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稿 > 英雄皮旅 铁流千里——献给中原突围胜利70周年
英雄皮旅 铁流千里——献给中原突围胜利70周年
作者:魏冉 责任编辑:党亚惠 来源:《铁军》2016年第6期 日期:2017-02-17 浏览次数:7981
1946年6月的中原突围是中共党史、军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中原军区部队牵制了国民党军30万人,粉碎了国民党妄图聚歼中原军区主力、制造新“皖南事变”的阴谋,从而为中国共产党部署巩固华北、争取东北的战略全局,完成由民族解放战争向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转变,争取了宝贵时间。
中原突围·“皮旅”威名传天下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抢夺胜利果实和部署内战兵力,蒋介石调集军队,加紧包围和蚕食我中原解放区,并先后占领鄂中、襄西、鄂东、鄂南、豫中、豫西等地。面对国民党军进逼,中共中央命令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自粤北返,命令王树声率领的嵩岳军区部队、王定烈率领的八团,从豫北南下,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合。三支部队会师后,中共中央决定由郑位三、李先念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及中原军区负责人,下辖江汉、鄂东、河南三个军区和第一、第二两个野战纵队,共计6万余人。
1946年6月,国民党军投入10个整编师,约30万人的兵力,将中原军区部队包围在以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足百里的罗山、光山、商城、经扶、礼山之间的狭长地带,准备在26日对中原军区部队发起大规模进攻。形势万分危急。中共中央毅然决定中原突围。中原军区主力分为南北两路向西突围,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等率中原局、中原军区直属队和二纵主力为北路,王树声率一纵(缺第一旅)为南路。皮定均旅长、徐子荣政委则率一纵队一旅作为掩护部队佯动牵制敌人,掩护主力突围。当时,上级的意图是,为了确保主力突出重围,为了全局利益,必要时牺牲一旅。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央领导同志关于中原突围的论述
掩护主力 向东突围
6月25日上午,在领受任务后,一纵一旅在光山县白雀园召开会议,几经分析形势,制定了突围计划:一团、二团占领阻击阵地,利用地形,节节抗击,要使敌人付出沉重代价而找不到中原军区部队突围的主要方向。但是完成掩护任务以后,旅主力向何处去成了会议焦点:向西,与主力突围方向一致,不但不能分散敌人,反而会把敌人引过来;向南是长江;向北可回到豫西,但与主力突围方向相近,于全局不利。经过多方比较,大家认为只有向东,与主力背道而驰,才能把更多的敌人吸引过来,掩护主力突出重围。
第一旅掩护主力部队向西突围
26日晚,李先念、王树声率军区主力分别突围。此时,第一旅驻地位于中原解放区东部、以白雀园为中心的泼陂河地区,受到敌军三个整编师五个旅的三面围攻。部队顽强阻击一天,进攻之敌未能前进一步。27日,第一旅以部分兵力阻击敌人,主力运用声东击西战术,连夜冒着倾盆大雨与敌周旋,并向刘家冲隐蔽集结。
一旅的佯动和坚决阻击,使围剿之敌误以为这是中原军区主力,集中了三分之一的兵力加紧围堵。
激战瓦西坪 进驻吴家店
完成掩护主力突围任务后,6月28日,当敌人在白雀园以东盲目清剿之际,一旅乘敌主力西移,东部较空虚,从九龙山开始突围,然后沿大别山东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小长征”。
东进途中,山高路险,暴雨倾盆,许多战士腿肿脚烂,依旧艰苦奋战。30日中午,部队在瓦西坪遭敌堵截。皮定均旅长令第一团迅速开路,掩护主力强越大牛山,徐子荣政委号召指战员“用战斗的胜利向党的生日献礼”。第一团猛打猛冲,第九连连长带领一个班伪装敌军直上九峰尖,控制制高点,敌人措手不及,纷纷溃退。战斗持续四五个小时,部队歼敌百余,打开了通路。翻越大牛山后,部队摆脱包围之敌,进入大别山腹地金寨县吴家店休整三天,筹备粮草物资后,继续行动。
突破青风岭 抢渡磨子潭
7月9日,部队进入安徽霍山县大化坪青风岭。青风岭山势陡峭,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敌人居高临下,一旅第二团以二营主攻,一营侧击配合。部队在火力掩护下发起攻击,分别从正面和右翼斩荆棘、攀悬崖,迂回侧击,与敌激战至黄昏,毙伤敌200余人,打开了险关通道。
当晚,旅部率第一、第三团直趋磨子潭。此时,国民党军整编第四十八师已派部队赶来。暴雨突至,河水猛涨,一旅三次架桥未成,危急中,侦得磨子潭南河叉水浅,决定徒涉。此时,敌人先头营抢占对岸金鸡岭,第三团第一营与之激战并击退敌人。12日午时,部队强渡磨子潭,突破了大别山的最后一道险关,国民党军妄图堵歼第一旅于大别山的计划彻底失败。
跨越皖中平原 冲过津浦铁路
7月12日下午,旅先遣侦察队奇袭大别山东麓出口处的毛坦厂(镇),打开了出山通道。部队决定连续五昼夜急行军跨越500里皖中平原。先头部队化装成国民党军侦查敌情,一营派一个加强连向东南与主力逆向行动,支队主力兵分三路,突袭官亭,奇袭寿县保安队,顺利抵达吴山庙,然后向北直插淮南。17日凌晨,国民党军两个团分两路到朱家湾,企图堵击一旅。由于一旅行动迅速,避免了与敌遭遇,于18日进入定远地区凤阳县的大洪山麓安全地带。19日中午,一旅到达接近津浦铁路的红心铺。铁路沿线敌一个军严密防守,空中两架敌机沿路侦察,周边五路之敌出动钳击。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这支人困马乏、经长途跋涉的英雄部队奋勇反击,经过三小时激战,全旅于20日上午10时左右胜利通过了津浦铁路。之后,部队继续行进。当先头部队进抵嘉山附近时,遇到淮南军区嘉山支队的接应,一旅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进入华中新四军序列。
至此,第一旅在皮定均、徐子荣等同志的带领下,历经24昼夜,行程1000余公里。第一旅孤军奋战,补给困难,又无友邻支援,突围、作战难度要远远大于主力突围。最终,全旅约5000人整建制到达苏皖解放区,成为在整个中原突围中伤亡、减员比例最小,建制保存最完整的一支部队。
胜利突围 “皮旅”成名
担任掩护主力部队突围的第一纵队第一旅,在危急情势下创造了局部服从于全局,既使作为整体的中原军区主力得以保存,又令作为局部的第一旅成建制保存的战争史奇迹。
中原突围使该旅一战成名,被人们誉为“皮旅”。“皮旅”虽非命名的正规称号,但中央军委发报以及毛泽东同志和许多高级将领都曾这样称呼,这一称号便约定俗成。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见到皮定均时说:“干革命就要有你们‘皮旅’那种不怕死、不怕苦的精神,没有不怕死、不怕苦的精神是干不成革命的。”周恩来也对皮定均说:“你曾经带领的‘皮旅’打仗真行,虽然只是一个旅,但是中央是把它当做一个方面军来使用的。”
1955年,解放军第一次授衔,根据皮定均的资历和职务,他只能被评为少将军衔,毛泽东在上报文件上提笔批示:“皮有功,少晋中”,肯定了其在中原突围中的功绩,皮定均于是被授予中将军衔。
“皮旅”建制屡经沿革,今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8720部队。记者在部队驻地实地走访,了解到这支部队的历史是一部辉煌的征战史、胜利史、发展史。她诞生于抗日烽火,数十年南征北战,几万里纵横驰骋,作战千余次,歼敌11万余人,战功卓著。如今,她已在走过70余年光辉历程,与钢与铁为伍,与血与火结缘,征途漫漫,旌旗猎猎,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篇章。
抗日烽火·纵横豫西抗敌顽
1944年春,日本侵略者集中5万余兵力入侵河南,国民党军40万人一溃千里,一个月内,豫西38个县沦入敌手。9月初,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以皮定均为司令员、徐子荣为政委的“八路军豫西抗日游击支队”,担负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先遣任务。9月5日,支队在河南省林县郭家园成立,共1700余人,10月5日,更名为“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在远离主力、无后方作战的极端困难条件下,部队浴血奋战,仅用三个月便开辟了以嵩山为依托的一片基本稳定的根据地,先后作战200余次,歼敌近6000人,建立了11个县级抗日政府,为河南军区的成立和八路军、新四军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皮定均在豫西林县
独立开辟豫西根据地
支队于9月25日完成进军豫西任务,28日,在李洼伏击战中击溃尾随的日伪军,打响了进入豫西第一枪。为破坏日军修建登封机场计划,第三团主力四个连在钟发生团长指挥下,于30日晚乘月夜奔袭,部队三路合击机场,一举歼俘日伪军60余人,解救民工千余。日军的登封机场修建计划被迫半途而废。
10月1日,支队到达白栗坪,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研究制定了开辟豫西根据地的“约法五章”,之后“四路分兵,武装大宣传”。支队第一路由皮定均司令员、徐子荣政委率第三团主力和特务连北出登封到偃师、巩县;第二路由方升普副司令员率第三十五团三个连在箕山区禹县、临汝活动;第三路由郭林祥副政委、熊心乐参谋长率支队机关及第三十五团一个连和工作队留置东西白栗坪至大峪店就地开展工作;第四路由第三团参谋长沈甸之带本团第四连到嵩山区的汜水、荥阳、密县一带活动。武装宣传即广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动群众。之后,部队袭击黑石关,解救民工2000余人,中断日伪铁路交通十几天,为之后沿线民兵不断破坏铁路开了先例。
支队一方面军事打击伪基层政权,一方面加快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步伐。1944年10月22日,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于西管茅。随后,伊川县、登封县、荥阳县等抗日民主政府相继成立,根据地后方建设蓬勃展开。根据地开辟后,军事斗争形势日趋复杂,支队历经白栗坪战斗、巩南战役、东赵堡三次保卫战等艰苦战斗,并在1944年11月至1945年1月末,坚持反扫荡战斗,连续粉碎敌人进攻,声威大震,广大群众对支队敬佩、信赖有加。
解放战争·转战九省驰疆场
第一旅突围到华中后,随着战区的变化,改变了隶属关系。两淮战役后,华中军区决定第一旅由中原第一纵队第一旅改番号为华中野战军第十三旅。各团番号依次为第十三旅第一、二、三团。旅、团领导班子未变,军内军外仍习惯称之为“皮旅”。这一时期,该部转战中原、华东、华北、西北战场,驰骋九省,在两淮、涟水、盐城、西安诸保卫战,莱芜、孟良崮、鲁南、胶密、临汾、晋中、太原、咸阳、秦岭诸战役及剿匪战斗中,英勇顽强,屡立战功。
参加涟水保卫战
在苏中战役、两淮战役结束后,1946年10月19日,国民党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和整编第二十八师一九二旅兵分三路,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涟水城大举进犯。涟水位于淮阴东北30余公里,是苏北门户和联结华中解放区南北的枢纽,也是军区后方机关所在地,涟水保卫战因之成为华中野战军扭转华中战局的关键一仗。第十三旅奉命同第一师、第六师及第九纵、第十纵等兄弟部队协同作战。
第十三旅参加涟水保卫战
第十三旅接到上级命令后,立即赶到前沿阵地赶修工事,准备迎敌。10月18日,国民党军开始向涟水进攻。23日,敌人架设浮桥,在黄河北岸占领了桥头阵地。第十三旅奋勇抗击,阻敌于滩头,使之未能接近主阵地。当日,敌人又以飞机十余架向其阵地狂轰滥炸,先后三次进攻均被击退。傍晚,又增调第五十七旅一七一团发动新攻势,又被击退,伤亡惨重。24日,第十三旅二团配合九纵反击侵占带河镇之敌,歼敌整编第七十四师五十八旅。26日,第十三旅第一、第三团参加围歼吴庄之敌,第三团一营同时夺回桥头堡阵地。至27曰,第十三旅参加全线反击,进入北岸之敌全部被肃清。整编第七十四师五十一、五十七旅伤亡惨重,退守南岸对峙。至此,涟水保卫战历时8昼夜,粉碎了敌人进攻,华中野战军共毙伤俘敌军5000余人。
涟南出击是涟水保卫战的第二阶段。第十三旅于30日晨渡河到达复兴镇以北地区,当即从右翼加入战斗,第三团从正面,第一、二团从东西两侧向顺河集之敌猛攻,经激战歼敌一部,又乘胜追击,直逼徐家荡,彻底粉碎了敌人对涟水的进攻。
涟水战役共历时14昼夜,共歼敌9000余人,稳定了华中战局,有效掩护了军区后方物资向山东转移。战后,华中分局在《关于庆祝涟水大捷的指示》中指出:“蒋损失一九二旅,精锐主力第七十四师遭创,不能再战,这个胜利不亚于苏中之七战七捷。”
参加孟良崮战役
1947年初,鲁南战役结束后,华东军区成立,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组为华东野战军。第十三旅改番号为华东独立师,归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叶飞任司令员兼政委)指挥,师长方升普,政委徐子荣。皮定均调任华东第六纵队副司令员。
1947年5月13日晚,孟良崮战役开始。独立师一夜猛插40余公里,第一团先头二营于14日拂晓到达进攻位置,一举攻占天马山、蛤蟆崮两处战略要点,歼敌一部,割裂敌第七十四师、二十五师之联系。7时左右,全师进抵天马山东北集结。此时,华野各路大军均已打响战斗。第七十四师发觉有被围歼的危险,即由汶河向南退却,企图向第二十五师靠拢,因此,独立师所在方位反扑最烈。经激烈争夺,独立师给敌以重大杀伤,第七十四师西逃之路被阻断。
六十一军军长韦杰将军旗授予师长王诚汉
285高地位于孟良崮西麓,紧贴公路西侧,可瞰制公路南北两端,对面高山陡壁,重炮、车辆皆不可逾越,故有锁钥之要,是对敌生命攸关的咽喉要道。异常激烈的争夺战在285高地展开。14日中午,敌人在三小时内无间歇地在飞机、重炮支援下连续猛扑285高地13次,均被击退。战斗中,第二连弹药消耗殆尽,机枪打坏,人员大部伤亡,连长何忠贤指挥战士们从牺牲的战友身上和冒着敌人炮火从敌尸堆里搜集弹药,顽强战斗,共歼敌300余人,第二连亦伤亡40余人。第九连亦同时在翼侧无名高地打退敌人5次反扑。该团二营一部向285高地以南公路两侧出击,歼俘溃散之敌一部,截获汽车、装甲车等30余辆,敌人退路被死死卡住。各路友邻大军也向孟良崮步步逼近,紧缩了包围圈。第一团团长王诚汉由于指挥灵活机动,战后荣立大功。
15日13时,总攻开始,华东独立师以520高地和540高地作为第一攻夺目标。16日,各路攻击部队越战越勇,乘胜向孟良崮主峰发起冲击,激战至下午,华东独立师与兄弟部队并肩攻上600高地。最终,国民党军王牌整编七十四师被全歼,战役胜利结束。
参加太原战役
1947年12月,华东独立师划归华北晋冀鲁豫野战军序列,不久改编为华北军区第一兵团第十三纵队第三十七旅,旅长是原第一团团长王诚汉。该旅先后参加了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1948年夏,解放战争开始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太原战役中期,兵团奉中央指示缓克太原,转入围困休整,至1949年4月总攻,长达四个月。
山西土皇帝阎锡山为解除第一兵团炮火对太原机场的威胁,保持空运交通线,以绝对优势兵力、火力,攻击河西阵地,占领邱沟。阎军号称“老虎团”的一个加强步兵营700余人在此防守,并修筑许多坚固工事,与其他阵地互为犄角。战斗于12月26日17时发起,在火力掩护下,第三十七旅一〇九团三营九连自正面突击,动作勇猛,仅15分钟就越过3200米的暴露山梁,连续爆破,接近了敌人,自身无一伤亡,并掩护八连以偷袭手段迅速通过长达千米的深沟,插入敌后断敌退路,打敌措手不及。战斗发展异常顺利,至20时胜利结束。
1949年初,第三十七旅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某师。
三大战役结束后,太原之敌已经陷入绝境,解放太原时机成熟。1949年4月24日,总攻开始。我军全线1300余门火炮同时开火,但因烟尘弥漫,天昏地暗,50米内看不到城头,该师突破点上只剥下一层砖皮。眼见统一突击的时刻已到,部队发扬不怕牺牲的精神,准时发起冲锋,两个连队并肩突击,10分钟便登上城头,向两翼扩展,某连动作迅猛,在敌人未缓过神时爆破开路,不到15分钟便首先攻占东大门,连续打退敌人三次反扑。两个团紧随其后,按预定方向分两路向纵深发展,以火力、爆破、突击相结合的手段,与敌人展开巷战,直指阎锡山督军府。
攻城之役,该师战果辉煌,毙伤者不计,俘敌6000余人,缴获无数。太原战役是该师有史以来参加的最为艰巨的攻坚战,规模之大、争夺之烈、敌垒之坚,均属罕见。
太原解放后,军民举行盛大游行庆祝活动
咸阳阻击战
1949年5月下旬,该师参加西安保卫战,并取得胜利。6月,青海马步芳、宁夏马鸿逵等部企图夺取咸阳、重占西安。上级令该师守住咸阳,保卫西安,掩护华北入陕部队顺利集结展开,为解放整个大西北创造条件。
面对兵力优势而又蛮悍凶残的马匪军,该师又无打骑兵的经验,任务艰巨,难度较大,布阵地形又不利。为稳操胜券,师拟定了二线、三线防守方案,增加防御弹性。以靠近城外的纺纱厂、西北工学院为二线;以城墙、裕农油坊、铁桥、城外堡垒与西关等支撑点为三线,便于必要时逐阵地进退,以达预期坚守10到15天的目的,确保西安与咸阳安全,掩护战役集结与展开。
在前哨遭遇战中,部队抵咸阳进入阵地布防的同时,师派侦察参谋王青山于12日一早,率领侦察第四班(共13人),沿西(安)兰(州)公路前进侦察。当进至距离咸阳西北约15公里的北田村时,他们发现敌人先头骑兵向咸阳方向疾驰而来。王青山机智沉着,一面令侦察员尚宏申骑自行车火速回师报告,一面组织抗击。当敌骑兵第八旅冲到侦察班所在之龙泉村西侧时,四班出其不意予以迎头痛击,战斗持续三个多小时,歼敌200余人,终因敌众我寡、弹尽力竭,王青山等12名勇士全部壮烈牺牲。他们用生命和鲜血为全师布防赢得了及其宝贵的时间。
咸阳保卫战中,该师英勇顽强,英雄辈出。12日下午,某连遭敌500余骑兵猛烈冲击,前沿阵地被突破,第二梯队三连进行顽强抵抗并夺回阵地。与此同时,某排英勇反击,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激战至黄昏。次日,部队指战员沉着应战,依托敌人遗留工事、陵墓、庙宇等顽强坚守,主阵地屹立未动。当晚,全团分别组织反击,全部夺回一线阵地。某连坚守的吴家堡阵地离城较近,敌人企图从这里打开缺口直捣城垣。该连第一排扼守前沿,在绝对优势之敌的冲击下,第一、三班的阵地失守,第二班阵地在副排长魏海东的带领下顶住敌人的强大攻势,当敌人第三次攻上阵地时,阵地上仅剩魏海东一人且已重伤弹绝,他只身冲入敌阵,挥刀接连砍杀六七人将敌击退,最后带着多处重伤爬回连队。
最为激烈的战斗在14日,双方持续激战13个小时,该师全线挫败了敌人攻势。当晚,师令各团利用夜暗以偷袭和强攻相结合的手段实施反击,夺回失去的部分阵地。敌人见咸阳难下,狼狈退回。坚守咸阳、保卫西安之战胜利结束。战斗历时两个昼夜,共毙伤敌2000余人,该师亦伤亡200余人,大部分系刀伤。
这一仗是该师长途进军后仓促临阵的一次防御战,背水为阵,弹药补给困难。对手骁勇蛮悍,未受过解放军重创,自诩“常胜军”。在诸多不利条件下,该师取得咸阳阻击战的胜利,增加了打骑兵的实战经验,为战史又添光辉。
抗美援朝·国门之外铸忠魂
抗美援朝时期,该师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冬季防御作战、夏季反攻战、金城战役等战役战斗,均取得胜利,并首创防御作战以来歼敌一个团大部的范例,受到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联合司令部的通报表彰。
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联合司令部通报嘉奖令
方形山战斗
守卫方形山的敌人工事异常复杂坚固。我指战员们在战前多次摸查地形,反复进行沙盘作业和战术演练。1953年5月26日夜战斗开始,九路冲击部队在我强大火力支援下,分别向九个目标发起冲击,一举突破,将敌人分割,仅用了十几分钟的便全歼守敌,占领所有阵地。28日6时起,美军连续三天,在飞机百余架次、坦克10余辆配合下向我前沿阵地猛扑20余次,均被部队轮番抗击所击退,战斗异常紧张激烈,美军未能前进一步,志愿军牢牢地巩固了全部阵地。
方形山战斗是志愿军夏季反击战役中,由阵地防御转入阵地进攻,由小打发展到中打,一次进攻歼敌一个营并巩固占领其阵地的首开战例。方形山战斗的胜利,给全师以极大鼓舞,使部队对美军阵地的构筑、工事情况、防御特点有了直接了解,为883.7高地战斗提供了有益经验。
883.7高地和937高地进攻战斗
这次战斗采取了大规模的潜伏手段。6月9日,该师2000余人,加上兄弟部队协同进攻的1000余人,共计3000余人,分别秘密地向883.7高地东北400米处谷地,973高地以东无名高地200米处谷地,以及689高地西侧500米处谷地运动。指战员们在3000米的正面上距敌前沿不足500米的地区内潜伏隐蔽19个小时,先后数次遭敌盲目炮击,10余人中弹受伤而无一人暴露目标。战士苟子清在被敌人炮弹击中后,塞回被打出的肠子忍痛静卧,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苟子清以自我牺牲精神和崇高的集体主义思想为大部队的潜伏成功和战斗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大规模潜伏手段在战场上有过先例,但以3000余人的兵力在距敌人前沿阵地如此之近的区域内潜伏近一昼夜,其复杂性和规模之大为朝鲜战场所仅见。
6月10日,总攻开始,指战员一举突破敌前沿,4分钟就发出了占领883.7高地以南无名高地的信号。某团三连在连、排长均已伤亡的情况下,机炮班长、卫生员前仆后继先后代理连长指挥,顽强向883.7高地连续冲击,最后全连只剩7人,于20时55分占领该高地。
负责攻占973高地的部队发起冲击后,各突击队均有重大伤亡,但依旧奋勇向前,攻克南朝鲜军第五师二十七团大部分阵地。自6月11日起,南朝鲜军约三个团的兵力,每天在飞机百余架次和上百门火炮的支援下,每次以连营规模的兵力,轮番疯狂反扑,企图恢复已失阵地。部队连续四昼夜激战,至14日晚,共打退敌人大小反扑百余次,大量杀伤敌人后巩固了全部阵地。此战全师共歼敌5600余人,首创志愿军防御作战以来对坚固阵地之敌进攻一次即攻占敌一个团阵地,并歼敌—个团大部的范例,受到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联合司令部的通报表扬。
战斗中涌现出大量英雄人物。某团一连六班在攻打973高地时,班长牺牲,副班长罗子周带领全班占领阵地后,又打垮敌人一个排到一个营的连续反扑,毙伤敌400余人,战后荣立特等功。坚守937高地时,部队伤亡较大,班长牺牲后,新战士潘正光带领仅剩的4名伤员转入坑道,坚守阵地两天一夜,先后击退敌人多次进攻,毙伤敌约300人,直到增援分队赶来,潘正光为此荣立特等功。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生效。9月,该师奉命归国,先后担负战备训练、配合军事学院演习、迎外等任务,隶属第六十军。
转隶武警·新征程上写辉煌
1996年,该师由陆军改为武警部队。转隶武警后,部队职能任务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解放军时期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转变为“养兵千日、用兵千日”。
忠诚卫士丁晓兵
转隶武警20年,该师共有10位军政领导晋升为将军。丁晓兵便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丁晓兵,1983年10月入伍,在1984年南疆一次军事行动中,身为侦察大队“第一捕俘手”的他,在敌人阵地生擒一俘虏回撤途中,为掩护战友和俘虏,他抓起敌人投来的手雷向外扔,手雷突然爆炸,他的右臂被炸得只存一点皮肉。经过简单包扎,丁晓兵以惊人的毅力,和战友们押着俘虏,冒着敌人的炮火翻山越岭近四个小时才与接应分队碰头,他身后留下了一条3000米长的血路。经过三天两夜的抢救,死神与这位独臂英雄擦肩而过。他为此荣立一等功,并荣获为他特设的第101枚“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两个月后,失去右臂的丁晓兵本可以留在后方,但他义无反顾地回到一线阵地。南疆自卫反击战结束后,丁晓兵进入南京政治学院学习,毕业后分到“皮旅”。领导考虑他身有残疾,安排他到机关工作,可他坚决要求到基层锻炼。领导安排他到某团八连当指导员。他克服重重困难,练习用左手打被包、写字、射击等,在他的带领下,八连成了团、师乃至武警的先进典型。因工作成绩突出,他多次受奖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丁晓兵(右二)和战士们交流谈心
2001年,丁晓兵所在的团首次担负协助海关监管任务,驻地环境复杂、部队高度分散、执勤任务繁重,丁晓兵组织政治处的同志实地搞研究。他还深入一线调查走访,与干部一个个地谈话,到海关一家一家地走访。驻地一家公司找到他,请求派3名战士晚上为公司看大门,许诺除了给连队正常的报酬外,一年私下给他8万元。丁晓兵断然回答:“我手中的兵权是党给的,我只能听党指挥,不能让钱指挥!”
2003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部队奉命执行抗洪抢险任务。作为团政治委员的丁晓兵,洪峰在哪里,他就冲在哪里;哪里最危险,他就战斗在哪里。7月17日,某地突然发生特大管涌,丁晓兵第一个跳进风高浪急的激流中,与党员突击队一起打桩,带动县委领导也下水参加战斗。之后,他又和大家一同运土扛包,一扛就是四个小时。经过连续五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部队终于堵住了管涌,保住了县城。激战之后,丁晓兵的右臂伤口缝合处严重溃烂。在丁晓兵的精神激励下,全团官兵经过18天的战斗,圆满地完成了抗洪抢险任务。团队被武警总部评为“抗洪抢险先进单位”,并荣立集体三等功。
丁晓兵入伍30多年来,以伤残之躯续写人生辉煌篇章,先后被国家人事部和中国残联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称号,被武警部队评为第八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曾担任第十一届人大代表,获得各类奖牌、证书和奖状累计288个。2014年12月,丁晓兵被晋升为武警少将。
完成抗洪抢险任务
1998年,中国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洪涝灾害。该师奉命赴某农场执行抗洪抢险任务。参战官兵连续奋战在长达3.9公里的大堤上,先后加固堤坝2600多平方米,挖运土石2500多方,查堵大堤渗水点358个,排除重大险情12处,确保了湖区3个乡镇8万多亩粮田和16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999年夏,某地区遭遇特大洪水,水位超过警戒线1.6米,汛情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从6月底至8月上旬,历时40余天,先后出动兵力9430人次,车辆61台次,转战13个重灾区,共堵塞管涌、塌方280余处,排除渗漏点160多个,处置重大险情33处。某团任务完成出色。经武警总部研究,为该团记三等功一次。
2003年7月,淮河流域遭遇特大洪水,奉总部命令,千名官兵连夜紧急出动,冒着倾盆大雨,千里行军执行抗洪抢险任务。广大官兵英勇顽强,昼夜奋战在16个乡镇,先后出动兵力1万多人次、车辆578台次、舟艇300余艘次,排除险情140处,装运土石10万余方,搭设救灾帐篷500余顶,解救转移群众2万余人,出色完成了任务,取得抗洪抢险的全面胜利。
担负APEC会议备勤任务
2001年10月,APEC会议在中国上海召开。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召开的规格最高的大型国际会议,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时值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刚刚一个月,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恐怖分子很可能在会议期间制造爆炸、劫机等恐怖暴力活动。能否确保会议安全,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关系到武警部队的声誉。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该师担负会议期间协同上海总队处置突发事件的任务。师党委把确保APEC会议期间上海地区的社会安全和稳定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按照总部要求,立足执行最复杂、最困难、最艰苦、最艰巨的任务,拟定《应急行动方案》,组织全师部队开展应急训练,开展职能任务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准备。10月17日,师奉命出动兵力千余人、车辆80台开赴上海,至21日,圆满顺利地完成备勤任务,受到总部领导表扬。
武警部队奔赴一线
近年来,该师出色完成了抗击非典、海关监管执勤、抗击冰雪、抗震救灾等任务。全体官兵大力弘扬“皮旅”精神和长期连续艰苦作战的优良作风,用忠诚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的实际行动,续写着“皮旅”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