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红色景点 > 发扬老区精神 建设绿色家园
发扬老区精神 建设绿色家园
作者:浙江省上虞市岭南乡党委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2-06 浏览次数:6923
滔滔曹娥江,潺潺阴潭溪,青青覆卮山。在曹娥江支流阴潭溪两岸,覆卮山脚下有一块环境优美、风景秀丽、民丰物饶、人杰地灵的土地,她就是浙江省上虞市的南大门——岭南乡。
滔滔曹娥江,潺潺阴潭溪,青青覆卮山。在曹娥江支流阴潭溪两岸,覆卮山脚下有一块环境优美、风景秀丽、民丰物饶、人杰地灵的土地,她就是浙江省上虞市的南大门——岭南乡。
岭南乡地处上虞、余姚、嵊州三市交界处,属四明山麓,区域面积57.4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2万余人口,有耕地8765亩,山林6.1万亩。境内环境优美,山峦叠嶂,绿树密布,空气清新,全市最高峰海拔861.3米的覆卮山位于境内。相传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曾登临此山,于山顶赏景饮酒,因酒尽覆卮而得名。
岭南革命历史悠久,是一块红色的土地。1940年,岭南已有中共党的组织。1942年浙东沦陷,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这里发动群众、组织民兵开展武装斗争。1945年,在岭南乡许岙村发动了浙东游击战史上的最大一次战斗——讨田战斗。当时,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集中四个营的兵力,在当地人民群众的大力配合支持下,向盘踞在岭南许岙村三次投敌的国民党挺进第四纵队田岫山部发起了攻坚战。经过14个昼夜的浴血奋战,攻克28座碉堡,歼敌1000余人,缴获了大批武器,进而解放了上虞城以及虞东、虞西、虞南广大地区,拔除了几年来敌伪及顽固派扎下的一枚毒钉,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在这场攻坚战中,有80多位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许岙攻坚战的辉煌胜利,为浙东游击纵队抗战史和上虞革命斗争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旧社会,岭南乡人民群众过着穿不暖、吃不饱的生活。“住的茅草屋,吃的玉米糊,走的石子路,系的葛藤根”,是当时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岭南乡人民继承先烈遗志,发扬老区精神,乘改革开放之春风,以建设绿色家园为主题,充分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描绘出欣欣向荣的新篇章。
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是岭南乡建设绿色家园的一条重要途径。石材生产是岭南的特色产业。据地质部门勘测,全乡蕴藏着丰富的花岗石资源,储量达1.4亿立方米。从1973年成立开矿队开始起步,到1994年开办花岗石厂,石材产业一直以来是岭南乡的支柱产业,从业人员占全乡劳动力的1/4以上,产值占全乡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阴潭溪是岭南的主轴水系,发源于四明山系,又集山间泉水,流入曹娥江,东高西低的地势形成了较大的落差,水力资源极其丰富,从而产生了岭南工业的第二大产业——小水电。自1971年建造第一座装机容量200千瓦的一级电站开始,全乡共建造电站10座,总装机容量2045千瓦,年发电量400万千瓦时左右。近年来,又对乡水力发电公司进行改制,明晰了产权,新公司投入资金700万元进行了技术改造,增容1000余千瓦。
以许岙电子装配为龙头的手工装配业,近年来在岭南悄然兴起。目前全乡已有手工装配点10余个,解决劳动力就业1000余人,为岭南居家的富余劳动力开辟了一条出路,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
农业是岭南经济的重头戏。由于山多田少,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主要是依托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岭南板栗已有数百年的种植历史。近几年来,随着新品种的不断引进,同时采用新技术、发展新基地,板栗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年产值300余万元,成为岭南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茶叶在岭南有着数百年的栽种历史,因其生长在海拔600~700米的高山上,常年云雾缭绕,品质独特,使茶叶成为岭南的一大特产。每年200余万元的产值,为茶农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岭南革命烈士纪念碑
岭南乡有几千亩梯田和山地,生态环境良好,水源充足。随着“北菜南移”工程的推进,目前已发展高山蔬菜基地2个,面积达1000余亩。生产的蔬菜品质甚佳,深受市民欢迎。另外,近几年来岭南的生态养殖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岭南自然风光秀丽,风土人情淳朴,既有保存较好的农家白墙灰瓦的自然村落,又有“覆卮霭云”、“七丈花岩”、“四月天地”、“石浪奇葩”、“七星望月”、“泰岳寺”等特色景点和颇为壮观的人造梯田,最近又发现了壮观、神奇、罕见的冰川石河。以革命老区许岙为中心的红色旅游资源也正在被不断挖掘和开发。目前,集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岭南农庄项目又即将落户岭南。休闲旅游产业已现雏形。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事业,为建设绿色家园打下了基础。交通闭塞一直是制约岭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如今,一条条盘山公路,如山中蛟龙延伸到各个行政村。建成了通向余姚、嵊州的公路,对贯穿岭南的百悬公路、进泉公路、章岭公路实施了拓宽和油化,通村公路也全部实现了硬化、柏油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岭南人民曾深受文化落后之苦,因而,这些年来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在硬件上,近年来已投资400多万元,新建了学校教学楼、综合楼和学生宿舍楼,并不断更新教育设施。在软件上,科学调整教育网点,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争创教学强乡镇。在卫生事业上,启动乡卫生院扩建工程,关心农民切身利益,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为全乡百姓开展免费体检。同时,积极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和农村大病救助制度,基本上消除了农民因病致贫的现象。
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基础设施不断投入。现在有90%的村级道路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70%的村修建了村级办公室;70%的村解决了自来水饮用问题。建造手机信号基站12个。
万事民为本,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最好见证。截至目前,全乡农民在信用社储蓄余额超过7449万元。同时,摩托车、电冰箱、彩电、煤气灶都进入普通农家,小轿车也日益增多。“汽车到村头,饮水到灶头,电话通全球,生活有奔头”,是当今岭南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追忆革命年代,前辈英雄事迹历历在目;回顾发展历史,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畅想岭南未来,我们豪情满怀。今后几年里,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和谐为要求,以全面小康为总体思路,把岭南建设成生态环境优美,绿色产业发达,农民就业稳增,适宜休闲旅游的山区乡镇,建设—个集老区本色、山区特色于一体的现代新农村。同时,将依托优势,进一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