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老兵洪炉的文化情结
老兵洪炉的文化情结
作者:和茗 责任编辑:魏冉 来源:《铁军》 日期:2016-03-25 浏览次数:7767
洪炉,原姓郭,笔名卢弘。1931年6月15日出生于江苏泰兴长江北畔的一个农民家庭,1944年,日伪军在他家乡把大半个村子烧掉了,国恨家仇,他于当年9月投奔新四军。洪炉离休前曾是军中知名的作家和画家,任《解放军战士》杂志和《解放军报》美术编辑长达30年。
近日,笔者赴北京拜访了新四军老战士洪炉。这位83岁的老人精神矍铄,娃娃似的圆脸,讲话慢条斯理,幽默风趣,还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初次见面,他便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洪炉离休前曾是军中知名的作家和画家,任《解放军战士》杂志和《解放军报》美术编辑长达30年,擅长绘画和木刻,而且发表了很多文学作品。
洪炉,原姓郭,笔名卢弘。1931年6月15日出生于江苏泰兴长江北畔的一个农民家庭,1944年,日伪军在他家乡把大半个村子烧掉了,国恨家仇,他于当年9月投奔新四军,时13岁,最先在区小队侦通班,后到泰兴县学童干班学习。他随父亲识了字,又受其影响爱上了画画。
有一次,苏中三分区的专员刘伯厚回泰兴学校作报告。洪炉对这位60多岁、胡子长长的专员很感兴趣,就一边听报告,一边画他。报告结束后,刘伯厚走到洪炉跟前:“你个小鬼,在瞎画什么?”专员拿过画看了看,非但没有批评洪炉,反而笑着说:“画得不错,这个小鬼是个人才,好好培养!”后来,洪炉被分到县委文工队,学画画、编快板,宣传抗日。不久他又被送到苏中三分区机关报《江潮报》社学画并兼任收发。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5日夜里,我们都睡着了,忽然传来消息说鬼子投降了。大家听到这个消息,兴奋的一宿未睡,当天夜里就发‘号外’电报”。洪炉回忆说,“我当时14岁,第一个想法就是:这下太平了,我想上学,这是我当时最美的梦想。”
1945年冬洪炉转入新四军部队,正式穿上了军装,成为了一名新四军小战士。他被分到华中一分区文工团,团里分为戏剧组、音乐组和绘画组,他常常写大标语,画宣传画、漫画和壁画等,因为个子矮,够不着桌上的大纸,就在脚下垫个小板凳。解放区的绘画不能直接印在报纸上,因此他还学了木刻。从那时起,他开始“左右开弓”,文学、美术一齐上,在机关报《江海导报》上发表过很多小文章。他还时常参加戏剧表演和唱歌,那时他还没变声,嗓子尖细,合唱时被安排在女声部,成了个“女高音”。
说到这里,洪炉老人对新四军的文化工作深有感触,他说:“当年新四军的文化工作搞得最活跃。兵马未动,文化先行。部队没到,新四军的歌先到。打仗时期敌人老冒充我们,他们也穿新四军的衣服,但老百姓一眼就能看穿,因为他们不会唱新四军的歌。文化工作先深入人心,敌人不会我们这一套。”“文化使部队更有战斗力,‘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所以,人民军队的文化工作很重要。”
自1946年起,洪炉先后参加了苏中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等,随军抗美援朝时担任军政治部《战地》报记者。他写作和发表了大量战地通讯、诗歌等文字作品,还创作了大量漫画、宣传画、连环画和速写等美术作品。革命经历锤炼了洪炉,他信仰坚定、勤奋刻苦、不懈追求,在文学、绘画、木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洪炉从一个没有上过学的红小鬼,经过数十年在部队里摸爬滚打,学知识,学文化,什么书都看,把自己看成了文化人。“上学不读书,成不了知识分子;广读书不上学,仍然可以成为知识分子”成了洪炉的座右铭。
2014年9月20日,洪炉老人在家乡泰兴举办“老兵洪炉从军从艺七十周年纪念展览”,把平生编辑创作的文学、美术作品及收藏的文物书籍无偿捐赠给家乡。当笔者问及他为什么办展览时,他说:“作为泰兴人,我没有给家乡人丢脸,给乡亲和战友做一个汇报,同时为泰兴的文化事业贡献一份力量。这些见证是‘原生态’的历史,告诉年轻人我们老一辈人是怎么走过战争,走进历史,又怎么走到今天。”
洪老的画作不乏精品,曾有人欲高价买取,但都被他婉言拒绝。他说:“纵然拍卖画作会得到很多财富,但钱财迟早是会花完的,我希望子孙继承的不是我的财产,而是我的精神,精神世世代代都会起作用。”
洪炉是可爱的,他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更是可敬的。他历经风云,依然保持着斗志和童心。祝愿这位老人生活之树常绿,生命之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