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创业铺就强镇路 富民率先达小康
创业铺就强镇路 富民率先达小康
作者:杭集镇老区扶贫开发协会 责任编辑:束华静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7-27 浏览次数:7767
花园般的居民别墅小区
邗江区(原邗江县)杭集镇位于扬州市东郊,面积36平方公里。有常住人口3.5万人,外来从业人员2.5万人。全镇现有工业企业500余家,个体工商户4000余户。2007年,全镇实现工业产值102亿元,农业总产值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30亿元,人均GDP为9800美元,财政总收入2.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000元,综合经济实力在扬州市乡镇中名列第一,2005年起入选为中国千强镇。杭集工业园被扬州市政府列为全市“一区四园”之一。
杭集镇为什么这么强?得益于工业产业化的发展
杭集镇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历届镇领导认准了一个理,就是:只有大力发展工业,以工业反哺农业,减少农民,才能走上镇强民富的道路。在推进工业化的道路上,杭集人不断创新、大胆突破。
——上世纪80年代,实现了个私经济“禁转放”的历史性突破。当时的政策环境并不宽松,关于姓“社”、姓“资”的辩论十分激烈,面对发展个私经济还是集体经济的两难决择和巨大压力,当时的党委和政府辩证地处理了“有为”与“无为”的关系,审时度势,提出“集体与个体双轨并行”、“乡、镇、组、户、联五轮齐转”的发展思路,使有180多年的牙刷等历史传统产品得以生存和发展,抢占了民营经济率先发展的机遇。
——上世纪90年代的初、中期,实现了体制机制“僵变活”的关键性突破。对镇村集体企业进行改制为私有企业,全面放开放活镇域经济发展,坚持培植规模企业与推进全民创业并举,形成既有铺天盖地,又有顶天立地的企业发展格局。全镇先后涌现了“三笑”、“五爱”、“明星”等一群规模小巨人,形成“一支牙刷,打遍天下”的巨大的产业天空,几千名忙营销的“游击队员”,活跃于全国。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新世纪初,实现了“内转外”的战略性突破。激励民企对外招商,走出杭集,提升品位。2000年,江苏三笑集团在市场占有率高达70%的良好态势下,以2100万美元的价格将70%的股权转让给世界500强美国高露洁公司,而一举引得该公司将全球牙刷生产基地迁至杭集,“三笑”也由此闯入国际高端市场。经营范围延伸拓展到房地产、物流、鞋油、蚊香及妇女卫生用品等领域,仅蚊香年销售额就达10多亿元,并引来了广西两面针、田七、黑妹牙膏、中华牙膏、安徽山鹰纸业、比利时、美国、韩国等一批跨国公司和国内上市公司、知名企业来杭集投资合作。生产新型包装材料的琼花集团于2004年在深圳成功上市。同时,通过兼并、收购、上市等现代资本运作手段,推动企业走低成本扩张之路。
——新世纪以来,正在实现产业层次“低到高”的嬗变性突破。开展产学研联合,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推进产业集聚,全镇形成牙刷及旅游用品、日化产品等专业市场和集散中心。牙刷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35%,牙刷产业集群中相关企业有80多家,从业人员有1万多人。目前全镇共有传统企业62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20余家,国家名牌产品2个,国家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18个,各类注册商标500多个,全国牙刷专利共2544件,其中杭集拥有868件,占 34%。预计“十一五”末,全镇可实现工业产值200亿元以上,专业市场和物流产业达到100亿元规模,国内生产总值45亿元,集聚10家以上的知名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形成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世界牙刷生产基地、日化产业基地、新型包装基地,成为扬州开发中的一处重要特色板块。
杭集人为什么这么富?全民创业是走向富裕的源泉
没有多少资源优势的杭集人敢于创业、善于创业。创业,早已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文化,深深植根于当地民众的观念之中,有着非常浓厚的创业氛围。全镇平均每2.5户人家中就会出一个老板,步行最多不超过50米,就有一个企业。家家经商,户户办厂,“夫妻双双把业创”成为普遍现象。在全民创业一条街十里曙光大道两旁,几百家企业、商店一个挨着一个,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你随便推开一扇门进去,常常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小门里面,也许就是一个销售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家庭生产作坊”。杭集镇生产麻将牌的企业很多,但打麻将的人很少,不少人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 在家忙家业,人人都把心思用在自家产品的创新和发展上。各家都有自己的绝活,就连一支小牙刷也能做出数万个品种,有卡通的、音乐的、磁疗的、震动的等。小产品创出大市场。杭集的牙刷、牙膏、梳子、拖鞋、洗涤卫生用品销往全国各大宾馆,有数千名经纪人闯遍天南海北。人们都说,杭集人有钱。在杭集上百万元的家庭不算富,拥有千万元以上的家庭数不清。杭集人富不颠狂,竞争中蕴涵着有序,生活中体现着和谐。全镇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富有程度堪比苏南。平均每3户人家就拥有1辆轿车,农民住宅基本上实现了别墅化,呈现出一派现代化集镇气息。
杭集干部认为:自己富并带领群众共同富,才是好干部
杭集的干部都把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自己不会富,不算好干部,带领群众富,才是好干部”。因为群众都盯着干部看,干部搞什么,群众就会跟着干什么。镇域经济每到一个发展的关口和节点,镇干部就会站出来“探路”;市场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走在前面“趟水”,许多个体老板这样评价:“镇村干部是我们发家致富的启蒙老师和领路人。”在杭集镇,镇机关干部几乎是清一色的“红顶商人”,90%以上镇管干部都有自己的经济实体,10个村支部书记和9个村委会主任,人人有实体。杭集镇的干部很少回避自己创业办实体的话题,干部们碰在一起,热衷议论的不是级别、不是职位,而是创业、项目和市场。“白天是干部,晚上做老板”。他们在办好自己实体的同时,坚守职责,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培育,引导、鼓励和支持全民创业的热情,千方百计地吸引那些常年在外跑营销,已完成一定资本积累的能人回乡创业,着力营造“党员干部带头创业,各类能人勇于创业,普通群众自主创业”的浓烈创业氛围。放宽投资政策,放开投资领域,不断强化全民创业的推进力度,积极鼓励支持群众兴办符合产业政策的各种企业。他们还切实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求、最易见效的事情抓起,改善、优化服务环境。着力解决群众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瓶颈制约因素,在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创业者积极的支持。同时,他们还投资兴办创业园和标准厂房,建立融资贷款“担保公司”,组织培训等,为全民创业和中小企业搭建发展平台,拓宽发展空间。
杭集人富了,不忘“先富帮后富”
在杭集,人们自觉追求和谐,各项社会建设事业的推进和济困帮扶社会风尚的形成也助推了社会和谐。
多年来,全镇倾力构筑社会安全网,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保障。杭集镇不仅全部免除了农业保险等涉农费用,还大力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
镇领导还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广泛开展济困帮扶活动,镇班子成员坚持每年每人捐出2000多元用于帮助困难群体。
全镇广泛开展“双带党建”活动,干部以“签约”承诺,一帮一、一帮二甚至更多,带领和引导失地农民、贫困户走上创业致富的的道路。现在,在杭集镇,济困帮扶已经成为社会风尚,如江苏三笑集团有限公司,近几年来先后出资6500万元兴建镇村道路和自来水厂、农民集中居住区,帮助近100多户困难群众修建危房,创建“三笑小学”、镇敬老院和老年公寓。另又认捐600万元,设立“江苏三笑集团慈善救助基金”。在杭集,一些大老板,小老板,慷慨解囊、助人为乐的事迹甚多。
杭集是革命的老区,人们富起来了,但老区精神永不忘,他们继续弘扬老区艰苦奋斗的精神,“先富帮后富,共走致富路”已构成社会和谐的旋律。和谐的心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利益关系等,已经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之中。无论是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企业老板和企业员工之间,本地人和外来打工者之间,企业家和乡亲邻里之间,到处都洋溢着和谐的氛围,给杭集镇带来了富裕、文明、活力、魅力和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