《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征人何处觅 ——安徽宿州籍新四军老战士寻访记
征人何处觅 ——安徽宿州籍新四军老战士寻访记
作者:许桂林 责任编辑:魏冉 来源:《铁军》2016年第8期 日期:2017-03-16 浏览次数:8234
新四军是我心中一座巍峨的高山。这不仅因为他和八路军一样是中华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更因为他曾经活跃在宿州大地上,为家乡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辉煌业绩。为了丰富抗日战争的鲜活史料,佐证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深化新四军历史研究,我们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邵子敬的带领下,在炎炎的夏日里,奔赴八闽大地,踏上了寻访三名宿州籍新四军老战士之路。
母亲教儿打东洋
在福建省军区第二干休所,我们首先拜访了新四军老战士余华。余华腰板笔挺,声音洪亮,举手投足处处显示出军人的气质,除有些听力障碍外,根本看不出已快90岁高龄了。见了我们,他大笑着念叨家乡的符离集烧鸡,接着一下子就想起了曾在朱仙庄镇任镇长的邵子敬20多年前接待他的情景,令邵子敬感叹不已。
余华1927年出生于安徽宿州市埇桥区大泽乡镇的书香之家。祖父余长生为清末秀才余坦斋之次子,是宿县名儒、书法家。1938年5月,日军攻陷宿县,祖父支持独子余筱仙组织抗日武装。在他的支持下,全家10口人有5人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余坦斋曾为彭雪枫烈士纪念碑两侧恭书对联。父亲余筱仙,1938年6月参加组建宿东抗日游击队,是宿州的抗日先驱之一。母亲饶宽烈士,宿县东关人,1937年抗战开始就随丈夫余筱仙在当地组建抗日武装并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先后把11岁的余华以及3个未成年的子女送进革命队伍。余华说,抗战歌曲里有两句歌词:“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就是当时他的真实写照。1947年,饶宽在濉溪西北任土楼被国民党土顽逮捕,惨遭杀害,年仅41岁。多少年来,母亲的音容笑貌始终萦绕在余华的心中。1994年余华专门回了一次故乡,在宿州市大泽乡大余庄捐资建立了一所思仙学校,以此来表达对父亲余筱仙和对母亲饶宽的思念。
余华对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的经历如数家珍。1938年夏,11岁的他在母亲的支持下,随父亲参加了宿东抗日游击队宣传队和宿东第一区工作队。1945年入党后任中共灵璧县委秘书,参加过解放和守卫灵城等战斗。解放战争中参加了宛西、豫东、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和进军福建。历任纵队供给部指导员、军后勤部宣教股长,师政治部宣传科长。军区政治部群工部副部长、军分区副政委等职。1987年离休。
谈到尽兴处,余华从屋里捧出了一本他刚刚出版的诗词选集《老兵心声》。这本诗集收录了他从当兵到现在所写的80多首诗词。他在前言中写道:“文化水浅余自知,缘事有感学诌诗。平常来往几句话,聊表战士心与志。”在这本诗集里,他念念不忘的是中华民族的崛起,念念不忘的是警告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华夏今朝已非前。休再想,东亚称霸强,犯中华!”
从垓下古战场走出来的“拼命三郎”
我们的到来,很快就惊动了另外一名新四军老战士卓凤鸣。他的夫人毛梅英很快就联系了我们,第二天就派了车把我们接到了他们在省军区第二干休所的家。
94岁高龄的卓凤鸣,是安徽宿州灵璧县渔沟镇卓庄村人,是灵璧垓下古战场走出来的一名战将。福州的报纸曾经描述过他的三次战斗经历。一次是1946年他在华中野战军十纵八十二团任指导员时,与敌人拼刺刀受重伤差点截肢。一次是1946年4月在连云港云台山板桥镇,他带领一个加强排阻击敌人,激战一天,牺牲30多人,最后率11名勇士突围。从此被战友们誉为不怕死的“拼命三郎”。还有一次是1949年解放上海时,他当时担任一营营长,被敌人的轰炸机投掷的炸弹震坏了耳膜,以致年老了不得不戴上助听器。
卓凤鸣始终惦记着家乡的父老乡亲。他告诉我们,他是1939年10月参加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第一大队的。1941年1月入党,随后调到团政治处任宣传员。同年2月,部队改编为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后,他于秋天参加了盐阜区第一次反扫荡。10月,他参加了程道口战役。1943年5月调盐阜军分区涟东总队四连任连长。之后,历任团作战参谋、副营长、营长、师侦察科长、作战科长、团参谋长、副师长、师长、副军职研究员等职。
卓凤鸣学习勤奋,善于思考,每天晨5时起床写作,几十年不变,著作有《亲历与思考》《伟大的转折》等。他还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的编辑工作,参加过两次核试验。
卓凤鸣关心家乡的一草一木,关心家乡的变化和建设。他离休后,多次给安徽省委写信提建议、提设想,受到安徽省委历届领导的高度重视。他的四个儿子都学有所成。夫人毛梅英老家在丹阳,195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跟着哥哥随军南下后,在福州和卓凤鸣成了家。卓凤鸣身体很健康,唯一遗憾的是和人交谈必须戴上助听器。他说,现在是政通人和,他的晚年很幸福。
但使龙城飞将在
住在福建省军区第六干休所的张斗杰是宿州萧县人。第一眼见到他,给人的感觉就是他有一股大将风度。萧县也称“龙城”,所以会使人想起王昌龄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征战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尽管诗中的龙城不是今天的萧县,胡马也不是日本侵略者,但张斗杰却实实在在的是一名打日军保家乡的抗日将士。资料上这样记载:
“1945年9月,新四军独立团攻打灵璧。一连两次都攻不上去,最后被身为一连连长的张斗杰率突击队奋勇将城墙攻破。他参加过‘四一’战斗、三铺战斗、大李集战斗、宿北战役、泗东战役,两次负伤,为坚持和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及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张斗杰所在的部队编入华东野战军。他参加过淮海、渡江战役,渡江战役胜利后移防南京。1949年12月开往福建前线,于当月中旬进入闽北南平。”从此,张斗杰就在福建的大地上扎下了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8.23”炮击金门。张斗杰那时候任守备八师某团团长,亲自指挥炮击金门。炮战长达90天,后来改为单日打,双日停。张斗杰说,那时候我方阵地平均每10平方米就会落下35发炮弹。
张斗杰1921年12月生,1939年8月入党,同年9月参加新四军。历任青年干事、区队政治指导员、区队长、副营长、营长、团作训股长、团参谋长、师副参谋长。离休前为福建省莆田军分区副司令员。
1994年9月,张斗杰参加了在半城举行的纪念彭雪枫牺牲50周年活动。业余时间他还写了不少的回忆文章,如《忆淮河独立团的两次战斗》《大练兵迎反攻》《抗战在淮北》《滨海雄鹰二五三团回忆录》《九纵队新八一团战斗历程》《淮北支队炳千秋》等等。
张斗杰的生活很是俭朴。他不缺钱,可家中竟然没有空调。我们去了,他的儿子好不容易为我们张罗了一台落地电扇。这在炎热的福州简直不可想象。但张斗杰一直乐呵呵的。他的耳朵听不见了,我们只能用粉笔在小黑板上和他交谈。他每看完一个问题,必先哈哈大笑几声,然后再认真地为我们解答,我们从他的神态里看见了抗日老战士的赤子之心。
我们在八闽大地上听三位耄耋之年的宿州籍新四军老战士述说,在他们的记忆里,我们听见了对家乡的烧鸡、家乡的葡萄、家乡泗州戏的眷恋;在他们的回忆里,我们感受了抗日战争那血淋淋的历史和民族的伤痛。
今天,健在的新四军老战士已经不多了,他们是中华民族的抗战之宝。和他们对话,我们的愿望就是,愿战争永不再来,愿抗日的英魂得以安息,愿前辈的鲜血永远成历史,愿英烈的精神和日月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