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艺苑 > 一个老兵的抗战记忆(报告文学)
一个老兵的抗战记忆(报告文学)
作者:葛逊 毛建新 责任编辑:党亚惠 来源:《铁军》 日期:2016-08-19 浏览次数:7767
这是一次震撼人心的演出,这是一个尘封73年的故事,这是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
这是一次震撼人心的演出,这是一个尘封73年的故事,这是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
2015年6月18日,浙江省诸暨市安华镇江水沿村文化广场。大幕徐徐拉开。江水沿村一台特殊的舞台情景剧《小麻雕》,吸引了上千名群众的目光。
灯光全暗。天籁般的童谣随风飘来:“小麻雕,尾巴翘,哥哥讨嫂嫂,姆妈我也要,囡囡年纪小,长大了再讨。小麻雕,尾巴翘,江水沿边蹦蹦跳,好人来了它会笑,它会笑……”
烟雾袅绕的天空中,上百只麦草编织的荧光小麻雕自由地飞翔,一束追光打到一个小姑娘身上,小姑娘一边唱着童谣,一边追逐着其中一只较大的小麻雕,其余小麻雕悄然消失,剩下的一只神奇地落到小姑娘手上,小姑娘开心地与小麻雕玩耍。
小姑娘手持小麻雕跑向村姑:妈妈,您看,我抓到一只可爱的小麻雕。
村姑抱起囡囡亲一下,放下后轻声说:“囡囡乖,妈妈在忙,你与小麻雕去玩吧。”
……
演出开始,全场鸦雀无声,只有画外音声声入耳——
“我的家,在江水沿村,它是坐落在江边的一个自然村,是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江南小村落。村前的那条江是浦阳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每年端午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会煮茶叶蛋、包粽子、折麦花。江水沿人就是在这样安逸的环境中快乐地生活着。然而,就在那一天,1942年五月初三,侵华日寇的铁蹄踏进了江水沿……”
“咔、咔、咔、咔……”沉重的脚步声,由轻而重,由远而近。
一队日本兵耀武扬威地走过,从台前由右至左进后台,第一个日本兵刺刀上挂着膏药旗。
“砰!”一声刺耳的枪声打破江水沿的宁静,接着枪声大作,惨叫声四起,远处传来烧杀抢掠、鸡飞狗跳及鬼哭狼嚎的惨叫声,屠杀开始了……
乡亲们慌忙逃命。一位老奶奶因行动缓慢被追上来的日本鬼子在篱笆边用刺刀捅死。一个村姑被日本鬼子抓住后奋力反抗,扭打,最后难以幸免……
73年前的这一天,侵华日军在江水沿村制造了“安华惨案”,杀害村民20人;73年后的今天,江水沿人自编自演舞台情景剧《小麻雕》,以草根艺术的形式,再现了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没有周剑成,就没有《小麻雕》。”这是采访中村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舞台情景剧《小麻雕》的编剧、导演周剑成,是土生土长的江水沿村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参军来到南京军区机关大院,在司令部俱乐部等单位一干就是13年。几乎每天上下班,他都要经过当年日军投降纪念地——军区机关大礼堂。后来,周剑成转业回到故乡,现供职于诸暨市文化馆。作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省书法家协会、省漫画家协会的“三栖”会员,周剑成的主业是书画创作。那么,他缘何要跨界创作舞台情景剧呢?
周剑成(右二)在同日本士兵的扮演者讲戏,演员们认真听讲,神情专注
村民们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一天的辛苦排练
2015年八一节前夕,周剑成回到军区机关,向军区警卫营赠送画作。当我们闻讯前往,聊起这个话题时,他说出了埋藏心头多年的抗战情结:“在今年4月的一次文艺座谈会上,当大家谈到今年是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时,我立即想到了发生在老家江水沿的‘安华惨案’。日本一些右翼政客公然否定侵略历史的行为,我感到很愤怒。我就想把发生在自己家乡的这件惨案,原汁原味的搬上舞台,铭记历史,教育后人。”
周剑成的家乡——安华地处诸义浦三县交界,是婺越咽喉,兵家必争之地。1942年5月,侵华日军发动浙赣会战。17日,日军2000余步兵、骑兵联合部队占领诸暨县城后,旋即南犯,安华沦陷。随后发生了“安华惨案”,仅江水沿村就有20人被日军杀害,其中年龄最大的88岁,最小的才3岁。
历史不容篡改,更不能忘却。充满血性的周剑成满怀激情,开始回乡收集史料,他的初衷是创作、上演一台真实再现“安华惨案”历史的舞台情景剧,昭告世人,警示后人。
4月18日是一个双休日,周剑成与妻子周惠妮回到老家江水沿村。吃过中饭,周剑成与妻子商量,说想创作一个舞台情景剧,来反映“安华惨案”这段历史。周慧妮不理解:“你画画画得好好的,不要跨界去搞什么出力不讨好的舞台情景剧了。”
周剑成拿出一本书对妻子说:“这是我们村里周氏宗谱,写得很清楚,1942年五月初三,我们这个小村一天时间,就有20人被日本兵杀害了。我看到这里心里真的不平静,现在有的年轻人已经麻木不仁了……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我感觉自己也有这个责任,来做这个事情,纪念一下亡灵,我认为有意义的。”
听见丈夫说到这个份上,通情达理的周慧妮说:“那你就下下功夫把这件事情做好。”
有了妻子的支持,周剑成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他逐一寻访村里的长辈,了解那段真实历史。“安华惨案”幸存者周幼琴告诉他:“那年农历五月初三,我在村口看到一队人来了,看得很清楚,是日本兵,是上午八点左右……这里当时有一个塘,日本兵一下子就杀了4个人。那边的大樟树下,也杀害了4个,另外屋后也杀害3个……”
往事历历,血迹斑斑。周剑成把自己关在老屋里,时而看史料,时而听采访录音,时而度步,经过几天的苦思冥想,他找到了创作灵感,剧本初稿很快写出来了。同时,周剑成根据儿时的童谣记忆,一气呵成了情景剧主题曲的歌词。
在周剑成的记忆深处,《小麻雕》既是山野里飞来飞去的一种山雀,也是小时候玩的一个用麦草编的小玩具。小时候,奶奶一边编织小鸟,一边教孩子们唱儿歌,还给孩子们讲日本鬼子杀害村民的事情……散发着浓厚乡土气息的剧本初稿,倾注着周剑成的真情和汗水。
2015年5月3日,诸暨市新世纪小区。为使剧本臻于完美,周剑成在自己家里,备好春茶,专门邀请长城影视集团、诸暨文化界等专业人士,搞了两次小型作品研讨会。诸暨市文化圈的戏曲编剧周斌、毛仕龙、叶小龙、商迪华来了,诸暨市广播电台高级记者赵卫明来了,还有长城影视集团编剧吴伟强、屠渭兔,大家纷纷给他支招,出了很多建议和好点子。周剑成五易其稿,最终使舞台情景剧《小麻雕》和主题曲在观感上、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写好剧本只是第一步,真正难的是把它搬上舞台,周剑成面临许多的困难。演员哪里来?周剑成首先动员家人来参与演出,却遭到岳母的反对。
周剑成做起了岳母的工作:“妈,我也是几十岁的人,没意义的事我是不要做的,你的外甥凌啸看了剧本也支持的。慧妮当初也是反对的,后来看了剧本眼泪直流。我们村这个惨案,你太婆也是受害者,我们不演谁演?!”
岳母周挺秀心痛女婿,听说女儿支持这件事,最后还是松了口,答应出演。
儿子周凌啸也给力支持爸爸,表态说:“虽然我大学快毕业了,学校事情比较多,但我能帮得上尽量帮助,共同把这个剧做好。”
《小麻雕》的40多位演员,都是江水沿村的农民,也是周剑成费了一番工夫动员过来的。岳母白发苍苍,不用化妆就是“老奶奶”的角色;外甥女演“老奶奶”的孙女;身材姣好的妻子周慧妮正好饰演村姑;儿子、侄子演新四军。至于扮演“日本鬼子”,开始村民都不愿意,在周剑成的劝说下,大家意识到排演这出戏的意义,很快就“入了戏”。
舞台情景剧需要音乐和主题曲来衬托。不懂音乐的周剑成,就请文化馆的同事谢立鹏、钱亮军、蒋仕国等帮助,市文化馆退休干部、今年已经83岁的谢立鹏老先生是《小麻雕》主题歌的作曲者,这首带有地方性质、乡村气息浓郁又抒情优美的曲子,一下子将大家带入一种意境里。谢老说,当时写这首曲子,只花了一晚上时间,“因为我经历过那个时代,很容易就会有感情产生”。诸暨本地的歌手主动请战担纲演唱主题歌,周剑成动员村里会乐器的村民组成民乐队,一起演奏《小麻雕》主题曲。
还有道具,一样也不能少。周剑成专程赶回江水沿村,现场指导村民制作道具。他发动亲友和村民土法上马,利用一些现成的老物件。
耕夫穿的蓑衣,是周剑成老丈人家传的;草鞋是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打的;剧中的枪支、军装是长城影视集团免费支援的。
周剑成说,他要的不仅仅是展示当年屠杀的惨烈,还要原汁原味地再现昔日村民的生活。
敏感的诸暨电视台记者闻讯而来,全程跟进,用电视镜头记录了这一过程。我们可以听到当时周剑成的一段同期声:
“这个是外婆祖传下来的印花板,用在这上面是很有意义的。这些老物件,你们可能不知道,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和保护,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展现在舞台上,给我们启示。”
还有舞台上的灶台,水竹罐、砧板、饭淘箩等一应俱全,汤罐冒着热气,上面还有灶司菩萨等,展示了当年真实场景。
周剑成给我们现场解说:“我们这个《小麻雕》中心第二段就讲到‘要倒灶’。‘灶头’是个中心道具,日本鬼子来了,把‘灶头’捣碎了,日本鬼子很坏的,在汤罐里小便。整个‘灶头’可以转动的,分二面,跨时空的,是我们创意的东西。到后来是一个现代灶头,这边我们做油烟机、煤气灶等现代的元素。这样的话我们的故事是真实的,投入的情感是真实的,所有的道具也是真实的。
说到这里,周剑成开心地笑了:“情景剧就是要情景再现,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我创作的构想。”
5月26日,江水沿村文化礼堂,第一次排练现场。
导演周剑成在给演员们说戏,也是彩排动员:“今天我们进行第一次彩排,农历五月初三,也就是阳历6月18日,要在文化礼堂外广场上,搞一场安华镇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
周剑成说,一出场,日本人就“咔、咔、咔”进村一个动作,耀武扬威,“咔、咔、咔”音乐配上,要威武、要野蛮……
周剑成提示大家注意面部表情,语调一转,往下说戏:安华惨案发生后第12天,我们这里就发生了一场战争,史上称为浙赣会战,正式与日本佬打仗的,当时新四军身上有血的……演一下,新四军与日本兵搏斗,今天,我们要排练一下对打……”
好戏开场,这一夜,周剑成与草根演员们又是无眠之夜。
2015年5月30日,第二次排练现场。周剑成生病发烧,他还硬挺着在现场指挥调度。
离6月18日正式演出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周剑成召集村民抓紧排演。周剑成动情地说:“天这么热,大家穿衣这么厚,所以我首先对来参加演出的乡亲们表示衷心感谢!”对大家深深一鞠躬后,周剑成接着提出,我们的村庄是美丽的村庄,残暴的日本鬼子来了,战争毁坏了我们的家园。我们要通过演出,情景再现,要令人揪心,令人震撼,更令人深思。
经过多次排练,大家基本熟悉了台词和动作,情景剧《小麻雕》定于6月18日正式上演,周剑成对此充满了信心。
6月18日,对于江水沿村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上午,周剑成与村里的10多位老人一起准备了祭祀供品,为“安华惨案”死难者祈祷,寄托哀思,并举行了放生仪式。天不停地下着雨,仿佛在为亡灵哭泣。
周剑成清晰地记得:演出的那一天,天空中飘着细雨,但文化广场上人山人海。不仅仅是本村村民,周边几个村的村民都往这边赶,村子里的空地上停满了汽车。
这是原生态的老百姓自己的抗战戏,惨烈的屠杀场面,壮观的抗争情节,逼真的家乡元素,一幕接一幕,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和英雄的气息,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接近尾声,主题歌音乐再起。两对双胞胎女孩和若干小朋友手拿小麻雕从舞台两侧同时上台,围坐在婆婆身边。
小姑娘:“婆婆,我们想听《小麻雕》的故事。”
婆婆:“又要我讲《小麻雕》的故事,听不厌呀?”
小姑娘:“我们就喜欢听《小麻雕》的故事。”
众小朋友:“婆婆,讲嘛讲嘛……”
婆婆:“好,好,好,我再给你们讲讲《小麻雕》的故事……”
婆婆安详地用麦草扇扇着风,一边不时地为孩子们驱赶蚊子,一边开始讲《小麻雕》的故事……
演出大获成功。终场音乐响起,演员和观众都不愿散去,周剑成指挥台上台下一千多人集体合唱《大刀进行曲》。歌声如霹雳,似雷鸣,在山野河流间久久回旋。
诸暨市文化界人士叶小龙在网络上点赞说,《小麻雕》这台戏我今天看了,我觉得它最大的特色是非常接地气,它选用我们诸暨普通老百姓都熟悉的儿歌:小麻雕、尾巴翘……具有很深的思想意义,又显示出艺术创作的规律。
老兵编导抗战戏,村民不忘血泪史。《小麻雕》以草根艺术的形式,再现了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唤起了村民们的抗战记忆。
面对成功,周剑成又有了新的梦想,他希望将这部剧精心打磨后,在更大的范围内演出,使更多的观众了解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