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绵绵思念 > 老宅的土灶
老宅的土灶
作者:方祖岐 责任编辑: 来源:《铁军》2016年第5期 日期:2017-01-06 浏览次数:7767
我住过很多地方,搬过许多次家,有些住过的地方已经完全淡忘,但总也忘不了故乡老宅灶坑里的火光。
土灶(俗称“老虎灶”)在农村家家都一样,用砖石砌成,灶台上两口铁锅夹着一口小汤罐,柴火生起来后,一缕炊烟升起,在空中飘浮着淡雅、宁静的乡情。
土灶在我心中是家的象征。女人们围着锅台转是一辈子的命运,小孩们围着大人要吃的是割不断的恋情,每年春节前送、接灶神活动演绎着千百年人天交流的故事……
我在老宅生活了15年,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旧社会的苦难中度过的,许多记忆都离不开土灶。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的土灶堆砌在西侧耳房,从来没有变换过地方、也没有翻修过。每年掏一掏烟囱、清一清灶堂是不会忘记的,因为又要迎接新的一年。这个土灶的命运联结着我们家庭的命运,甚至同国家的命运也是紧密相连的。
1937年12月,日军沿长江一线上岸,侵占到我靖江老家。家乡的人纷纷四处逃难,我们家也不例外,因此,土灶曾一度熄灭。1945年8月,新四军攻打靖江县城,指挥所就设在我们家,进进出出的人一个接一个,这是我们家灶火最旺盛的时候。可是不久,国民党回来了,他们的“还乡团”也回来了,新四军贮藏在我们家的粮食在叛徒指领下被起走了,我们家的粮食也被捎带拿走一些,土灶的火焰又旺不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参军离家,直到1996年到南京军区工作才第一次携夫人和女儿回家探亲。土灶还在,但老宅很快要翻建,看来是保留不下来了。我在土灶旁走来走去,想起许多往事,感慨万分。
土灶的“一生”没有做过多少好吃的东西。一年到头煮粯子粥,粥里很少见到米粒,全靠元麦粉的掺和喝起来才有点粘性;中午多是用自家种的瓜、菜做成咸粥,很容易吃饱,但不用多长时间就饿得肚子咕咕叫。一年当中能做几顿米饭是土灶的“荣幸”,那也是年节或有客人来时才有的机会。在那个年代,“糠菜半年粮”是我们生活的常态。遇到灾年的时候,瓜菜里面有时还要掺点榆树叶、甚至“观音粉”(山里的风化土)。记得有一次中午我放学回家,揭开锅盖看什么也没有,只好含泪又去上学。家里只有三四亩地,要维系10口人的生活,一年四季总觉得时间过得特别长。
土灶带给我的不只有辛酸,也有欢乐。小时候,夏天的“知了”(蝉),秋天的青蛙,发水时水沟里的鱼,秋收后稻田里的螃蟹,都是我的最爱。有时放学后或星期天,到屋后河里钓鱼摸虾,也是十分高兴的事。我在小孩子中,抓“知了”、逮青蛙,堪称“高手”。这时候,从土灶里散发出来的香味,令我至今难忘。
每年中秋节,只要父亲心情好,还是要“赏月”的。他从街里买回来的只有一两块月饼,家里人这么多,显然不够分。这时只好动用土灶,自家做面饼来代替月饼,真正的月饼每人只能分到一小片。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月饼怎么那么好吃呢!
年关到了,这是最喜庆的时候,穷人也要过出穷人的“面子”。一条大鱼、几斤猪肉,要在房梁上挂很长时间,真正吃到嘴里要等到祭祖、接财神以后。也不是所有鱼、肉都可以轻易吃到,因为还要接待拜年的亲友。过年炒几斤花生、蚕豆,也让土灶显得热闹非凡。这样的年节,尽管过得十分寒酸,但却让我至今怀念。
除了这些,土灶对我还有更大的“恩惠”。我三岁丧母,是祖母把我带大的。每天早晨祖母生火做饭的时候,常常在灶坑里放一两个芋头,这是只有我才能得到的“特殊待遇”。我高小毕业念初中后的第一支钢笔,也是祖母用一年时间从灶坑里积木炭换钱买的。中国人的“隔代亲”,我的体验太深刻了。
几十年过去了,故乡老宅灶坑里的火光一直是我挥之不去的记忆。我已走遍除台湾、港、澳以外的全国许多地方,国外也去过不少地方,中餐、西餐好吃的东西吃过不少,但再好吃的东西也只是留下一时的口感,而我至今最喜欢吃的还是老家的粯子粥,芋头。我在东北工作时,家里的亲人有时捎去点粯子、芋头,我当宝贝似的要留很长时间才吃完。到南方来工作后,从家乡来的粯子、芋头供应充足,我更是离不开它们了。靖江马桥的芋头,已经成为名牌畅销国外,我用它的种子在南京富贵山住处试种获得成功,品质也很好,我戏称它“富贵山芋头”。
我对芋头有着特殊的感情,是因为每当吃芋头时,常常想起老祖母。一次吃饭的时候我拿起芋头咬了一口就停下,愕在那里了,眼眶里饱含泪水。老伴魏忠莲在一旁问道:“你怎么啦?”哪里知道,我忽然思念起老祖母来了,思念她在灶坑火光照映下的满头白发和布满皱纹的脸庞。
我曾写有怀念老祖母的一首新诗,这里摘录几句:
“勤劳!
勇敢!
宽厚!
节俭!
中国人还有多少美德——
没有在她身上体现。
土地——人类生命之本,
她用一生的心血,
倾注在一小片土地上,
维系着一家人的生命。
她那双‘三寸金莲’,
上房摘瓜,
下地耕耘,
无所不能。
在我幼小的心灵里,
刻下的是一帧——
伟大而又令人伤感的身影。”
现在,故乡老宅的土灶消失了,中国所有的土灶也将最后消失,我既伤感又兴奋,因为,一个新的时代、新的生活开始了!现在,从我们家老宅走出来的人和后代已有100多人,遍布大江南北,北国、南疆,有的已走向世界,我要对他们说:“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我们曾在一个锅里吃饭的亲情!”
(本文作者为原南京军区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