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此地黄花分外香——盱眙县黄花塘镇发展纪实
此地黄花分外香——盱眙县黄花塘镇发展纪实
作者:臧开贵 李玉勤 责任编辑:束华静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7-10 浏览次数:7767
黄花塘镇杜湖农民居住集中区
黄花塘原名黄昏塘,是盱眙县岗村乡黄塘庄的一个蓄水塘。1941年,新四军二师师部驻扎此庄。为了帮助当地农民解决生产生活用水困难,指战员加深拓宽了黄昏塘。新四军副军长兼二师师长张云逸看到遍地油菜花黄,说:“黄昏塘的名字太老气了,就取名叫黄花塘吧!”黄花塘镇名由此而来。
1942年12月下旬,新四军军部由盐阜停翅港向淮南抗日根据地转移,次年1月10日抵达黄花塘,直到1945年9月转驻淮阴城。在这两年零八个月的日子里,陈毅、张云逸、赖传珠、曾山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进行艰苦卓越的对敌作战,直至抗战胜利。新四军的铁军精神,也成为黄花塘人民传承、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动力。政府招商引资大打“新四军牌”,成为吸引外商投资的“磁极”;人民群众自觉以当年新四军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新创业、团结争先,使贫穷落后的黄花塘成为黄花飘香、充满活力的新天地。
经济崛起正辉煌
黄花塘地处丘陵,历来以农为生,用水难一直困扰着农业生产。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黄花塘人民弘扬铁军精神,新建了20多座小水库,20多座机电灌站,开挖了30多华里的三级翻水渠道,硬是把洪泽湖水提引到田,同时整修了原有的小塘小坝,使全镇6万多亩农田基本实现旱涝保收,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2008年,粮食亩产1800斤,人均占有粮食超过1.5吨。近年来,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耕种、收割、脱粒全部实现机械化。随着恒丰制丝、宝驰米业、百乐福食品、泥沛草垫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的投产,以企业——基地——农民的模式带动了农业产业化。草鸡、龙虾规模养殖、蔬菜大棚等高效农业也发展较快,产品畅销省内外市场。
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已在全镇形成共识。上世纪8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动员组织下,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每年务工人员7500人左右,务工年收入人均8000元上下,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农业产业化;没有工业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黄花塘领导层在长期的实践中对这一点深有体会。
过去,黄花塘只有几家铁匠铺。从本世纪初开始,镇里集中人力、物力大抓招商引资,同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全民创业。如今,镇有工业集中区,村有创业点。泥沛、岗村、杨庄等创业点,年产值均在500万元以上。镇工业集中区占地300多亩,进区企业12家。全镇私人企业75家,玩具加工、机械配件、金属粉末制造、塑料制品等行业已初具规模。尤其是玩具产业有8家企业,从业2000多人,长毛绒玩具远销欧美、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今年上半年投资3亿元的瑞胜重工,投资1亿元的华府名苑,投资5000万元的黄花塘国际商贸城等已开工建设。
历史上黄花塘出门只有两条砂石路,镇到村、村到组全是又滑又粘的小土路。如今,镇对外有国道、有省道、有县道,全镇16个行政村,村村通上水泥路,全长110公里。交通的发展,带动了运输业的兴起。过去农民进城,天亮起身,带上干粮,摸黑才到盱城,现在坐车只要半小时;就是到南京,也只有一个多钟头。货运业也因此迅速发展。全镇从事运输业的800多户。岗村居委会刘义琪拥有20吨以上货车200多辆,在南京成立了远方物流运输公司,在上海、苏州、深圳、北京等地都有办事处和车队,年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
工农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腾飞。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3.68亿元,财政收入1778.8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319元。
民生改善大跨越
黄花塘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挖穷根栽富苗,使镇域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过去,黄花塘集镇只有一条120米长的小街,如今,这里有商业街、中央大道、农民街、师苑街、花园小区、杜湖小区和市民广场,不仅铺设了宽阔的水泥路,而且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还设有垃圾收集房,使老区人民实实在在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过去,农民住房只有岗村、新街、泥沛3个集镇上55户人家住的是小瓦房,其余全是又矮又小的泥墙草房。2008年,全镇农民全住上了大瓦房,有1200多户盖起了楼房,人均住房面积38平方米。近几年,启动了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已入住1200多户,占全镇农户六分之一,真正过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加电视的幸福生活。
过去,农民饮的是沟塘水,人畜共用,极不卫生。上世纪90年代,新四军老战士、省老促会常务理事朱竹雯为黄花塘村筹资10万元打井,使全村农民吃上干净的自来水。今年,政府又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使全镇农民都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
过去,黄花塘没有像样的医院,连阑尾炎切除手术都要转到县医院。如今,已建起两幢门诊楼和病房,2000多平方米,添置了先进医疗设备,一般手术都能解决。全镇村村建有卫生室和简易医疗室,初步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的目标。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看病可报销,减轻了医疗费负担。今年6月起,又实施医疗救助政策,低保、五保户和伤残军人等优抚对象全被纳入医疗保障,民政部门对其自付部分按不同比例给予救助;住院费不足1000元的,一分钱不花。
过去,农村鳏寡孤独生老病死,无人过问。新中国成立后,乡里建了敬老院,但受经费限制,只有部分五保户集中供养,对分散居住的老人给予一些生活辅助,生活还较艰辛。去年,在省、市老促会的推动下,省民政投资50万元,新建了一幢700多平方米的敬老院,内部设施配套后,全镇五保户将全部集中供养,安度晚年。
过去,农村没有像样的学校,只有两三所私塾,绝大部分青壮年是文盲。如今,全镇有2所小学、3个教学点、两所中学。校校都有整齐美观的教学楼,有操场、有篮球场。全镇幼儿入园率80%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均为100%。
未来前景更灿烂
今朝黄花香,明天更灿烂。对于今后,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加快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具体举措是:“弘扬铁军精神,叫响红色品牌,争创发展优势,率先全面小康。”突出挖掘铁军精神的时代内涵,加快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的二馆建设进程,做大做强红色旅游经济。
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1982年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建成陈列室。2003年在南京军区、省政府和省老促会支持下,扩建为纪念馆,在军部进驻65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已成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国防教育基地。建馆室以来,瞻仰和参观者愈500万人次。今年,为了尽快创建国家4A级红色旅游景区,筹资820万元的二馆工程已启动,建成以后将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瞻仰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