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峥嵘岁月 > 刘英政委在凤林村
刘英政委在凤林村
作者:郑志兴 责任编辑:王月红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5-21 浏览次数:7769
1935年秋,红军挺进师师长粟裕、政委刘英率领部队从瑞安县珊溪(今文成县)经高楼进入平阳腾蛟;1937年3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刘英带领省委机关从浙闽边抵达平阳。在中共浙南书记叶廷鹏和平阳县委书记郑海啸配合下,平阳成为红军挺进师和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的主要活动地区。
刘英常到凤林村活动,他机智勇敢、平易近人、团结群众,以及群众支持革命,拥护红军,热爱刘英等许多动人故事,至今仍在群众中传颂着。
深潭水遁
刘英到凤林村,郑海啸陪同他到各处察看地形。他俩来到凤林满洋后山白水漈,山上到处悬崖峭壁,危石重叠,形成许多岩洞,有的岩洞还能通到山上。刘英和郑海啸又沿着白水漈山沟湍急的溪流,进入山沟深处的白水潭边,一条瀑布从高山悬崖直泻而下,周围弥漫着浓浓水雾。白水潭虽不大,但水很深,有人说它十多丈深,有人说它可通到东海,是个龙潭。刘英每到一处察看地形后,都画上地图,作了笔记。
一天早上,天刚亮,群众跑来报告说,国民党军队包围了凤林村,已开始在村里逐户搜查。刘英随即带领人员向白水漈撤退。白水漈笼罩着浓浓的山雾,白茫茫一片。朦胧中,国民党兵见有人向白水漈走动,立即追赶上去,带队的军官见向山上跑的只有十多人,而且又是沿着山沟朝白水潭那边跑,知道那是条绝路,就下令不准开枪,要抓活的,还说抓到刘英,奖赏300个银元。
刘英来到山沟的尽头白水潭边,这里的确是条绝路,眼前长满苔藓的峭壁无法攀登,脚下潭水深深,后面是一群追得越来越疯狂的国民党兵。刘英摸出抢,朝追在最前头的几个国民党兵打了几枪,这几个国民党兵应声倒下,其余的吓得连忙卧倒在地。过了一会,他们见没有动静,悄悄地爬起来,四下一看,红军一个也不见了。
“快开枪!快扔手榴弹!”在带队的军官指挥下,国民党兵齐向白水潭里开枪扔手榴弹。深潭里大鱼小鱼立即肚皮朝天地浮上水面。其余什么东西也没有。
国民党兵走后,群众蜂拥般来到白水潭边,呼叫着刘英的名字。过了一会,刘英带着他的队伍,微笑着从白水漈石屋那边走来,群众欢呼着迎上去。原来,刘英用枪打死了几个国民党兵,即带领他的部下以岩石和浓雾为掩护,迅速进入了岩洞。此后,刘英会飞、会土遁、会水遁的种种传说,在当地群众中传开。
学闽南话
1937年3月,刘英率领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和短枪队来到凤林村,郑海啸布置当地党支部全力配合,把红军分散到农民家里,并教育全村群众严守秘密。由于红军初到凤林村,听不懂群众说的闽南话,群众也听不懂红军浓重的江西话,借东西和办什么事,只能用手势比划,而且常常闹出笑话。
有一次,刘英向群众借柴刀,想帮他们劈柴,可群众拿给他的却是一把菜刀。又一次,一位红军战士用两个指头比划着向大妈借剪刀。大妈以为他要抽香烟,一边摇着头说没有,一边拿给他的却是一枝旱烟管和一袋旱烟丝。刘英想,不解决语言问题,就无法做群众工作。他把学会闽南话作为每个红军的重要任务,并且自己带头学。
刘英在凤林村,白天,郑海啸或党支部安排党员陪他到山上察看地形。他一边看一边画上图,在山地上找农民谈话。晚上,郑海啸带他到群众家中了解社情民俗,和群众谈心,从中学习讲闽南话。
凤林村历来有习武的习惯,村里办了个拳馆,每天晚上,几十个青年跟着师父学打棍棒和南拳。郑海啸有时带刘英到拳馆参观,刚开始时,大家还不知道他是红军挺进师的首长,认为他是郑海啸的客人,邀请他“露”一手。盛情难却,刘英叫个红军战士上去表演了一套北拳。南拳北腿,红军战士的腿功,使学武的青年们大开眼界,获得一阵掌声。从此,学拳青年与红军的关系更加密切了。红军受到老乡们的热烈欢迎,他们也在和群众一起生活中很快学会了闽南话。
革命情谊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代表同国民党闽浙赣皖四省边区主任公署代表谈判达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议,郑海啸接到省委通知,要他到瑞安平阳坑接刘英和省委机关回平阳。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连续8个月“围剿”,郑海啸已经好几个月没有理发了,穿一件破旧粗布衣,一条短裤早已变黄发黑,脚上的一双草鞋也磨破了底。刘英见郑海啸这个样子,马上把他按坐在一张长板凳上,叫警卫员给他理发,又将自己仅有的一套换洗衣服和一双布鞋给他穿上。郑海啸理了发,换了衣服,一下子变了样。
第二天,刘英听了郑海啸的工作汇报,非常高兴,称赞郑海啸领导的瑞平县委和各级党组织,在极端艰苦的斗争中坚持下来。特别是武装队伍,在短短的几个月中,从三十多人二十几条枪增加到八十多人,而且人人有枪,感到特别高兴。他风趣地对郑海啸说:你缴了国民党那么多的枪,难怪他们要拿500块大洋买你的人头。
刘英笑着问:“你准备给省委机关多少支枪?”
郑海啸毫不犹豫地回答:“省委要多少就给多少。”
刘英思索了一下,说:“长枪你们留着自己用,短枪拿几支来,省委机关用短枪比较方便。”
郑海啸接省委机关回到平阳北港凤林村后,挑选最好的6支驳壳枪和2支手枪,以及许多子弹给省委送去。刘英亲自验了枪,一一发给警卫员。
寿匾寿联
刘英在凤林村的第一位房东是郑志西老人。郑志西读过几年私塾,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刘英很敬重他,经常向他了解村里情况和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群众对抗日救国的认识。
郑志西的70岁生日要到了,村里人和亲友要为他祝寿。按照当地习俗,祝寿最隆重的形式是挂寿匾,而送寿匾人的身份又关系到祝寿的规格。
大家认为以刘英的名义送寿匾是最合适的,但又担心他不同意。刘英听了后,却高兴地满口答应,还说要找个比他更合适的人来送寿匾。
祝寿那天,人们敲锣打鼓,兴高采烈地在厅堂挂上写有“礼隆杖国”四个大金字的寿匾,而且是以平阳县长徐用的名义送的。刘英还特地写一副“四世同堂,极尽天伦乐事;年届古稀,爱国不落后人”的寿联送给他。郑志西老人高兴极了。可是,这副寿联只写上“志西老先生七十荣庆之喜”,却没有赠联人姓名,郑志西感到有些遗憾。刘英看出他的心思,即与粟裕商量一下,再写上“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全体将士贺”几个字。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全体将士为郑志西祝寿,而且对联又是刘英亲笔写的,他高兴极了,爱不释手,小心地把它收藏起来。
1939年冬开始,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疯狂的反共高潮,他们多次派兵来到郑志西家,追查刘英为他祝寿的事,企图以此捞到点什么。但他们看到的只是厅堂上悬挂的一块国民党平阳县长徐用送的寿匾,其他什么也没有找到。这时,凤林村的群众才明白刘英当时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名义送寿匾的良苦用心。
刘英撰写的那副祝寿对联,郑志西临终前交给儿子保存,直至解放初期,作为革命文物上交给国家。
蜈蚣咬后
刘英在凤林村,房东不但腾出房间,而且还把原来放在房间外的一个鸡舍也移到别的地方去,免得公鸡在大清早就叫起来,影响刘英的睡眠。刘英看着其中一只红毛大公鸡,称赞道:“好大的公鸡!”
房东高兴地说:“前天刚称过,6斤4两,准备明年春天给儿子订婚用。”
刘英睡在靠板壁的床上,半夜里,当他睡得正香时,忽然,右手背感到一阵钻心痛,朦胧中,他“啊”一声叫,接着又把手背朝板壁上狠狠一击,发出一声巨响。房东听见刘英房内发出响声,起床用灯往刘英手上一照,见手背上被蜈蚣咬了一口,那条蜈蚣已被刘英在板壁上砸死了。刘英的手背马上红肿起来,又痛又麻。
这时,房东一手抓住他的红毛大公鸡,一手握着雪亮的菜刀,从门外匆匆走进来。刘英知道他要干什么,正要上前阻止,可是已经迟了,只见房东把大公鸡按在地上,锋利的菜刀飞快地在公鸡的脖子上一抹,一股殷红的鲜血马上喷了出来,人们帮着把鸡血涂在刘英的伤口上。刘英带着责备的口吻对房东说:“你怎么把这只公鸡宰了,明年不是要给儿子订媳妇吗?”
房东乐呵呵地说:“只要你的手不痛就好了,我儿子的事,以后再说吧。”这时,郑海啸闻讯也赶来了,他手里抓着一只大蜘蛛,放在刘英的伤口上。那只蜘蛛不停地吸着刘英伤口上蜈蚣毒汁。
过了一会,刘英的手不肿也不痛了,称赞道:“你们这些土办法真有效。”
郑海啸快乐地说:“都是祖传秘方呢!”
刘英风趣地说:“你老海带头先把秘方公开出来,为群众服务。”
大家都笑了起来说:“这是我们村子里人人都知道的秘方。”
“被狗咬了”
一天,国民党闽浙赣皖边区主任公署主任刘建绪,派代表到凤林村检查抗日游击总队训练情况。陪他来的,还有其他的国民党官员。刘英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中午,刘英吩咐厨房多炒几个菜,与他们一起吃饭。
席间,一位国民党官员见刘英右手少两个指头,他曾听人说,刘英在怀玉山战斗中右手负伤致残;粟裕也在中央苏区反“围剿”的一次战斗左手负伤致残。于是,在浙南三年游击战争中,国民党反动派造谣说刘英和粟裕两个人只有“一双手”,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是,就是这“一双手”,打得他们人仰马翻,将大半个浙江闹得天翻地覆,这大概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
这次,刘建绪的代表来到凤林村,见红军改编后,积极学习政治文化和训练军事,同时大力扩充队伍,准备开赴抗日前线。课余时间,他们帮助农民干活,打扫环境卫生,开展抗日宣传,派出人员指导农民抗日自卫队训练。凤林村的党员、团员和群众多种蔬菜,多砍柴草,赶做布鞋,慰劳红军。军爱民,民拥军,亲如一家。有个国民党官员心里有些不服气,感到酸溜溜的,想刘英也曾负伤致残,就借机羞辱一下刘英,便假装糊涂地问:
“刘先生右手的指头怎么……”
刘英知道他不怀好意,哈哈大笑,说:“我小时候调皮,专门喜欢打狗,有次不小心,被狗咬了一口。”
另一个国民党官员不明白他俩的对话是话中有话,插嘴道:“那狗也太凶了,会不会是只疯狗?”
刘英笑得更欢了,说:“大概是只疯狗!”
开头问话的国民党官员满脸绯红,没趣地低下了头,在桌子下狠狠地踢了那个多嘴的同伙一脚。
老关婚事
1938年3月,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副书记曾山来到平阳,向闽浙边临时省委传达中央指示,由红军挺进师改编的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编入新四军第四团,到皖歙县岩寺集中。
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中有个老战士,人称老关,已经44岁了,在战斗中多次受伤,是个残废军人,组织上决定动员他留下来在地方工作。
老关,名叫蓝山标,福建省长汀县河田乡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红军挺进师机枪手,后任管理排排长。由于他工作认真负责,对部队伙食管理得好,而且年龄较大,原来又是个机枪手,大家从开始时叫他“老关”,渐渐变为“老管”了,他原来的名字蓝山标却很少有人知道。老关不能随部队北上抗日,刘英考虑要给他找个老伴成个家。郑海啸是本地人,情况熟悉,刘英找他商量,要他给老关物色个对象。
冠尖地方有个寡妇,40多岁,没有儿女,既勤奋又体贴人,丈夫去世多年,但不愿再嫁人。刘英让郑海啸找人去探一下。郑海啸即托两个与寡妇要好的妇女去谈谈,却被寡妇一口拒绝,而且还挨了骂。刘英对郑海啸说,寡妇再嫁爱面子,怕张扬出去,你亲自去说说。郑海啸在群众中威信高,这回她不骂了,只是说自己不再嫁人。
刘英与郑海啸分析,寡妇再嫁阻力大,特别小心迈出这一步。再说她还没有见到老关,我们把老关送上门,让他俩见见面。刘英叫人给老关理了发,又给他换上新衣服,老关精神焕发地跟着郑海啸悄悄到了寡妇的家。
老关的到来,倒叫寡妇吃了一惊,原来她早就认识了老关。1937年冬,红军驻在冠尖,老关常挑着箩筐到街上买东西。有一回,老关挑着东西从街上回来的路上遇到她。老关见她一双巴掌大小的脚,肩上又扛一袋沉甸甸的东西,走路十分辛苦,就抢过她肩上的袋子放在自己的箩筐里,两个人一起回到冠尖,从而给她留下良好的印象。
寡妇明白郑海啸为她说媒的对象原来是老关,而且老关愿意入赘,她心里挺高兴,也就松了口同意了。
结婚那天,刘英亲自在冠尖请来了几位老人,自己作证婚人,龙跃当主婚人,媒人当然是郑海啸,大家为老关举行了婚礼仪式。
老关人缘好,来看热闹的群众不少,刘英高兴地招呼大家坐下,说:“老关是红军,红军结婚我请客。”立即叫人买来粉干和猪肉。群众到自己菜园子里拔来青菜,有的还从家里拿来糯米酒。刘英和大家一起围着八仙桌,高高兴兴地吃着。
老关结婚,省委、特委、县委三级党委书记参加,这也是冠尖和附近几十个村子有史以来最隆重一次婚礼。
老关落户冠尖后,任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