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谢竟成谈苏中反清乡
谢竟成谈苏中反清乡
作者:束华静 责任编辑: 来源:《铁军》2013年第3期 日期:2013-09-06 浏览次数:7606
谢竟成
1943年4月,日本侵略者为了在中国进一步推行“以华制华”、“以战养战”阴谋,在结束了苏南清乡后,将目光对准了苏中地区,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清乡。一期清乡的区域正是苏中四分区的大部,而日伪军出动兵力最多,使用手段最残酷、最血腥,斗争最激烈的也正是在苏中四分区。为坚守住抗日民主根据地,四分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不屈不挠的反清乡斗争,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斗争的伟大胜利,在中国人民的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013年元月,记者应邀来到95岁高龄的新四军老战士谢竟成老人家中。因为谢老周一至周五的下午仍坚持游泳,所以我们把见面定在了周六。反清乡时任南通警卫团三营九连指导员、通海警卫连指导员、袁港区副区长的谢竟成,曾亲率通海警卫连在清乡区内坚持内线斗争。进屋坐定后我才发现,老人早已做好了准备:一沓信纸上,谢老写好了提纲。于是,一幅苏中四分区军民奋起抗敌的图景便在我的眼前展开了。
清乡的由来
1941年1月,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根据日军大本营《对华长期作战指导计划》,制定了《昭和十六年以后现地长期战政略指导》,指出:“应特别加强对敌领域之封锁,促进占据地域之治安肃正,培植新政府之实力。”同时,日军十三军司令泽田茂与日军驻伪军事委员会顾问晴气庆胤进行策划,与伪警政部部长李士群共同提出了在占领区实行清乡的建议,建议得到了汪精卫与日军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的赞同。
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日军侵华的后方基地,也是为实现南进计划,进行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于是日伪的清乡首先就定在这里。1941年3月,清乡委员会成立,汪精卫兼任委员长,李士群为秘书长。他们提出要采用军事围剿、封锁交通、编组保甲、组训民团等手段强化统治。先是军事清乡,即对新四军和抗日民众进行血腥“讨伐”和“搜剿”;再是政治清乡,即通过编组保甲等手段强化治安;第三步是经济清乡和思想清乡。为实现上述目标,伪清乡委员会成立清乡工作团,按照行政、警察、封锁、情报、保甲、宣传等分类对工作团人员进行训练。
反清乡的准备
与此同时,粟裕同志分析了苏南反清乡的经验和苏中的实际,提出了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的方针:“以公开武装斗争为主,达到坚持原地斗争的目的。”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采取公开斗争与秘密斗争相结合”,“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经济斗争、文化斗争相结合”;“以党员军事化,农村兵营化”应对敌人的“武装特务化、特务武装化”等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苏南东路苏常太、澄锡虞地区的反清乡斗争失利,为苏中反清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在“以公开武装斗争为主,达到坚持原地斗争的目的”的方针指导下,为发挥主力部队的骨干作用,1942年底新四军第一师完成精简整编计划,第三旅充实了第七团,其余部队编入四分区地方团,“三旅除主力团(七团)外,如皋、南通、启海各有一个警卫团”。1943年3月,粟裕在四分区进行反清乡动员、部署和检查,从主力部队抽出部分兵力转化为区游击队及民兵,建立县团、区队、民兵三级武装,确定了在清乡区内以县团、区队、民兵的游击战为主,武工队对日伪重点打击为辅,主力跳到清乡区外围“随时抓住敌人的弱点,机动地给予打击”的战术。粟裕还提出每乡、每支部每月捕杀一个敌人的口号,并要求在非清乡区的部队主动打击敌人,以减轻敌人对清乡区的压力。
南通地区的反清乡动员是由新四军一师三旅政委兼四分区政委姬鹏飞主持的,他对清乡区内的斗争进行了部署,要求“县不离县,区不离区,乡不离乡”,部队与各区乡游击队、民兵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反清乡。
四分区加强根据地建设,改造乡镇基层政权,将乡长、镇长换成我们的党员骨干;根据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自上而下、从党内到党外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通过广泛开展“三冬”(冬学、冬耕、冬防),实行“二五”减租、交租、冬赈等惠民举措,发动群众;针对苏中公路、水网交通特点,进行了挖沟破路,河道水中打暗坝、打暗桩,挖断公路等地形改造,以迟滞日伪军进攻。粟裕在四分区逗留到3月26日,离开四分区回到苏中军区领导机关时,四分区各县民兵、自卫队和广大群众已掀起了拆桥、破路、筑坝的热潮。
反清乡斗争
1943年4月1日,日军共集结了第六十一师团四个大队及伪军、警察、特务等共1.5万余人,采取先军事后政治以及军事与政治相结合的手段,对苏中军区四分区的南通、如东、启东、海门等地区进行第一期清乡。1943年2月,日军利用从苏南、苏中地区搜刮来的500多万根毛竹和大量木材,完成了从天生港向北,经白蒲至丁堰再向东经马塘、掘港、南坎至黄海边,绵延300余里的竹篱笆修建,并封锁了沿江沿海的所有港口,对清乡区形成了一个封锁圈。敌沿封锁线设立大小检问所150多个,日伪军还在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增设据点,昼夜出动兵力,采取“拉网”、“梳篦”战术,进行反复搜剿,企图寻歼抗日武装力量和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
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示意图
四分区由新四军一师三旅兼任,当时南通县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县委书记周一峰任南通警卫团政委,县长梁灵光任团长,殷逸任参谋长,三营营长贾鸿钧,教导员舒湘,谢竟成任九连指导员。副团长罗桂华、政治部主任韩念龙率一营和二营在清乡区外围,待机侧击敌人,配合清乡区内作战。在清乡区内,团部率三营七连在通西(南通西部)地区,三营长贾鸿钧率八连在通中(南通中部)地区,教导员舒湘率九连在通海(南通城以东,海门以西,金沙以南)地区。东南警卫团在海启地区清乡区内坚持斗争。
四分区军民对日伪军的军事清剿,采取以分散对集中的方式开展广泛的游击战。清乡区内的部队开始穿军装,以连为单位活动,后来改为穿便衣,以班、排为单位活动。遇敌大部队进剿时,采取分散游击、敌进我退的方法,避实就虚,机动作战。遇到敌人小股部队,就打他个措手不及。1943年4月中旬,南通警卫团在杨港以西与上千日伪军遭遇,团长梁灵光果断派出一个班,以游击战术引开敌人,其余部队绕到敌人侧后。入夜后,诱敌的战士安全归队。在清乡区内坚持斗争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日伪军清剿和扫荡时,部队每晚都要转移,情况紧张时一夜转移两到三次,随时保持战斗准备。
苏中军区四分区主力虽转移到外线,但在地方武装、民兵和人民群众配合下,仍坚持内线斗争,打击日伪军清乡队,摧毁伪组织,并积极配合内线部队,在日伪军交通线和后方寻机作战,打击日伪军。清乡区外主力部队的配合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主动寻机歼敌,使日伪军顾此失彼,转移其对清乡区内的注意力;二是发动攻势作战,阻止日伪军向清乡区内增兵;三是在清乡区边缘寻机作战,以减轻清乡区内坚持斗争部队的压力。苏中军区其他分区部队亦主动进攻日伪军,先后攻克安丰、富安、钓鱼庙等10余处据点。至5月底,日伪军被迫结束军事清乡。
6月,日伪军转为政治清乡,妄图实现“6月强化启东”、“7月强化海门”、“8月强化南通”、“9月强化如皋”的计划。日伪军进行“和平编查保甲”和“武装编查保甲”,实行“连保连坐”,建立和加强伪组织。四分区采取武装斗争为主,结合合法斗争的方针,以短枪队和民兵打击小股日伪军和清乡人员;并开展政治攻势,瓦解伪组织;动员人民群众反对编保甲,不断破坏封锁篱笆。9月中旬,我对日伪军发动了一次全面军事攻势,使日伪军困守据点,不敢轻易出动。
日伪第一期军事、政治淸乡计划受挫后,于1943年10月,开始3个月延期清乡,采取“以游击对游击,以分散对分散”的方法,组织“武装特务突击组”,配合日伪驻军,小股活动,改穿便衣,冒充我方人员,诱骗群众,捕杀干部,企图割裂人民群众与新四军的关系,使我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群众情绪也受到影响。
针对严重的形势,粟裕肯定了前几个月反清乡的胜利,指出清乡区内群众情绪只是长期斗争中的疲劳现象,应坚定胜利信心,坚持以武装斗争为主,以秘密斗争、合法斗争等方式为辅,适时运用各种灵活、巧妙的斗争手段,继续作更分散、更残酷、更艰苦的斗争,直到最后胜利。
此时任袁港区区委书记的谢竟成也在袁港发动了军事攻势。当时区队只有18人,没有重武器,谢竟成提出“攻心为上”,由民兵和武工队在据点西边敲锣、放鞭炮、点火把来营造声势,区队队员则在据点东边往敌据点墙内扔手榴弹。从晚上十二点开始攻,天亮时日军的小队长负伤,妄图悄悄撤出据点,被区队队员发现后生擒,最终将据点拿下。
反清乡斗争中,在遇到危急情况的关键时刻,人民群众总是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护新四军的干部和战士。一次,日军包围了南通县中部地区的一个村子,将几百村民赶到一起,胁迫他们指认党员、民兵,日军司令咆哮:“谁不指认就杀谁的头!”在场的群众没有一人告发,日军气急败坏,连续杀了三个村民,得到的回答仍然是不知道。正是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支持、拥护、爱戴,整个清乡区才成为陷日本侵略者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我军才能在敌强我弱的劣势情况下攻坚克难化险为夷,最终取得胜利。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斗争,我军粉碎了日伪军的延期清乡计划。
反清乡的胜利
1944年10月,四分区反清乡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据统计,自1943年4月起,我军共作战2600余次,歼灭日伪军5600余人,捕杀汉奸特务1400余人。抗日军民也付出重大代价,群众死难上万人,县、区、乡干部牺牲104人,部队伤亡上千人。
反清乡斗争的胜利,有力地推动了苏中乃至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苏中四分区不仅恢复了原有阵地,而且开辟了29个乡的新区;反清乡斗争提高了部队战斗素质,改善了武器装备,扩大了基层武装;锻炼了基层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巩固了根据地政权。这对于后来1944年底苏中新四军主力南下天目山,成立苏浙军区,重建“江南大营”,提供了可靠的战略后方;也为抗战胜利后江南新四军主力北撤提供了坚实的根据地,更为解放战争初期苏中“七战七捷”打下坚实的军事、政治和物质基础。
谢竟成从南京军区军事法院院长任上离休后,一直致力于反清乡斗争历史的研究,结合自己在反清乡斗争中的经历,研究苏中反清乡斗争的历史经验。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说:“反清乡斗争,表现了苏中四分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英勇不屈、同仇敌忾的大无畏精神,采取机动灵活的斗争策略,团结一致的战斗目标,最终取得了反清乡的胜利,这都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