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峥嵘岁月 > “英雄儿女”穿越六十年
“英雄儿女”穿越六十年
作者:张志仁 责任编辑:党亚惠 来源:《铁军》 日期:2016-05-20 浏览次数:7767
201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结束60周年,当年构成战场生力军的后生们,在世的都已八九十岁,他们现在的情况怎样?带着这份牵挂,以揭秘电影《英雄儿女》中英雄王成的原型为切入点,凤凰卫视通过《冷暖人生》和《凤凰大视野》推出了老兵蒋庆泉和他的曲折故事。
石蚬洞北山,是朝鲜半岛三八线以北一处很不起眼的一个小高地,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1953年的3月至7月间,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军六十七师(新四军传承部队)与美第七步兵师,在此以连的建制缠斗了四个回合。这块小高地的制高点上,面积也就与一个足球场相当,可双方先后共投入了四个多团的兵力,在战斗最惨烈时段,炮火覆盖曾达每平方米一发炮弹的密度,双方累计伤亡达3000多人。
到了21世纪,也就是朝鲜停战60多年后,石蚬洞北山战斗,又以报刊载文或电视专题的形式屡屡展现在国人眼前。事情的起点就是那一部电影,两套节目,三四位老兵和那五六个关联人物:
一部电影,就是整整影响了几代人的《英雄儿女》;
两套节目,就是凤凰卫视旗下的《冷暖人生》和《凤凰大视野》;
三四位老兵,就是原志愿军老兵洪炉、蒋庆泉、陆洪坤和张振川;
五六个关联人物,就是巴金、许家朋、麦克·卡拉汉、于树昌、赵先友还有刘顺武。
201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结束60周年,当年构成战场生力军的后生们,在世的都已八九十岁,他们现在的情况怎样?带着这份牵挂,以揭秘电影《英雄儿女》中英雄王成的原型为切入点,凤凰卫视通过《冷暖人生》和《凤凰大视野》推出了老兵蒋庆泉和他的曲折故事。
“王成”最先的人物原型
蒋庆泉是辽宁锦州人。1953年时25岁,是六十七师二百零一团二营五连的步话机员。4月16日夜,他奉命随队(三个连加一个师警卫排)去攻占盘踞在石蚬洞北山的美军阵地。根据命令他们夜袭得手后还要扼守阵地,待敌军反攻时要调集炮火以大量杀伤之。而固守这块高地的是美军王牌部队第七步兵师的一个加强连。虽然突击部队在炮火掩护下第一时间夺取了阵地,可随后,美军的反攻也是相当凶猛,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到第二天,五连阵地上仅剩下十几名战士。由于美军炮火封锁,他们已两夜一天没休息、没吃饭、没喝水了。这是六十七师对石蚬洞北山美军阵地进行的第三次突击行动。“连长和排长都死了,营长(之前占领阵地后离开高地时)叫我留下来负责联系炮火,等待接应。”几十年后,蒋庆泉回忆道,“我一听到营长的命令,就想到自己很可能活不下来了。”暗堡里幸存的战友都围着他,以全力保护步话机和他这个步话机员,好让他及时向炮兵指挥部通报实施炮击的方位。
每每讲到当时的战斗,蒋庆泉就情绪激昂,“炮弹打好了,我就谢谢炮兵同志;打远了,我就呼叫要他们往近点儿打。离我碉堡40米、30米、20米、10米、5米,你给我轰!”
当战友喊离他太近时,他则声嘶力竭地叫:“别废话!向我碉堡顶开炮!”还没等来我军的炮火,他却被敌人的弹片击中了腹部,右眼也崩进一块弹片。他昏了过去。
在步话机另一端一直和蒋庆泉通话的是陆洪坤,他听到“向我碉堡顶开炮”后不久,就再也没有蒋庆泉的声音了。他判断蒋庆泉可能牺牲了。
1953年5月18日,二十三军《战地报》记者洪炉根据陆洪坤等人的叙述,写了篇战地通讯《顽强的声音——记步话机员蒋庆泉》。当正准备在全军大力宣传时,上级突然下令立即停止所有相关报道。因为在美军提交的战俘名单上,赫然出现了蒋庆泉的名字。
又一个“王成”,又一位黄继光
1953年7月6日夜,六十七师又组成了一个突击队。他们计划在炮兵、坦克的配合下,对石蚬洞北山的美军阵地发起第四次突袭。据原六十七师二百团一位炮兵参谋回忆,美军经过志愿军之前的3次突袭后,警觉性非常高,守敌已从原来的1个加强连增至2个步兵连和1个火器连,阵地上还构筑了大量的发射点和交通壕,在阵地前沿另设置了6道障碍。参加这次突击任务的有二百团4个连,一九九团6个连,二百零一团4个连,共14个步兵连。二百团的六连担任主攻,其余各部辅攻。为了这次行动,他们前后做了近一个月的准备。
突击行动开始时,师炮兵团以高密度的火炮给敌人阵地整整覆盖了三分钟,几乎完全摧毁了敌人工事外的所有障碍。紧接着二百团六连分三路向美军阵地发起了猛烈进攻。当时正逢大雨,战斗相当艰苦,开始六连的每个人都是泥人,后来每个人又都变成了血人。六连一排在向主峰攻击时,突然被敌人碉堡的火力堵住了。四班战士许家朋挺身而出,抱起炸药包就冲向了敌堡,在前进途中,他的右腿被打断,左腿又负伤,但他忍着剧烈伤痛,硬是凭着手肘爬到了敌碉堡跟前。当他拉导火索时发现,炸药因大雨受潮未能起爆。而此刻敌人的机枪还在疯狂扫射,那边战友们在一个又一个地倒下。这时,只见许家朋一挺身扑向敌堡的机枪眼,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枪口,使敌人的机枪顿时成了哑巴,为突击开辟了胜利之路。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突击部队最终占领了整个高地。
后来在阻击美军的反攻战斗中,也是步话机员的于树昌在敌人攻上自己的阵地后,向炮兵指挥所发出了“向我开炮”的呼叫,并在炮火中与100多名美军同归于尽。
于树昌牺牲以后,记者洪炉闻讯立即拿出原来写蒋庆泉的稿子,修改了部分内容,以《向我开炮》为题上了《解放军报》,使于树昌的事迹传遍了全军。
同一个故事,在恰好也经历过这次战斗的美国前内华达州州长麦克·卡拉汉眼里则又是一种情景。很多年后,他跟一位我们的香港同胞讲:1953年,在三八线那块高地的那次攻防战中,我们反攻已攻上了共军阵地。打扫战场时,发现共军有一个小兵还活着,可他手上没有武器。我按照战场上的游戏规则,让大家不要打死他。等围拢到他跟前时,只见他拿着步行机在那一个劲地喊。他在喊什么我们也不懂,喊着喊着,炮弹就来了,结果这个中国士兵和我们上去的100多名美国大兵,全都给炸飞了,活下来的只有三个,也都成了残疾,我便是这三个中的一个。
根据我军史料记载,经过六昼夜的反复争夺,这次也是最后一次突击,最终还是我们取得了胜利。用自己身躯堵枪眼的许家朋烈士被追认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他牺牲的方式与黄继光相同,只是比黄继光晚9个月。
“王成连”永远的战士——王成
三军战地记者、现已年过八旬的洪炉老先生对与他仅有一稿之缘的老战友却不能释怀。年事越高,这种思念之情越切。他常说:要不是有被俘的经历,蒋庆泉可能早就是抗美援朝的功臣了。追溯“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个特定时代的最强音的成就过程,人们不得不承认,这里已然有洪老的点睛之笔。既然如此,那么他就有资格指认,蒋庆泉才是后来电影《英雄儿女》里王成的最早原型吗?
北京军区某摩步旅“王成连”的指战员们却不愿意这么认为。这个“王成连”就是原志愿军六十五军一九四师五八二团的六连。被誉为“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的赵先友是这个连的原副指导员。1952年10月2日在保卫开城的一个战斗中,志愿军从敌人手中夺取了六七高地后,第二天赵先友所在的六连就开始奉命坚守这个阵地。
经过两天两夜的鏖战,六七高地几乎被敌人的飞机和火炮给削去了1米多厚。顶替身负重伤的连长在阵地指挥作战的赵先友头部已两处负伤,阵地上战斗减员严重,可高地却仍牢牢地被六连握在手里。到了10月5日,敌人又以一个营的兵力,在8架飞机、12辆坦克和3辆喷火战车的掩护下涌上高地。这时,阵地上仅剩下了已五处负伤的赵先友和通信员刘顺武。危急关头,赵先友命令刘顺武用步话机向团指挥所报告,敌人已冲上我方阵地,要求团炮兵直接“向我阵地开炮!”
团指挥所内的气氛紧张至极,团长张振川万分纠结。赵先友、刘顺武的英雄气概,让指挥所官兵的内心受到了极大震撼。可自己的同志还在阵地上,怎能下令火炮轰击还有自己战友的高地呢?焦虑的团长在观察所通过望远镜能看到赵先友、刘顺武他俩在一片火海中同敌人搏斗的身影,在看到两位勇士倒下之时,步话机里还传来赵先友嘶哑却坚定的声音:“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不久,就是一阵急促的手榴弹和冲锋枪响声,之后阵地沉静了。这时,张振川把心一横,随即命令炮兵向六七高地开炮。在我军又夺回阵地后,大家找到了已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赵先友和刘顺武,在他们面前躺着20多具敌人的尸体。
在这次战斗中,赵先友率领六连坚守阵地57个小时,打退敌人17次进攻,并主动出击2次,共歼敌562名。战后,六连被记特等功,并被命名为“英勇顽强、牢若泰山的钢铁连”。志愿军总部为赵先友追记了特等功,刘顺武等八名战士被追记一等功。
1952年,著名作家巴金率领中国作家艺术家代表团在朝鲜前线战地采访时,来到了赵先友所在的五八二团六连。他根据采访得到的素材,写成了中篇小说《团圆》并发表在《上海文学》上,反响强烈。也引起了茅盾、夏衍、陈荒煤等的关注,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成了电影《英雄儿女》。1992年8月,赵先友烈士雕像在他生前所在部队驻地河北省怀安县落成,雕像正面有巴金的题字“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据讲,从此六连就成了“王成连”,连队每次点名,点到的第一个名字永远是“王成”。每当新兵和新干部踏进连队大门,看的第一场电影是《英雄儿女》,唱的第一首歌是《英雄赞歌》,听的第一个故事是赵先友以及王成的故事。对于他们来讲,王成就是他们的血液,他们的筋骨,他们的生命。
无愧于国,活着何必论功名
朝鲜战争结束后,蒋庆泉同6000多名志愿军归国战俘一道被送到辽宁昌图的归来人员管理处。在管理处的一年时间里,他与另外15名战士分在同一个班。在他的记忆里,当时他们每天的生活就是“认罪和检讨”,“不讲功,只讲过”。这些当初“宁死也要回到祖国”的战士虽仍然穿着军装,用着印有“抗美援朝”的珐琅瓷缸喝水,可是他们已不再被当作正常的军人看待了。尽管二十三军为蒋庆泉出具了许多在战场勇敢表现的有关证明,可最终他还是被组织上给予了保留党籍、党内处分的结论。
有了这个伏笔,在“文革”中,他受到不讲任何道理与逻辑的批斗……
1981年12月的一天,蒋庆泉家里来了两位民政局和组织部的同志,宣布取消他的党内处分。
那一天,在朝鲜战场上一滴眼泪都没流过的蒋庆泉竟大哭了一场,那年他已经53周岁了。从那一年起,民政部门每个月都会给蒋庆泉发放一定额度的补贴,一开始是4元钱,如今已涨到了800元,每年还有1000多元的医疗费。
2011年8月,在民政部门安排下,蒋庆泉在长春一家医院接受了免费白内障手术,58年前残留在他眼里的弹片也被取了出来。
几位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的老战友来医院看望他,一见到曾经出生入死的战友,已83岁的蒋老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他哽咽地说:“好久没见了,你们都好吗?”此刻老兵们各个都面带微笑,可眼里却都噙满了泪水。
显然,电影《英雄儿女》中英雄王成的原型究竟是谁,现在看来已真的是不那么重要了。好好地活着,夕阳西下,哥儿几个能一块斟杯酌酒,谈笑过去的事儿,回味那些鲜活的人性,那该是件多么惬意的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