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稿 > 中央红军长征群像
中央红军长征群像
作者:夏明星 孙津津 责任编辑:赵雨希 来源:《铁军》2016年第7期 日期:2017-02-24 浏览次数:7767
从1934年10月10日到1935年10月19日,在毛泽东、周恩来等精心运筹下,中央红军在清除内部错误路线的同时,成功粉碎外部围追堵截,取得了震惊中外的战略大转移——长征的胜利,把中国革命重新引向胜利的道路。在总结长征历程时,毛泽东曾自豪地说过:“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中央红军长征,是人民军队战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一笔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在纪念中央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领导决策层、战役指挥层、披坚执锐层代表人物的长征片断,来纪念80多年前那段气壮山河的壮举!
领导决策层——“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
毛泽东(1893.12.26~1976.09.09)
周恩来(1898.03.05~1976.01.08)
朱 德(1886.12.01~1976.07.06)
王稼祥(1906.08.15~1974.01.25)
在许许多多毛泽东的追随者看来,长征简直就是毛泽东一个人的事业。1977年9月9日,开国上将肖华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是指引长征胜利的灯塔》一文,就有这样的观点:“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毛主席领导我党我军进行长期革命战争中的一次极其光辉的伟大革命实践。”
事实上,诚如毛泽东自己所言:“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要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在长征中,毛泽东这朵卓然不群的“荷花”、这位无可争议的“好汉”,也有三株绿叶扶持、三个帮手声援!
他们是周恩来、朱德、王稼祥!!
实行战略大转移,博古、李德开始不准备带毛泽东
早在1934年春天,由于洋顾问李德纸上谈兵,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越打越糟。万般无奈,李德建议临时中央总负责人博古:请示共产国际批准,准备作一次战略大转移。六七月间,共产国际复电:同意中央红军主力撤离苏区,实行战略大转移。
这样,战略大转移的准备工作,便在极少数中央领导人中秘密地进行了。
为了搞好准备工作,成立了一个“三人团”,成员有博古、周恩来、李德。“三人团”只开过两次会,一次在李德房间里,一次在苏区中央局。“实际工作,政治上由博古做主,军事上由李德做主;周恩来督促军事准备计划的实行,并不能与闻所有的事情。”(见《周恩来传》)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队共8.6万人,以红一、红九军团为左翼,红三、红八军团为右翼,红五军团为后卫,掩护庞大的中央纵队,退出中央苏区,一路向南突围,然后沿赣、粤、湘、桂边缘转战,欲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开辟新的根据地。(见《彭德怀传》)因此,一开始时把战略大转移称为西征,西征的部队称野战军。(见《朱德传》)
博古、李德为主酝酿战略大转移,毛泽东一开始根本不知情,正如担任李德俄文翻译的伍修权所回忆的:“最初他们还打算连毛泽东同志也不带走,当时已将他排斥出中央领导核心,被弄到于都去搞调查研究。后来,因为他是中华苏维埃主席,在军队中享有很高威望,才被允许一起长征。”(见《毛泽东传》)虽然被允许一起战略转移,但他被解除军职已经整整2年了,想在军事问题上发言,又谈何容易!(1932年10月,宁都会议上,毛泽东被解除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之职,转到后方工作。)
获准随军转移之后,毛泽东特别提出,他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闻天(洛甫)、中革军委副主席兼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安排在一起,不要分散到各军团行动。之前,王稼祥就佩服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才能,二人甚为相得,毛泽东也想趁机做张闻天的工作,故有这一请求。
毛泽东“西进”主张,周恩来、朱德、王稼祥支持最坚决
毛泽东参加战略大转移,才有四渡赤水出奇兵;但更重要的是,他的主观意志改变了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的轨迹,把原先设想的西征,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长征——征程长达25000里之遥!须知,博古、李德最初设想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只是准备到湘西去,最后却万里转战到陕甘宁,那不能不说是毛泽东的意志!当然,还有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的鼎力支持!
1934年12月1日,中央红军强渡湘江成功,跳出了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使蒋介石消灭红军于湘江东岸的计划破产,但红军也付出惨重代价,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多人。“这时,博古、李德已因湘江失败而垂头丧气,红军的指挥任务已转移到周恩来肩上。”周恩来主持军事工作,毛泽东才能畅所欲言!!
1934年12月10日,红军攻占湖南通道城。按照原定计划,中央红军主力将由这里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但是,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战略意图,预先在通往湘西的道路上部署了近20万重兵,张开口袋等待红军钻入,企图一网打尽。
面对如此危局,是毛泽东第一个提出异议!《周恩来传》记载,“在这个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朱德传》记载,“在这个关系到红军命运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绝不能往这个口袋里钻。”1943年12月16日,张闻天延安整风笔记记载:“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向中央政治局提出,部队应该放弃原定计划,改变战略方向,立即转向西到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去,一定不能再往北走了。”
12月12日,博古、李德、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六人在通道城临时开了一次紧急会议,讨论战略行动方向问题,遂有“北上”、“西进”之争。毛泽东“西进”贵州的主张,得到周恩来、王稼祥有力支持。中革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朱德没有参加通道会议,但他以具体行动支持毛泽东:当天下午7时半,中革军委发出“万万火急”电令,规定:“我军明13号继续西进”,“应相机进占黎平”。
红军突然折入贵州,是出乎蒋介石意料之外的,一下子就把他的近20万军队甩在湘西,赢得了主动。12月15日,中央红军攻占贵州黎平,连续转战两个月的部队得到了第一次休整机会。但是,“北上”还是“西进”的争论并没有结束,博古、李德还在打“北上”的念头,竟然电告红二、六军团说:中央红军“现已西入黔境,在继续西进中寻求机动,以便转入北上”。
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讨论红军今后战略方向问题。会议由周恩来主持,会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朱德是中革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虽然已经被博古、李德架空有年,但他的地位、影响仍然不可低估。“朱德非常赞成毛泽东的意见。挫折和教训使他对毛泽东更加信服。因此,他和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多数人站在一起,否定了博古、李德要中央红军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错误主张。”(见《朱德传》)在黎平会议上,周恩来、朱德、王稼祥支持毛泽东最坚决,而周恩来的支持具有决定作用:“主持会议的周恩来采纳毛泽东的意见。”(见《周恩来传》)会议最终接受毛泽东继续“西进”意见,并通过根据他的发言写成的《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明确指出:“鉴于目前所形成之情况,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政治局认为新的根据地应该是川黔边区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诚如《毛泽东传》所说的,“黎平会议的《决定》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中央红军赢得了主动,挥戈西指,不仅完全打乱了国民党军队的原有部署,而且连战连捷,部队的面貌为之一新。”《朱德传》也说,“这个决定从实际出发,确定了中央红军长征战略方向的重大转变,使红军避免陷入绝境,并开始从被动局面中摆脱出来。”
1934年12月底,中央红军转战到乌江南岸瓮安县猴场一带。这时,博古、李德“北上”之念不死,强烈主张不过乌江,“完全可以在乌江南岸建立一个临时根据地,再徐图进军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1935年1月1日,中央政治局在猴场召开会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携手,以压倒性多数,共同对博古、李德提出批评,维持黎平会议决定,决定强渡乌江。
遵义会议上,王稼祥、朱德、周恩来的鼎力支持,让毛泽东得以东山再起
但是,只要博古、李德还在台上指手划脚,“北上”的杂音就会不时出现。于是,王稼祥向毛泽东提出: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把博古、李德赶下台。由于对毛泽东了解日深,“张闻天也同意王稼祥把李德、博古轰下来的意见,并且说:毛泽东同志打仗有办法,比我们有办法,我们是领导不了啦,还是要毛泽东同志出来。”(见《毛泽东传》)
1935年1月7日,中央红军解放了黔北重镇遵义。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王稼祥同毛泽东商议后由他出面提议,并得到洛甫、周恩来、朱德等支持而召开的。聂荣臻后来说:‘周恩来、王稼祥同志他们两个人的态度对开好遵义会议起了关键的作用。’”(见《周恩来传》)会上,毛泽东作了长篇发言,他对错误的军事路线进行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阐述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并指明今后的方向。
毛泽东发言之后,王稼祥第一个发言支持毛泽东。
朱德紧随其后,“朱德同志历来谦逊稳重,这次发言时却声色俱厉地追究临时中央的错误,谴责他们排斥了毛泽东同志,依靠外国人李德弄得丢掉根据地,牺牲了多少人命!他说:‘如果继续这样的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见《朱德传》)
周恩来第三个发言支持,他在发言中“全力推举由毛泽东来领导红军的今后行动。他的倡议得到多数人的支持。”(见《周恩来传》)
王、朱、周的有力支持,让毛泽东东山再起——
会上决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对于军事指挥下最后决心;
会后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
一个月后,中革军委决定组成前敌司令部,朱德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委;以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三人成立“新三人团”,全权指挥作战。
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遵义会议以党内民主方式结束了王明路线在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26年后,朱德在缅怀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时,写下这样的诗句:
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通过遵义会议,毛泽东把自己最得力的支持者团结在自己周围(朱德一度被张国焘裹胁南下,但时距中央红军长征胜利仅仅一个多月而已),一起指挥中央红军,采取兜大圈子、机动作战的方针,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一路转战,成功把革命的大本营奠基在西北!曾经的西征,演变为长征。
长征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毛泽东出山主持军事工作;而毛泽东能够出山,是因为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的鼎力支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