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诗以道志
诗以道志
作者:黄朱清 责任编辑:党亚惠 来源:《铁军》2016年第7期 日期:2017-03-10 浏览次数:7166
我们在全国寻访新四军老兵,时常会遇到一些晚年爱好诗歌写作的。不过,张旭初潜心研究诗歌、发奋创作诗词并出版如此丰硕的作品,可算是第一人了。
张旭初与妻子王志友年轻时
城市:广州
时间:2016年2月23日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张旭初
昨天,在南京开往广州的K221次车上,时而隐约传来鞭炮声。恍然一想:哎呀,正月十五了。今年的元宵节,是在南下列车上度过的。
赴羊城寻访新四军老兵,广州新四军研究会盛情相待。会长王同琢,是原广州军区副政委,特意相约见面,委派办公室副主任石林,由她联络访问人选。
今天一早,吴东峰来电,说他和石林商量过了,上午访问张旭初。吴东峰现在兼任广州新四军研究会三师分会会长。他曾是新华社的军事记者,我俩同一个办公楼共事过。后来,他离开南京去了南方,在广州军区《战士报》当副社长,转业就职于广州市文联。他在电话里说,“张旭初是新四军三师老兵,有故事”。
上午8点,吴东峰引荐我与张旭初见面。
张旭初,离休前是解放军体育学院训练部政委,副军级职别。
客厅茶几上,堆放着一摞张旭初个人资料。其中,好几本是他的诗集:《潜志集》《无逸集》《砥砺集》《秋水集》等等。这些诗集的书名,分别是王首道、张爱萍、任仲夷、叶飞题写的。诸多高官、名将为张旭初诗集留下墨宝,实为少见。
张旭初,江苏沭阳人。读了几年私塾,参加抗日儿童团。1944年,他离开沭(阳)宿(迁)海(东海)中心县委办的抗日中学,走进抗日军政大学五分校。抗大,给张旭初的人生带来革命性的转折,由民变成了新四军的兵。
原广州军区《战时报》副社长吴东峰(右)向张旭初介绍采访组来意
张旭初回忆抗大生活,感慨万千。
他诗集里有5首诗词写抗大,其中一首用“鹧鸪天”写的,鹧鸪天是词牌名,双调,55个字,押平声韵。“四海菁华集一堂,油灯茅舍地为床。熏熏暑气推兵演,瑟瑟寒风读典章。萦梦寐,沐朝阳,苍穹揽月志弥刚。风云变幻寻常事,伏虎终将夙愿偿”。张旭初回忆说,四面八方的人来到抗大,组成一个新的集体。农舍、打谷场就是课堂,坐背包上听课。写字的纸紧张,巴掌大的纸要写两面。天黑了点煤油灯。刘伯承同志的《红军步兵操典》是操练教本。张旭初分在八队,是队里的射击状元,5发子弹打47环。开始投弹只投32米,苦练加巧练,投到了61米。抗大自己动手种菜,晚饭后要去拾粪,回来要称重量,张旭初是农家孩子,不嫌脏,也熟悉牲口习惯拉屎的地方,一次拾粪27斤,受到了表扬。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蔬菜长得好,省了钱,还减轻群众负担。课堂上,学习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苏联的布尔什维克史、社会发展史,还学习德国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一位教员叫王贸然,给张旭初印象很深,他是团级干部,原来是上海的教授,他上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社会发展从原始社会进化而来”“地主和农民之间是剥削关系”“共产党和国民党本质区别在于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国民党背离人民意愿”。张旭初天天接受革命思想,心胸变宽了。来到抗大第四个月的时候,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12年,电视纪录片《抗大抗大》摄制组来到广州,张旭初面对镜头,掏心窝里话说,“抗大奠定了我的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农村青少年成为懂得扛枪为人民的新四军战士。”他的诗词里,饱含深情地把党和人民军队的理论武装喻为“沐朝阳”,八个月的抗大熏陶,满怀喜悦收获了“苍穹揽月志弥刚”。
张旭初(后排左一)1944年在抗大学习时留影
在张旭初诗集里,《两淮大捷》回忆了淮阴、淮安战斗。
淮阴、淮安是苏北的两座古城,被日伪军长期占领。1945年,抗战胜利号角吹响,然而,两淮守敌顽固不化。9月6日、22日,新四军三师相继攻克淮阴、淮安,歼敌1.5万余人,把苏北解放区连成一片。打两淮时,张旭初在三师政治部干部团,被赋予的任务是抢救伤员。“两座名城遭践糅,黎元含泪对天愁。高墙耸立云端里,地堡连环地面稠。”这首诗的前四句,犀利痛斥日伪军罪行。“岂可远征贻后患,更将近战解先忧。神兵勇闯钩陈垒,赤纛飘扬上敌楼。”这后四句诗,点赞新四军三师将士的战法和夺取战斗胜利的大快人心场面,读来令人振奋。
解放淮安的第二天,即9月23日。张旭初随大军离开苏北,向东北挺进。
北上征途,困难重重,考验着新四军三师部队。回忆这段艰难岁月,张旭初写下《夜跨陇海》《陈毅嘱咐》《冷口出关》《辽西驻马》等诗篇。从淮阴出发,部队趁夜从敌人眼皮下闯过陇海铁路,10月11日,浩荡大军进入山东临沂,恰逢陈毅军长开完中共七大从延安回来,给三师部分连以上干部作报告,张旭初在场。陈毅说,我从延安来,毛主席叫我带口信,向新四军部队问好。陈毅还说,进军东北意义重大,要发扬铁军光荣传统。“罗霄浴血英风在,塞外挥戈意气扬。缚住苍龙犹可待,谆谆教诲感难忘。”因山海关被敌占领,北上部队被迫绕道从冷口出关,进入锦州地区,没想到日军制造“无人区”,连住宿饮水都困难。“茫茫野径炊烟断,寂寞山村篝火陪”。面对艰难环境,黄克诚两次给毛泽东发电,建议先站稳脚跟,壮大自己,再打击敌人。每个旅分管几个县,建立政权,设立后方医院,筹集粮草、资金、发动群众,剿匪反霸,扩大部队。“分兵是处擒豺虎,劲旅辽西便有家”。三师安营扎寨同时,在“秀水河”和“务欢池”两个地方歼敌五个营……
行军两个月,风雨兼程近三千里。张旭初诗句,是一幅铁军北上的悲壮画卷。
张旭初,后来又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衡宝战役、广西剿匪中经受生死考验。1953年,他从广西调入广州,在公安部队任团副政委。1966年,转任省军区后勤部副政委。1970年,地方实行军管,张旭初出任广东省体委主任。在这个位子上,张旭初遇上一件令全球关注的大事:中国兵乓外交。
1971年3月,日本名古屋举办第31届世乒赛。比赛期间,美国乒乓球队提出赛后去中国与中国运动员开展交流的要求。为此,周恩来同志请示了毛泽东,又召集外交部和国家体委商量“破冰”之举。4月7日,美国队来华的首站是广州。这天上午,张旭初等人来到广州火车站迎接。4月11日,球队访问过北京、上海又返回广州。在广州,省体委坚持一个接待方针:热情友好,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史学工作者认为,美国乒乓球队来访中国,小球助推了基辛格、尼克松访华,为中美建交创造了有利条件。2011年,在中国乒乓外交40周年之际,张旭初感慨赋诗:“四十年前起浩歌,只缘吴蟹费研磨。外交乒乓机遇难,内政方舟险塞河。博弈尤须凭睿智,筑渠岂畏劈嵯峨。小球推动大球转,中美从兹频掷梭。”
“文革”是特殊年代,张旭初有幸结缘体育。
1975年,张旭初离开广东省体委,赴解放军体育学院任职,直至离休。
张爱萍写给张旭初的信
记者感言 我们在全国寻访新四军老兵,时常会遇到一些晚年爱好诗歌写作的。不过,张旭初潜心研究诗歌、发奋创作诗词并出版如此丰硕的作品,可算是第一人了。诗歌,是富有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之为歌,现代习惯统称为诗歌。诗歌按音节、韵律,表现和反映社会生活和作者的内心世界。诗歌的本质是诗言志。《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言志”。《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庄子·天下篇》里说:“诗以道志。”那么,张旭初的诗歌,到底“言”之何物、“道”了什么志?原解放军工程兵政治委员李真,在为张旭初诗集《无逸集》作的序中说,“旭初同志是在戎马生活中度过青春的,每忆起那段烽火岁月,即景抒情的作品悠然而生。”张旭初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亲历人,读过私塾,上过中学,在抗大学习半年之多,有一定文化底蕴。离休之后,通过函授和上老年大学,攻读中国汉语言文学常识,开始尝试走马诗歌天地。想不到竟然诗情迸发,诗作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在他的诗歌作品里,洋溢着人民军队在反侵略、反压迫武装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裹挟着对祖国、对战友、对人民浓浓的眷恋和挚爱。这就是张旭初以诗道志的“志”。张旭初家乡是江苏沭阳县,这个县作家协会主席任全良主编了张旭初诗歌赏析集《夕阳长歌》,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原广东省省长梁灵光评论说,“张旭初的诗作,有的写得气势雄浑、深沉遒劲,有的写得流丽轻快、潇洒隽永。”广州中山大学教授曾扬华认为,张旭初的诗独具慧眼,别具胆识。广东省诗词学会副会长读了张旭初《辽沈战役琐忆五阙》点评说,以诗词记录战斗历程,似乎与陈毅同志的诗有相似之处。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张宇航说:“我很喜欢读张旭初的诗词,字里行间折射着一个老战士的虚怀若谷、拳拳赤诚。”中国历史上,凡千古流芳的诗人,都是人间真理和道义的实践者、捍卫者,他们的诗作和诗意往往表现出博大胸怀和爱国情操。张旭初,以烽火人生创作诗歌,以诗歌叙述壮丽故事。他的诗,是枪,是火,是一个抗战老兵革命信念的坐标。挺有意思的是,张旭初妻子王志友,书法颇有造诣,她是1949年参军的老兵,两人志同道合:他写诗,她把他的诗写成书法作品,合作出了书。这个家,是生长诗歌的沃土。健康、幸福的张旭初,如今依然才思敏捷,期待他更多的诗作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