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稿 > 抗日英烈单学优
抗日英烈单学优
作者:张茂华 责任编辑:赵雨希 来源:《铁军》 日期:2016-03-29 浏览次数:8084
单学优,1921年出生在江苏兴仁镇卐字街口(今民主街菜市场后巷畅春楼),幼时父母双亡,他和弟弟靠哥哥单学渠做洋纱生意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十分艰辛。
1938年春,日本侵略军侵占了南通城,在平潮、兴仁、石港、金沙等地扶植了伪政权,到处构筑碉堡、工事。伪区长李祖恩同伪团长赵伦仪狼狈为奸,无恶不作,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40年秋,新四军向南通、如东、海门、启东挺进,先后在苏中四分区各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亲眼目睹日本侵略者及汉奸队伍的种种暴行后,20岁的单学优义愤填膺。在兄长的支持下,他毅然和学友顾汉文一起报名参加了位于苏中四分区掘港西方寺的抗日军政学校。1941年,毕业后的单学优担任南通县警卫团二营见习排长,第二年即光荣入党。他在家排行老二,身材胖且高大,时人都叫他“二胖子”。兴仁镇地处南通与通东、通北的咽喉位置,成为敌我“拉锯”之地,斗争尖锐复杂,革命异常艰苦。在短短几年的对敌斗争中,单学优机智勇敢,直到今天,兴仁镇还流传着他的故事。
在街头河岸边,两个鬼子正在缩着身子哈气取暖,抬头发现了两个木匠,急忙“咔嚓”一声拉起了枪栓:“什么的干活?”“老木匠”紧上一步,对着其中一个鬼子点头哈腰:“太君亚西!太君大大的亚西!”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小木匠”一个箭步冲到鬼子背后,抡起锋利的板斧,“咔嚓”一声结果了他。另一个鬼子急忙端起三八大盖,嘴里直嚷嚷:“巴格!”早有准备的“老木匠”按照事先商量好的办法,跳到鬼子身后,用一只大麻袋把鬼子死死套住,再用麻绳捆得结结实实,急得鬼子在麻袋里哇哇乱叫。
两个“木匠”缴了两支三八大盖,像搬死猪一般,合力把鬼子俘虏扔到河边事先准备好的船上。一根绳子正系在船头和对面河边的一棵树上。他们两手交替把船拉到对岸,扛起麻袋上了岸。敌人闻风追来,单学优他们早已不知去向。单学优回到连队风趣地说:“我们今天杀了一头猪,捉了一头猪!”
事后,伪团长赵伦仪和伪区长李祖恩暴跳如雷,立即派人去单学优的家里逼迫单学渠交出弟弟。单学渠没有出卖新四军,敌人给他扣上一顶“新四军的坐探”的帽子,把他抓到区公所。后来,家人用两万元伪币才把人赎了回来。
1942年农历八月中旬,秋高气爽,桂花飘香。一天夜里,单学优和几个战士化装成商人模样,用竹篙撑着满载棉花的木船,从阚安向东航行,经过何家桥河段时,故意弄出响声来。果然,站岗的两个伪军提着枪奔到河边,大声吆喝起来:“停船!停船!要检查!”单学优连忙让船靠了岸,连连打招呼:“老总,就是些棉花,没有违禁物品!”这时两个伪军跳上了船,恶狠狠地说:“到底装了什么?你们懂规矩吗?”原来这个所谓“规矩”,就是给他们“买路钱”。说时迟那时快,两个伪军脚跟还没有站稳,四个新四军战士紧紧抱住他们,其他战士用麻绳把两人捆得结结实实,用棉花把嘴巴塞严,然后把他们“扑通”、“扑通”推到河心,这叫“扎粽子”。接着,早就埋伏在伪军据点周围的新四军部队一跃而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涌进据点。20多个伪军在睡梦中惊醒,在新四军一片“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的喊声中,多数举手投降。少数企图顽抗,被当场击毙。
这一战,打得干净利落,缴获了20余支长短枪和几百发子弹,捣毁了联防队的窝,为当地百姓除了一害。
在这种形势下,单学优和民运科长顾纪以及顾明武秘密在穆家园一个群众家里开会。就在这时,五个日伪特务化装成农民混进了村子。其中一个特务在向群众问路时,无意中瞥见了单学优。他急忙大声招呼其他特务:“二胖子在这里!快抓活的!快!”
在这种意外突发的危险时刻,单学优极其冷静,他马上叫两位同志隐蔽,自己从腰间掏出一颗手榴弹,拉开了引线,用力扔向刚刚冲进大门的五个特务。手榴弹狠狠地砸在大门框上,反弹时在低空中轰然炸开,当场炸死两个特务,其余的特务见势不妙,回头夺门而逃。但一块弹片砸入单学优的右膝盖。因条件艰苦,药品奇缺,伤口后来严重感染,引发了败血症,单学优于1943年1月30日不治身亡,年仅22岁。
单学优生前,敌伪曾经发布通缉悬赏令:活捉单学优,赏大洋1000;打死单学优,赏大洋500!这位年纪轻轻却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将鲜血和生命洒在了他所热爱的故土,值得后人永远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