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大包干”带来大发展——改革开放30年凤阳县农村发展回眸
“大包干”带来大发展——改革开放30年凤阳县农村发展回眸
作者:马顺龙 吴晓泉 高立海 责任编辑:束华静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8-19 浏览次数:7767
波澜壮阔的中国农村改革,自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大包干”生死契约上按下18枚鲜红的手印那一刻起,不知不觉已30多年。
凤阳,这个地处淮河中游南岸、皖东腹地、富有传奇色彩、曾以“出了个朱(元璋)皇帝”闻名于世的“好地方”,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淮南部队在此纵横驰骋,特别是30年多前的“农业大包干”更是震动全国、燎原神州,在共和国的经济改革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73万干群进一步弘扬“大包干”精神,着力构建“和谐凤阳、生态凤阳、人文凤阳、魅力凤阳”,续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
■ 小岗人立下生死状
小岗村,位于凤阳县小溪河镇,距县城28公里。新中国建立初期,这里只有24户人家,与大严、小严三个自然村合称“大严村”。1955年成立互助组时,因这里地处岗地,故起名“小岗互助组”。“小岗”由此得名。
1978年之前,小岗是出了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1978年,凤阳县部分地区推行“包干到组”生产责任制。据关友江回忆:隶属梨园公社的小岗生产队开始将20户人家分成2个组,继而又分成4个组、8个组。由于没能从根本上打破吃“大锅饭”的格局,“包干到组”没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本着摆脱饥饿和贫穷的渴望,1978年12月一个寒冷的夜晚,小岗18户农民齐聚严立华家,以中国最古老、最传统、最朴实、最直接的“签字画押”方式,按下了18个鲜红的手印,连夜将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农具等按人头分到各家各户,搞起了“大包干”。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刹(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这十八户农民是:严俊昌、严宏昌、严立学、严国品、关友江、关友申、严家琪、严学昌、韩国云、关友章、严家芝、关廷珠、严立坤、严立华、严立富、严美昌、严金昌、严付昌。
这份“生死契约”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书,现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来,凤阳人把“大包干”编成歌谣,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大包干歌》:“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998年9月22日,江泽民主席来到“大包干”纪念馆,感慨地对小岗人说:“在当年‘一大二公’的环境下,你们敢于包干到户,是冒了很大风险的。你们靠的是实事求是的原则,靠的是改革的勇气,靠的是团结的力量,靠的是穷则思变的精神,说明路是人闯出来的。”
■ 小岗走上了快车道
如今,到过小岗的人都这样感叹:小岗的变化真大!下了高速公路,宽阔的大道直达小岗,小岗人住洋楼、开轿车,还引来大学生创业,村容村貌日新月异。然而,小岗人并不为近年来的迅速发展沾沾自喜。如今,在各级领导的关爱下,小岗人积极实施“三步走”战略,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之中。
区划调整 2008年3月,凤阳县开展行政村区划调整,为了便于小岗村发展,小岗村与相邻的石马、严岗合并。目前,小岗村下辖23个村民组,拥有849户,3823人,耕地面积8713亩。到2020年,小岗村将和周边的韩赵、梨园、车庄等行政村合并,形成一个面积达29.4平方公里、人口达万人的中心村。
科技进村 2006年4月,3名大学生来到小岗创业,租赁土地种植大棚双孢菇,当年建成35棚,占地28亩。此举引来更多的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目前小岗已经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也带动了不少本地村民种植双孢菇,增收致富。目前,小岗村有双孢菇大棚179个,占地150亩。
产业调整 为了改变单一的传统农业生产结构,2001年在长江村的帮扶下,小岗建成了80亩高科技葡萄示范园,目前已发展到600亩。近年来,小岗通过加快双孢菇生产园、优质葡萄示范园、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以及生猪繁养场、龙虾养殖场的“三园两场”建设,现代农业迅速发展。
土地流转 为了优化资源,小岗在“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和“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推动土地流转,逐步实现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
旅游开发 小岗以“大包干”纪念馆为依托,带动旅游业。小岗村被省旅游局和省农委确定为农家乐旅游示范村,被列为省、市、县青少年教育基地。小岗与县内人文、自然景点连线,发展红色旅游、生态观光旅游和农家乐旅游。
工业发展 近年来,第二代小岗人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办起了小岗面业、钢构厂、装饰材料厂、节能电器公司等工业企业。经省有关部门批准,小岗工业园建设正加紧进行中。
如今的小岗正按照“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设施建设,发展小岗旅游业;跳出小岗求发展,着力办好工业园”的“三步走战略”稳步前进。
■ 古老凤阳展新姿
在小岗村“大包干”精神的鼓舞下,凤阳县委、县政府着力改革,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东向(长三角)发展、工业立县、产业强县、科教兴县”四大战略,努力打造“中国最具竞争力的玻璃产业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生态农业县”,着力构建“和谐凤阳、生态凤阳、人文凤阳、魅力凤阳”,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52.8亿元,是1978年的71倍,年均增长15.85%;人均GDP达7198元,是1978年的49倍;财政总收入3.8亿元,是1978年的41.5倍,年均增长13.7%;三大产业结构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全县工业化、城镇化整体进程加快。
粮食直补粮农乐
农村医保惠农户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今日是啥样?
吃 在“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印象中,“大包干”前,平时喝一顿面汤,过年吃一顿饺子,是小岗人的奢望。现在的小岗人不但吃得饱,而且注重合理搭配,营养膳食。200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66.1万吨、食用油总产量达1.89万吨、肉类总产量达4.8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3.51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4.5倍、8倍、7倍和45.8倍。
穿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补丁,小补丁,层层叠叠摞补丁。”“大包干”前,凤阳人穿的是破衣烂衫。而今的凤阳人穿上了五颜六色的时装,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美满的生活。
住 以前的凤阳人,一家老少只能挤在破茅屋里,“大包干”之后,凤阳人纷纷盖起了小平房。凤阳人做梦也没想到,而今大部分家庭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小洋楼。
行 “雨天似胶,晴天如刀,走路闪腰,骑车摔跤。”这是30年前凤阳农村道路的真实写照。如今,泥泞狭窄的小道变成了平坦宽阔的水泥路、柏油路,农民在家门口可以乘坐公共汽车;交通工具也从无到有,从自行车到摩托车,有的人家还开上了私家车。2007年,全县公路总里程已达2200公里。
用 30年前,凤阳人点的是土油灯,烧的是草;30年后,凤阳农民许多人家用上了自来水,烧上了沼气或燃气灶,装上了电话,看上了彩电,用上了冰箱、洗衣机,年轻人还买了电脑装上了宽带。2007年,全县农业机械总量达106320台,是1978年的72倍。全县实现了电信、移动通讯等全覆盖,无线数字电视正在推广。
娱乐 据严付昌回忆,“大包干”前,凤阳人的唯一娱乐活动,就是在每年春节前到邻村看一场电影。而今,乡村开通了有线电视和无线数字电视;文化大院里,花鼓声、腰鼓声,此起彼伏;舞狮子、划旱船,精彩纷呈。凤阳花鼓不再是贫穷的象征,而是歌唱新生活的音符。
医疗 “大包干”前,许多乡村没有医生,也没有卫生室。如今,全县所有行政村不仅建立了标准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而且全县98.2%的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享受了报销医药费的待遇。
收入 1978年,凤阳人均年收入仅61元。2007年达3652元,是1978年的60倍,而且收入结构日趋多元化,非农业收入比重逐年提高,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 向新农村目标大步迈进
从上世纪80年代的“大包干”、“万元户”、“计划生育”,到90年代的“农民负担”、“打白条”、“农民工”、“村民自治”,再到本世纪初的“税费改革”、“免除农业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30年来的涉农“热词”,折射出凤阳县农村这些年来发生的变化,发展的历程,直观反映了凤阳73万人民的生活由吃饱穿暖向富裕文明的进步。
小岗村18位农民首创的“大包干”调动了农村的积极性。随着生产力的解放,这一时期凤阳县还出现了陈兴汉、张氏等率先致富的“万元户”、“百万元户”。这些被视为榜样的人群,成为凤阳普通农民羡慕、学习,政府大力表彰的对象。
和谐之春
人口数量的快速膨胀,计划生育国策随之加强。于是,在养儿防老、多子多福观念根深蒂固的凤阳农村,“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好”、“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少生快富”等标语贴遍了凤阳县398个行政村的乡村小道、农户院落。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城乡和地区差距加大,“农民负担”问题成为农村的热点和难点。
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几乎每年都就减负问题提出要求,但是农民负担重的问题仍然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健康运行和农村稳定的一个顽症。“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禁不住感叹:“那时候,农民人均负担高达二三百元,不仅有企业办社会,农民其实也在办社会,教育附加费、计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民政优抚费、民办交通费等本应由政府拿钱的事业,都靠农民交费来运转,负担能不重吗?”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渴望挣到更多现钱的凤阳农民,和全国其他地方农民一样,加入“劳务大军”,开始“北上南下”进入城市打工,农民工队伍因而不断扩大。截至2007年底,凤阳县在县外的劳务大军已扩展到18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力的60%以上,年劳务收入达16.5亿元,占全县农民收入的六成以上。“农民工”在最艰苦的环境干着城市最脏、最累的活,提高了自身的收入,也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进入上个世纪末,劳务大军中一部分成功者,带着发达地区的先进管理理念、技术和资金“凤还巢”,带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也正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中国农村的民主政治悄然推进。在过去一直由上级任命干部的农村,以直选村干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逐步扩大试点范围。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凤阳县398个行政村委会全部进行了换届选举,在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在全国首创“两推一选”,被中组部在全国推广,《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凤阳的做法,并加发编者按,标志着凤阳县村民自治正式步入法制轨道。
如今,凤阳县村委会换届选举已进行了3次。许多农民感叹:“通过村民自治方式,咱们群众真正有了当家做主的感觉。”乡镇和村干部也感觉到:“农村的许多矛盾和问题解决起来容易得多了。”
作为30年前首创“大包干“的凤阳农民,眼下最关心的事已经不再是“包产到户”、“吃饱肚子”,而是如何找到最适合、最快捷的致富新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进入21世纪,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的中国,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开始实行“税费改革”。1999年,安徽省实施改革试点,凤阳成为第一批试点县,并通过精简村组干部161人、辞退中小学代课教师537人,一年减少支出382万元;通过农村电网改造、下调农用电价,年减轻农民负担635万元;农村税费改革当年就减少农民负担1449万元,农民负担下降22%。
2006年,凤阳60万农民彻底告别了延续千年的“皇粮国税”,并推行惠农直补政策。近年来,凤阳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着力缓解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就医就业等实际困难。在实施的16项民生工程中,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占12项之多,农民直补资金人均达100元,惠农工程做到了“议事有位置、资金有盘子、办理有着落”。将城乡低保对象、五保户和大病重病困难户、农村特困人口家庭等特困人群纳入医疗救助范围,该县农村的基础设施、教育、文化等各项投入每年都在增长,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占农业人口的98.4%,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小病扛、大病拖以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农民亲切地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农民健康的加油站”。
2005年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如今,凤阳人民正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
全县新农村建设以建设基础设施、发展生产、“四清四改”、村村通公路工程、人畜吃水工程为重点,以发展“一村一品”、建设或引进一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成立一个合作社或协会、建设一个特色农贸市场、建设一个旅游村庄等“五个一”工程为抓手,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大力发展规模养殖、种植和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加强土地管理,推行农村低保、困难救助和文化教育,农村基础性工程和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步伐加快,农业先进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良种覆盖率、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再上新高,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都得到明显提高。
作为当地最高军事指挥机关的凤阳县人武部,在建设小岗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建扶贫、抗洪抢险、生产自救、科技进村、共建“三个文明”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好评。
富裕起来的农民欢唱:“国家惠农政策好,皇粮国税都取消,种粮购机有补贴,农民种地情绪高。”表达对党的富民政策的感激之情。“讲道德,懂礼貌。敬老人,爱子女。遇矛盾,不争吵。靠组织,找民调。遇坏人,敢斗争……”生动反映了小岗人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现代生活。
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发展,改革开放不能丢。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激情、在状态,而实施“扩大开放年”,也要有一种精神。小岗精神是值得大力提倡的!用小岗精神,加大安徽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改革搞活,有利于创新突破。凤阳县小岗村历史上因贫瘠而出名,当年以”大包干“改革出名,在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之后,现在又以大发展而驰名。小岗村的精神,就是自力更生的奋发图强精神,实事求是的和谐求真精神,敢为人先的突破创新精神。在当前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内,大有必要用小岗村精神在改革中创新,在发展中突破,用敢为人先的精神,带动全局,推进发展。
现在,73万鼓乡凤阳人正团结一心,继续发扬“大包干”精神中所蕴涵的敢试、敢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积极建设着小岗,发展着凤阳,向着文明和富裕的目标大步迈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凤阳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