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峥嵘岁月 > 邓仕均——毛主席下令抢回他的遗体
邓仕均——毛主席下令抢回他的遗体
作者:何广华 何明圆 责任编辑:李赞庭 来源:《铁军》2013年第2期 日期:2013-09-18 浏览次数:7767
抗战期间,子弟兵母亲戎冠秀救过他的命;
在延安保卫战中,他曾和毛主席在一个窑洞睡过觉;
在北京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大会上,他单独和毛主席合过影;
在抗美援朝中,他是志愿军阵亡的20名团长之一。
晋察冀三英雄:从左至右邓仕均、戎冠秀、李勇
四川省苍溪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曾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仅有28万人口的苍溪,有3万多优秀儿女参加红军,并孕育了6位中央委员和18位共和国将军。
本文讲述的苍溪籍传奇人物邓仕均,是一位参加过腊子口、山城堡、平型关、保北等100余次战斗的勇士,是一位12次负伤,9次获“战斗英雄”、“生产模范”、“工作模范”、“特等战斗英雄”称号的功臣,也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阵亡的20名团长之一。
1947年3月在延安保卫战中,邓仕均曾和毛主席在一个窑洞睡过觉。1950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大会上,邓仕均单独和毛主席及毛岸英合过影。1951年5月20日邓仕均在朝鲜不幸牺牲,毛主席亲自下令,不惜代价抢回他的遗体……
60多年过去了,邓仕均的遗骨至今仍遗留在南朝鲜洪川江畔。为了缅怀他,家乡人民在苍溪红军渡英名堂陈列了邓仕均的条目,又在英灵堂设置了他的牌位,并时时刻刻盼望英雄魂归故里,安息在他生前魂牵梦萦的家乡。
2012年6月,笔者费尽周折,找到了远在天津的邓仕均之子邓其平,听他讲述了邓仕均鲜为人知的烽火岁月……
要当红军不怕杀
1916年旧历年前夕,四川苍溪三川区两河乡友谊村贫苦农民邓元高、程九英夫妇生下了大儿子邓仕均,为了好养,他们给其取了个小名“铁罐子”。邓元高一家虽然日子过得很苦,可还是把大儿子送去读私塾。一年多后因生活所迫,邓仕均辍学回家种地。
“要吃辣子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刀子搁在颈项上,脑壳掉了是个疤。”1932年,红四方面军由鄂西辗转入川,解放了苍溪。同年5月红军扩红时,16岁的邓仕均瞒着父母,徒步60多里,赶到歧坪镇参加了红军。
邓仕均先后任红三十一军二七四团三营勤务员、通信员。在1933年1月28日的一次战斗中,一颗子弹打穿了他的右颊。后来,邓仕均又当过司号员、护理员。1935年2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久,红三十一军编入红一方面军。邓仕均参加了长征。过草地时,邓仕均准备了十来斤粮食。但草地走了一个月,那点粮食根本不够,开始他每天吃一碗面,到后来只能吃一撮炒面。再往后,连炒面也没有了,就把牛皮上的毛刮一刮,再把牛皮放到火里烤着吃。
1935年9月16日,在毛主席亲自指挥下,邓仕均所在部队与国民党新编第十四师鲁大昌部进行了殊死战斗,于17日凌晨3时左右,胜利攻破了天险腊子口,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进入陕甘的通道。
1936年10月21日,邓仕均参加了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最后一仗。当日黄昏,红三十一军从北面攻入山城堡,并乘胜追击,将敌大部压缩于山城堡西北山谷中,邓仕均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地冲在最前面。战至22日9时,红军全歼敌一个多旅,迫使蒋介石停止了对陕甘苏区的进攻。
七七事变后,红军改编成八路军,邓仕均随一一五师开赴抗日前线,参加了平型关大战。此后,师主力转移,他留在晋察冀军区,编到四分区第五团,又称老五团。
子弟兵母亲戎冠秀救了他
1938年,日军以3万余人的兵力,九路围攻晋察冀边区,分区学兵营被敌人压迫后退。邓仕均所在的连队奉命驰援,与据守在南坡村的敌人形成对峙,上级命令当晚一定要拿下南坡村。然而,南坡村高地找不到一条道路。连长主张连夜迂回50里地发动进攻,排长邓仕均则主张攀悬崖陡壁发起突袭,并自告奋勇带领全排在前面开路。当晚,邓仕均率部攀上悬崖,敌人一个小队全部被歼。第二天拂晓,八路军大部队顺利发起进攻,消灭了300多名日军。
1940年8月,八路军发起了百团大战,娘子关成为破袭正太路的重要目标。连长邓仕均率部乘黑夜渡过温河,向磨河滩火车站的日军发起攻击。谁知21日零时,一列载有700余名日军退伍兵的火车由西驶来,后面还跟着一列运载着武器弹药的装甲车,敌我力量骤然发生变化。在三面受敌、一面临水的情况下,邓仕均不顾多处负伤,指挥全连退至磨河滩村,依据街道民房坚持战斗。经过5小时激战,打退日军10次进攻,毙伤敌人200余名。全连乘夜色涉水突出重围,返回主力部队后,仅剩下17人。
战斗结束后,邓仕均所在连获“血战磨河滩英雄连”称号,邓仕均被授予晋察冀边区“特等战斗英雄”。
1943年秋,邓仕均因负伤住在花木后方医院。敌人扫荡时,发着疟疾的邓仕均掉了队,正遇上日军满山遍野的搜查。这时,正带领乡亲们转移的妇救会长戎冠秀发现了他:“啊!是自己人,快!跟我来吧!”
戎冠秀搀扶着邓仕均向半山腰的一个山洞爬去。可是洞口距地面有七八尺高,怎么也爬不上去。戎妈妈蹲下身子,让邓仕均踩在自己的肩上,顺势把他顶进了山洞。在戎妈妈的精心照料下,邓仕均终于恢复了健康。
1944年2月10日,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会在河北省阜平县北崖村召开,戎冠秀获“北岳区拥军模范”称号,邓仕均获“晋察冀边区子弟兵战斗英雄”称号。
1944 年2月的一天,邓仕均(左一)和英模们交流战斗经验
大会最后一天,戎冠秀穿着粗布补丁棉袄走上讲台,讲述自己抢救八路军伤员的故事。邓仕均这才知道是戎妈妈救了自己。他快步走到大娘面前,紧紧抓住她的手说:“大娘,您还记得我吗?我就是你救的那个八路军啊!”
戎冠秀笑呵呵地说:“你们都是我的亲人,不过你是谁,我还真是不记得了!”
“大娘,我叫邓仕均,没有你的救护,我一定活不到今天!谢谢你……”
当时,晋察冀军区专职摄影记者叶曼之让他们站在一起,记录了这个历史的瞬间。聂荣臻司令员看到这张照片后,欣然作了“光辉永存”的题词。叶曼之拍摄的《晋察冀三英雄》,即邓仕均、戎冠秀、李勇的合影照,发表在晋察冀画报1944年第5期封面上,成为他的传世名作。
会后,邓仕均亲自把戎妈妈扶上骡子,送了一程又一程。返回部队后,他还给戎妈妈写了一封信:“你是子弟兵伟大的母亲,我愿将我的枪端得平平的,瞄得准准的,去射击万恶的敌人,保卫你,保卫我们的晋察冀。”
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大会在北京召开,邓仕均和戎妈妈再次相逢,戎妈妈抚摸着他身上的伤疤,问长问短。邓仕均更是把戎妈妈当作了自己的母亲,见了面总有说不完的话。会议期间,他们幸福地同毛主席和中央首长合了影。
如今,在武警指挥学院卫士广场一隅,矗立着一座人像雕塑,他们就是邓仕均和戎冠秀,邓仕均和戎冠秀当年的合影,也成为武警指挥学院培养优秀中级指挥员的鲜活教材。
赴朝鲜浴血奋战
1950年下半年,邓仕均当选为全军英模代表,准备赴波兰参加世界英模代表大会。在西安“西北大旅社”集中培训期间,彭德怀司令员亲自设宴招待了邓仕均。朝鲜战争爆发后,这项外事活动被取消。
1950年10月初,邓仕均所在部队接到入朝命令。
1951年2月17日,正值农历除夕,部队悄悄地渡过了鸭绿江。
第二天,军长傅崇碧命令师长、团长乘汽车到前边勘察地形,接受战斗任务。那时志愿军除了军长乘小车外,每个师的师长、团长同坐在一辆卡车上,团长邓仕均乘第三辆车。
当时,敌人的飞机整天在空中盘旋,发现目标就狂轰滥炸,加之朝鲜多是山地,道路窄、弯道多,司机道路不熟,事故频发。汽车爬上一个大坡到了山顶,突遇一个死弯,司机反应不及,失去控制的卡车坠下山沟,车上的人当场牺牲两个,邓团长和他的警卫员陈明月负了重伤。
邓仕均因此留在后方养伤。
五次战役打响后,邓仕均不顾自己的伤情,立即带着陈明月往南寻找部队。
邓仕均返回部队后,很快接受了任务:率领五五九团迂回穿插,掩护东线主力部队进攻。
5月15日,全团向汉城东南方向的杨平穿插前进,于17日渡过北汉江,18日渡过洪川江,19日晨挺进到基谷里、石山里、佳日里时,遭遇美军约一个团的猛烈攻击。邓仕均带领全团与敌人激战了一整天,击退敌人数次冲锋,歼敌无数。然而我军三营损失严重,营长光荣牺牲。
19日傍晚,师长命令邓仕均甩开当面之敌,继续向敌人纵深迂回前进。邓仕均立刻带着一营、二营向敌人纵深勇猛穿插,他带着警卫员和号长始终走在最前面,比尖刀排还靠前。
前进中,邓仕均发现两侧净是黑影晃动,判断是敌人,他带领一营迅速抢占前面最高的山头。刚冲上山顶,敌人也只有几米远的距离,甚至伸手都可以摸到敌人的枪。邓仕均一声令下:“给我打!”全营用密集的火力将敌人击退,占领了高地。
邓仕均立即向师长报告了具体位置,师长徐信说:“好,打得好!你们已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目前敌情有变,你们的主要任务是迅速占领制高点,掩护主力部队向后转移,不准后退半步。”
天黑后,全团撤回洪川江北岸。邓仕均率领全团迅速抢修工事,准备阻击敌人。
时隔不久,美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轮番向五五九团阵地发起进攻。邓仕均带领全团击退了敌人团营规模的六次冲锋,歼敌200多名。
毛主席下令要把邓仕均的遗体抢回来
1951年5月20日晚7时左右,邓仕均带领二营首批撤出阵地,号长带领三个通信员冲在前边,邓仕均在中间,陈明月紧跟其后,后面是一个通信员。
今年86岁的陈明月含泪回忆了邓团长牺牲的经过:
就在我们通过一个峡谷路口时,遭到了敌人炮火的猛烈阻击,其中一发炮弹击中了团长,他喊着:“明月、明月,我挂花了!”我立即跑到团长身边,看到他左大腿被炮弹击中了,鲜血直流。我马上从皮包里取出两个急救包,准备给他包扎。就在这时,敌人又一阵炮弹打过来,其中一发落地爆炸,飞起来的弹片击中了邓团长的头部,他当场牺牲,年仅35岁。时间是1951年5月20日晚9点左右。同时牺牲的还有团政治处主任贾登儒等人。
我碰到了从前面撤回来的刘波政委,向他报告701(邓团长的代号)牺牲了。刘政委心情十分沉重,立刻命令组织股长、保卫股长和我找回邓团长遗体。如果条件不允许,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暂时掩埋,但要做好记号。
我们迅速返回团长牺牲的地方,找到一块门板,轮流抬着团长的遗体来到一片开阔地。这里离洪川江不远,因洪川江水深浪急,抬着遗体很难过江,于是决定就地掩埋。
我们在附近找到一个干河沟,把遗体放在门板上,我把随身带的一块方雨布盖在邓团长身上,三个人用河沟两边的土将他掩埋了。遗体是头朝北脚向南。我又用小铁锹在旁边的小树上削掉一块树皮做记号。
过了洪川江已是21日早晨,我向师长报告了团长牺牲的经过。徐信师长说,毛主席下了命令:一定要把邓仕均的遗体抢回来!
师长问我:“给你200人行不行?”我答道:“人不能太多,人多目标太大,反而更危险。”师长说:“我就给你30个人,全军的火炮支援你们,抢不回来要你们的脑袋。”
当夜,我身背一部步话机,带着一个排,在全军炮火的掩护下,于21日晚上10点多又重新渡过洪川江。我们行进了五六公里,爬过一个山坡,一座山头,前面是一片开阔地,就是掩埋遗体的位置。谁知一看,这里到处是敌人的坦克,所有的大灯都亮着,灯火通明,根本无法下手。
我来回走了三趟,想靠近那片开阔地,但都没有成功。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好用步话机向师长报告了情况。师长叫我们在原地待命。我们30多人整整等了两个多小时,师长这才命令我们撤回去。
渡过洪川江,天已接近黎明,我看到徐信师长在江边靠西的位置,傅崇碧军长在稍靠东边一点的位置,他们都是一整夜亲自指挥这次行动,一直在等我们安全返回。师长对我讲,为什么让你们在原地呆了那么长时间,因为抢回邓仕均遗体是毛主席的命令,让你们撤回来也得请示毛主席同意……
战后,十九兵团专门召开了邓仕均同志追悼大会,兵团司令员杨得志亲自致悼词。
2005年11月27日,新华社以《永远的丰碑》为题,报道了邓仕均这位战斗英雄光荣而又短暂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