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延安晨曦
作者:邢增尧 责任编辑:魏冉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4-30 浏览次数:7767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在古都西安驶往延安的火车上,脍炙人口的《回延安》不住地在我心头萦绕,直到踏上延安圣地,舒心地沐浴那姗姗来临的晨光。
素缎般的薄雾尚未褪尽,绵延的远山就伸出雄浑的臂膀冉冉托起初升的太阳。崭露头角的阳光虽似透底明亮的流水从东而西、由浅入深地细洒下来,天空的底色却仍是无边的蓝。那蓝空灵、澄澈、明净,直让人感叹为什么别处没有这样的颜色!置身其间,美好希冀在胸中拱动,盎然生机在心底萌发。
步上杨家岭、原来的中共中央所在地,来到毛泽东住过的三孔窑洞前。一棵苍劲的老槐树下,一张石桌,几个石墩,在默默诉说当年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关于国内外形势的精辟分析。其时,恶之花仍在世界的土地上疯长,神州大地弥漫着烽火狼烟、剑影刀光;迷惘、困惑、惊惧像沉沉的冬雾笼上许多人的心房。高瞻远瞩的毛泽东却以超常的智慧、胆识和远见劈散迷雾,让人振聋发聩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英明论断,撕裂苍穹厚厚的云层,冲刷颓唐聚成的悲怆,在世界的东方闪耀起横无际涯的光亮。
我刻意瞻望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一代天骄住过的窑洞。头戴八角帽、博大的胸怀装着天下百姓的主人虽然早已远去,但我心里却没有丝毫空落的感觉。里面原样儿安放着的粗糙家具让我重温了往昔的艰难岁月,想起那把良知点燃把卑微销毁的不灭灯火早照亮了全国,站在党旗下的庄严宣誓遂重新在体内爆出拔节般的声响。这一切的一切正如一位青年诗人纵情歌颂的那样:“这里,木凳很窄,却有着伟大。这里,木凳很矮,却有着高尚。这里,光线不足,却充满阳光。这里,不够宽阔,却让人的心胸宽广。这里,没有钢筋水泥,却坚牢如钢,永远永远不会塌落。”
迎着从眉宇间掠过的清凉晨风,我们沿着杨家岭的山沟沟前往。那里的土地因浸润着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咸湿的汗水而洋溢丰硕的景象。1938年11月,为避日机轰炸,中央机关由延安城迁往杨家岭。党政军民携手开创了史无前例的大生产运动,敌人处心积虑的经济封锁粉碎了,各种难以想象的物质匮乏和艰险也“大江东去”!于是,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魂魄的延安精神便成了华夏子孙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我伫立在砖木结构、穹顶式建筑的中央大礼堂里,面对只有数十条的长凳和桌子,我的心震撼了!名见经传推开文艺春天的大门的延安文艺座谈会竟是在这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地方召开的,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难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会叩响与会者和后来的文艺工作者的心扉,每句讲话的分量,足以让所有的鸿儒墨客翻来覆去地思量,从中汲取生生不息的力量。
我在延安的圣地上感受历史风云,在延安的圣地上汲取丰富营养。延安,祖国五千年历史的锦绣图腾,被炎黄子孙尊称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就在这一方披荆斩棘奋发图强。千百年来,这地属“五路襟喉”的“边陲之郡”,驰骋着吴起、蒙恬、李广、狄青等骁勇战将,活跃着杜甫、范仲淹、沈括诸诗文巨匠。20世纪上半叶,民族英雄刘子丹、谢文长更在这里书写了一幕幕金戈铁马的悲壮史诗……如今,这一切虽已十分遥远,却仍清晰如初;虽已早早逝去,却仍似迎面走来;而一代伟人承负民族复兴事业的大智慧,我们党与人民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永恒情结,则仍似雷霆电闪,击穿岁月之墙,渗透普罗大众周身筋脉,让人精神振奋斗志昂扬。
朝阳笑意盈盈。我再一次回过头,一往情深地向杨家岭行注目礼。那千年来的容貌百年来的风采,那悠远博大的呼吸和种子发芽开花的声响充盈我的眼眸我的耳廓。
这时,一群孩子蹦着笑着蝴蝶般从我身旁飞过,一群妇女勤劳的双手在田野里舞动……遍地欢欣中,我的双眼便有了兴奋的湿润。我恋恋不舍地捧起一掬圣土,著名的《回延安》又在心头吟唱:“……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