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稿 > 国家公祭鼎的设计历程
国家公祭鼎的设计历程
作者:谭秋 责任编辑:党亚惠 来源:《铁军》 日期:2016-09-09 浏览次数:7767
国家公祭鼎的原型
铸鼎记事,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4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就有夏禹铸九鼎以象征九州的传说,此后青铜鼎成为国之重器,鼎上的铭文记载了各个时代的重要史实。
国家公祭鼎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而设立。这尊鼎与一件国宝级文物有极大的缘分,这件文物便是1933年出土于安徽省寿县朱家集的战国晚期楚幽王墓的楚大鼎。青铜礼器楚大鼎,又名“铸客大鼎”,高113厘米,重400千克,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是目前东周以来发现的第一大鼎。抗日战争爆发后,楚大鼎被转移至成都、重庆、乐山等地,其间奇迹般地躲过了数次日军的封锁和飞机轰炸。1956年,这件历经坎坷的国宝级文物被新成立的安徽省博物馆永久珍藏,成为“镇馆之宝”。国家公祭鼎就是以楚大鼎为原型,按等比例放大铸造的,其器型、鼎身和底座纹饰的设计由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邬烈炎率领的团队参与完成。
那么,国家公祭鼎为何最终会以楚大鼎为原型设计制造呢?南京艺术学院的徐旻培说,楚大鼎是抗战时期出土的文物,且是江淮文化的代表,不管是从历史渊源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历史的地理地域角度来考虑,“以它来作为设计的基础是最为合适的。我们‘国家公祭鼎’设计小组一致赞成用青铜作为鼎的主要材质。”
设计团队的周详考虑
确定国家公祭鼎以楚大鼎为原型后,设计团队专门到安徽博物院调研考察,之后立刻返回南京,查阅各种文献资料,以保证最大程度地了解楚大鼎的器型、大小等具体情况。团队平均每天要拿出2份设计稿,到设计方案确定时,至少有100多份稿子。最终方案是,国家公祭鼎为铜质,鼎高1650mm,鼎上外口径1266mm,内口径1156mm,鼎耳高498mm,鼎足高915mm。底座为高450mm、长宽各2000mm的黑金沙石。铜质鼎重2014千克,石质底座重1213千克,寓意为2014年12月13日中国政府为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举行了首次国家公祭。
“在最初设计时,鼎高达到两米,但我们考虑到这样不利于参观者观看铭文,所以后来根据场地的情况、人群的大概身高,再以旁边的纪念碑和钟作为参照,确定了最终尺寸。”徐旻培说。鼎上的铭文则以鼎足为界被分别刻在鼎身的三个部分。在字体设计上,设计团队也有诸多考虑:右后方和左后方的两面,篆刻国家公祭日的记事文,共200多字,用小楷书写;正面则篆刻着铭文,用魏碑书写,共160字。“我们开始想用小篆,考虑到现代人的辨识度,改用了魏碑和小楷。”
徐旻培说:“设计方案不断被论证、被推翻,历时三个多月才完成。在进行鼎身、底座纹饰设计时,一些成员考虑到要突出南京的地域感,另一些成员则认为南京大屠杀是全人类的记忆。经过反复讨论,团队最终决定不要过多地融入南京本地元素,突出表现国家公祭鼎承载全部中华儿女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