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感怀新四军 > 传奇的血砚
传奇的血砚
作者:章熙建 责任编辑: 来源:《铁军》 日期:2016-11-10 浏览次数:7767
烽火岁月风雨如磐,原本寻常的一方砚台,只因浸染英雄鲜血、结缘骁勇战将而身著传奇。穿越弹雨硝烟的战场颠沛,烽火血砚激情喷吐的抗战情怀,更经时光洗炼而汇入民族解放的不朽史诗。
1939年1月21日清晨,曙光初绽。策马疾行的新四军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突然在皖南山城南陵一处茅舍错落的山村前勒缰驻足,环视周边后命令作战参谋:速取纸墨笔砚,我要写作战电报!
这是载入中华民族抗战史的一个重要时刻。官陡门,江城芜湖东北郊繁华小镇,日寇侵占芜湖机场后屯兵千余,并以300日伪军设置官陡门据点。1939年初,新四军决定拔除这颗毒瘤给日寇以重锤打击。但官陡门四周水网密布、河汊纵横,且有当涂青山、黄池两敌据点重兵扼守18公里进出通道,构成互为犄角的阵势。
劳师袭远,胜道贵在神速。数轮侦察和演练后,1月18日清晨,粟裕率部自宣城狸头桥开拔,沿丹阳湖东岸北进50里后,转乘舟船向西迂回到距目标40里的村庄隐蔽宿营。20日8时许驰抵亭头镇,粟裕分兵直插南北锁住青山、黄池两敌据点,主力部队冒着凛冽寒风渡河强行军,21日凌晨4时完成战术穿插后即展开围歼战。
官陡门之役,以72小时秘密穿插抵近目标,而战斗仅展开8分钟即全歼300守敌,继以20分钟打扫战场后火速撤离。当如梦初醒的日寇调兵救援时,新四军早已跳出作战区域消失于苍茫群峦中。
此刻,战将萦绕于心的是将战况速报军部和中央军委,用以全局决策和激励抗战士气。然偏僻山村贫瘠闭塞,山民非樵即农,要找到纸墨笔砚实非易事。正踌躇间,作战参谋一拍脑门奔向林间休整的部队,片刻间带回一个瘦小战士,背包里面赫然裹着整套文房四宝。
战事倥偬,战将无暇细究石砚来历。蹙眉凝神片刻后即奋笔疾书,直到机要参谋揣着电报稿策马飞驰而去,粟裕这才伸腰张臂说:“才下得战场,又入中军帐,好一方雪中送炭的歙砚呵!”言罢颇觉诧异地细瞅站立一旁的小战士:百里奔袭,你背砚行军岂不成累赘?
岂料小战士朗声回答:有哥护佑我,鬼子枪弹挨不着身哩!“噢,这可是个有趣的说辞!”难得闲情的粟裕一挥手说,跟我走一程,且听你将原委细细道来。
寒冬的皖南晨曦微放,如纱薄霭将层峦叠嶂装点得壮美神秘。数小时前俨如霹雳降临的骁勇部队,此刻正静若处子地踏着蜿蜒山道潜入崇山峻岭。这是抗战岁月寻常的一幕,时光把一段不凡瞬间定格成经典,一代战将与少年士兵执手而行,把一方石砚蕴涵的隽永传奇刻录于苍茫山水间。
时光回溯1938年6月初的晌午,叶挺勘察战场回返军部驻地南陵土塘村,见村口老樟树下几个人正围着石磨,磨盘一边摊开的靛青土布包袱里搁着一块青石,另一边的短褂少年手握锥形铁片在咬牙使劲磨蹭着。那是一块刚凿出轮廓的砚台坯石,只是本来青灰色的石质竟有半边鲜红如血,穿透树隙的光线照耀下折射出瘆人的寒光。而短褂少年脸庞憋得紫红,眼角还隐隐闪动着晶莹泪光。
事出蹊跷,叶挺驻足细看。终于,少年噙泪控诉,一桩暴戾血案令身经百战的将军也不禁为之动容——
黄山之麓的徽州府衙、秀美的皖南古城歙县,是著名的歙砚产地,但日寇侵略无可避免地让一方净土遭受蹂躏。那个昏暗的午后,正在外场开石料的弟弟听到天空响起沉沉闷雷,没待缓过神来,掠过头顶的日本飞机已投下炸弹,天崩地裂的巨响中,制砚工棚瞬间化为废墟。失魂落魄的少年悲嚎着奔向火球,父亲已被坍塌的石料堆掩埋,哥哥伏在支离破碎的坊台上,背脊深扎着锥形弹片,喷涌的鲜血浸透白布短褂。孱弱少年使劲扳过哥哥的身体,但哥哥已永远不能再呵护他,惟留双眸中一缕无尽的痛楚与眷恋。
幸得工匠援手相助,孑然无助的少年草草掩埋父兄,挥泪磕了三个响头后,手攥斑驳弹片离开了故乡。善良的砚坊老师傅悄悄点拨他,要想报仇打鬼子,就得向西找新四军。少年餐风露宿辗转找到三里镇新四军军部驻地,可征募处老兵打量半晌说他个头还不及三八大盖高,过两年长结实再来瞧瞧。于此,少年只得把满腹憋屈和悲愤都倾注于斑驳弹片,那“嗞嗞”声仿佛是在宣告心底的誓言:琢铁为剑雪家仇!
叶挺激愤的目光凝落血红砚坯,良久,手抚短褂少年瘦削的肩膀,语调凝重地说:炸弹可以毁灭人的躯体,却不能摧毁决死抵抗的铁血丹心。我特准你参加新四军,但必须把哥哥未完的工艺做到底!
数日后叶挺来到教导团,处理完军务忽然想起短褂少年叶抗胜和那块砚坯,未作声张就直奔连队。孰知此刻的新兵正完成一趟艰辛跋涉,弹片被粗粝的石磨磨成雏形,尔后经细砂刀石精磨开锋,装上灵巧的枣木握柄,诡谲弹片最终被琢成一柄如凿似攮的利器,更缘于浸染鲜血而寒气凛人。新兵就用这饱蘸血债的匕首,将粗粝青石雕成精美砚台,且将在军中吮吸的抗战文化元素,巧夺天工地镌植于砚面,倾吐着一腔饱蕴国恨家仇的雪耻情怀。
精美石砚令将军眼睛一亮。指导员是携笔从戎的美院科班生,介绍颇具美学功底:新兵叶抗胜挺有灵气,前天学唱《新四军军歌》,就琢磨在砚台刻上松枝象征抗战决心;昨天教唱《松花江上》,连夜即镌刻栅栏意喻豺狼踹破国门……
2015年深秋时节,我伫立在当年新四军军部驻地三里镇村口老樟树下,600年光阴滋养,高耸挺拔的樟树胸径粗达数米,茂盛枝叶织婆娑细语,仿佛正诉说当年发生于斯的不凡瞬间。我诗意地缅想半个多世纪前的经典瞬间,一位叱咤风云的将军,给素昧平生的本家少年取名叶抗胜,寓寄抗战必胜的勉励。尔后于新雕石砚中饱蘸浓墨,敛气凝神挥毫写下四个遒劲大字——还我河山!
战争,总给特定时空悬挂斑斓背景,让诸多原本寻常的瞬间铸成经典。战火笼罩的皖南三里镇,浸血石砚隐寓奇冤,饱蘸浓墨直抒胸臆。那一刻,将军笔底流淌的仿佛不是墨汁,而是挥斩敌寇的浩然剑气!
而仅念过两年私熟的新兵心有灵犀,当夜即将将军题字描摹缩小刻上石砚。不久新兵随连队被划编新四军二支队。颠沛征战中,石砚伴随英雄少年穿行弹雨硝烟,官陡门之役后再次邂逅又一位彪柄史册的战将,不凡生命就此被赋予鲜亮的血色内涵。
时光刻录了1939年1月21日晌午的不凡一幕,斯时斯境犹如史诗般斑斓壮丽:阳光璀璨,粟裕叉腰伫立崖巅,背衬逶迤如长城的英雄铁军,目光穿透氤氲远眺北方。战将向苍茫大地说:这是见证不朽抗战的烽火血砚,将记录共产党人对国家民族的血性忠诚!
而这一刻,远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正将刚阅毕的官陡门战捷电报递给周恩来。领袖夹起火盆中的木炭惬意地点燃一支烟,注视熊熊火焰略有所思地说:“粟裕,这个愣头娃娃,将来可以指挥几十万部队打大仗哩!”
戎马倥偬,虽然粟裕当时并不知晓领袖的嘉勉,但此后十年间,骁勇战将终以卓著战功验证了领袖预见。敌后抗战屡战屡胜,淮海战役奠定共和国半壁江山,而历史由此留下鲜为人知的晶亮片羽。1944年3月新四军第一师发起车桥战役,一举歼灭日军第七十二旅团三泽大佐以下465人。激战刚落下帷幕,向以沉稳著称的粟裕师长突然心生似曾相识的激情:速取纸墨笔砚,我要写作战电报!然时过境迁,案几已难再见钟爱有加的烽火血砚。提笔一刻,战将心底蓦然掠过锥刺般阵痛,当年官陡门之役后侧立研墨的士兵,已在皖南父子岭战斗中壮烈殉国,一颗罪恶的机枪子弹洞穿英雄颈动脉。
2016年1月的清晨,我走进位于江南名城芜湖城东北的“官陡门大捷纪念馆”。这是粟裕将军当年率兵鏖战的故战场,而镶嵌正厅红绒立壁的胡耀邦题词“一代名将”,行笔苍劲,鎏金炫目,催人以激情澎湃的遐思和追怀。
粟裕,1907年生,湖南会同县人,侗族。1927年入党,曾参加南昌起义,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对于官陡门之役,史学家撰史时做过严谨而中肯的注解:堪称将军高超战争艺术之锋芒初试。
1940年4月的父子岭之役,以新四军歼灭日军第十五师团池田联队317人而威震华东。清扫战场时,痛失战友的指导员久久跪坐英雄士兵遗体旁,稚气未脱的士兵至死仍圆睁右眼,匍匐身躯保持着瞄准射击姿势。从英雄血迹斑驳的左手推断,中弹瞬间少年曾下意识地抚摸颈脖,但未加理会继续战斗直至失血昏厥。清理遗物的瞬刻,指导员内心霎时遭受电击般震撼,烈士颈脖喷涌的鲜血渗入背包,让烽火血砚浸染又一抹刺目的生命殷红。
怀揣血海深仇的少年英雄,短暂的军旅生涯曾有过多少次闪亮绽放?我搜寻的目光在陈列展板上游走,一则记忆倏然浮现脑海:有位抗战老兵曾撰文回忆,1940年初新四军《抗敌报》曾刊载战斗花絮——《学徒战士智勇无匹,雕砚凿刀捅毙双倭》,简略描述了少年英雄的杀敌壮举。遗憾的是,时逾半个多世纪,这唯一的信息亦已无从查考。
于此,历史机缘的阴差阳错,烽火血砚最终未再随军跋涉,而是随着一个英雄生命的戛然停摆,遗落偏僻山村的纯朴农户家为时光烟云所尘封。直至2015年地方政府组织可移动文物普查,这方非同寻常的石砚才于毗邻泾县云岭的南陵山村被发现,经军史专家多方求证和鉴定,终于解开其扑朔迷离的身世之谜。
带着无以复加的崇敬,我凝神审视眼前这件穿越烽火的圣物。烽火血砚呈长方形,长26厘米,宽16厘米,高3厘米。正面錾刻松柏、山亭、栏栅及云纹图案,左上角阴刻“还我河山”四字,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文房用品。墨池堰堤所刻松枝翠柏傲骨峥嵘,象征中华民族坚贞不屈、抗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前后两处栏栅、云纹,寓意国门此时已被硝烟战火冲破;山亭代表美好家园濒临大厦将倾的危境。只是经过70多年时光浸润,当年鲜血浸染的半边殷红已不复存在,惟余渗于石材肌理的精华凝成隐隐暗红。
静卧展柜中的烽火血砚沉默凝重。而此刻我内心却激情奔涌,那些同块岩石切割下的姊妹,因循自然的生命脉序,或许曾是乡村私塾的授课教具,抑或跻身豪门成为书房珍品。独有此砚因吮吸英雄兄弟的鲜血,经历腥风血雨的颠沛流离,让纯朴生命充盈厚重蕴涵。那些静默绽放的时代符号,其实不啻为一种悲壮的无言诉说,且留给后世更多更宽泛的咀嚼寻味空间。
整装肃立,我谨向一方身披荣光的石砚敬礼!那是远离战争而又肩负战争使命的军人,对一段苦难辉煌的真情缅怀与真诚崇仰!
﹙题图为烽火血砚之配套铜墨盒,亦为新四军战士同期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