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红色景点 > 三上井冈的感悟
三上井冈的感悟
作者:陈世基 责任编辑:王月红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1-29 浏览次数:7077
“天下第一山”
近二十年,曾三上井冈。1988年盛夏,广东省原省长梁灵光应江西省主要领导邀请去庐山小憩后,到南昌,下吉安,上井冈,我有幸陪同前往。世纪之交溽暑,友人江西某著名企业领导邀我举家回江西一游,得以二上井冈。这次三上井冈乃有更多感悟。
2008年是朱毛会师80周年。5月中旬,我作为广州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奉命带团赴井冈参观学习。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虽有进步,但在发展竞争中出现日益扩大的差距,主要是满足于“农业大省”,思想不够解放。1988年去江西时,听到有的领导对广东开始放开粮价颇有微词,梁灵光还作了解释。听说不少农民不思进取,满足于“白米饭,红炭火,天上神仙不如我”的田园生活,剩余劳动力在本地难找出路。
进入新世纪,江西迅速崛起,我看到井冈山经济社会发展有质的飞跃。昔日只有尘土飞扬的土公路,如今交通体系完备,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直通井冈。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和绿色农业有很大发展,经过深加工、精包装的土特产品,进入超市。人们的穿着、打扮和精神面貌很好。变化之大,令人吃惊。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得好:“山因革命而高,地以人杰而大。”坐落在江西、湖南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和一些大山相比只是小弟弟,最高峰也不到2000米。中心区茨坪,海拔800余米。境内面积包括江西宁冈等四县和湖南的两个县,也只有1300余平方公里。由于它素以“中国革命的摇篮”著称于世,所以又称为“天下第一山”。这里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都留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业的足迹,和一首首震撼心灵的英雄史诗。人们形象地说井冈山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一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创业精神培训最生动的大课堂。新世纪前后,这里不仅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的一个重点,而且建立了多个全国性(包括不同职业)干部培训基地,成为更多有识之士、有为之人“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净化心灵、感悟成功”的圣地。
这次赴井冈山参观学习,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展览以文物为主,采用声、光、电等多种形式,立体多侧面显现井冈山斗争的实景场面。我们重点参观了八角楼、红四军军部、红军医院和朱毛会师地宁冈砻市等一些人文景观。对井冈山斗争了解愈多,对老一辈革命家坚持真理,坚定信念,抵制错误路线的压力,坚持井冈山斗争的远见卓识和非凡胆略,更加敬佩!对革命的艰巨性、复杂性感悟更深!
我三上井冈,对朱毛会师相关的事耳闻目睹,均有收获。这里只是追忆几个侧面。
殊途而同归
朱、毛都是被“逼上井冈”的, 可说是“殊途同归”。
毛泽东写的《西江月·秋收起义》勾画出秋收暴动的情景: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要向平浏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起义军前委书记毛泽东,总指挥卢德铭。卢系原叶挺独立团三营营长,后调武昌警卫团任团长,该团骨干都是从原叶挺独立团抽去的,战斗力强。初时敌人猝不及防,几路起义军连连得手,等敌人“醒”过来,尾追、堵截,起义军连遭挫折,卢德铭不幸牺牲。部队缺吃少穿,枪弹不多,思想混乱。毛泽东审时度势,认为不能执行上级脱离实际的指示,果断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转移。原先准备去湘南,得悉湘南不易立足。正巧原浏阳工农义勇队未赶上南昌八一起义,在江西调教驻扎,也没有遇上“秋收起义”的队伍。为解决钱、粮及筹划下一步行动,义勇队派宋任穷秘密到南昌找上级组织请示,找到了江西省委。宋任穷带来江西省委指示信:毛泽东可带部队到“赣西宁冈”,“宁冈有党领导的武装,有几十条枪”。同时,毛泽东又先后听过原永新农民自卫军首领起义军二团团长王新亚的汇报,和吸收袁文才入党的宁冈支部书记龙超清的详细介绍。井冈山位于湘赣两省宁冈等县交界处,远离大中城市,是“三不管”的地区,官府鞭长莫及,最易求得生存。这一带地势陡峻,易守难攻,要通过五个哨口,方可上山,守住山口,就能守住大山。这些促使毛泽东作出上井冈的选择,从而稳住了阵脚。
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由广东转到湘南,组织农民暴动。当时湘桂军阀混战,无暇顾及。朱、陈率部智取宜章揭开湘南暴动序幕,又分赴各地组织群众斗争。蒋介石受惊,急令许克祥部移师坪石“即日进剿”。朱德巧作部署,发动地方武装配合作战,主动突击,使许克祥全师覆灭,许只身化装潜逃。坪石大捷,缴获枪炮、弹药及贵重军用品甚多,朱德用来装备农民军。所到之处,工农奋起扩军、建立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
岂料风云突变。有些地方执行了湖南省委极力推行当时中央领导人“以赤色恐怖对付白色恐怖”的错误指导方针,坚壁清野,大肆烧杀,引起群众强烈不满,不少群众“反水”。此时,南方军阀停战,蒋介石组织湘、粤、桂军阀7个师合力“围剿”湘南起义军,湘南暴动终归失败。朱德、陈毅一方面要抵制上级左倾错误,尽量挽回群众影响,同时要考虑保存南昌起义和湘南暴动的有生力量。他们看到敌人过于强大,湘南又处于湘粤交通要道,敌人集结容易,说来就来,我军要与之周旋迂回却很难。朱德认为湖南省委要他们在湘南进行长期斗争很不现实,决定迅速撤离,就近向井冈山转移。
朱、毛都是在斗争中领悟到敌我力量过于悬殊,只有上井冈才能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这正是大势所趋,殊途同归。
人意亦天意
朱、毛两部,天各一方,彼此都企望找到对方,合力征战。但不知道对方在哪里?各派特使,寻找对方。
朱德派出的特使是毛泽覃。他是毛泽东的小弟。他来到朱德部队也是巧合。毛泽东在长沙工作时,带他出来读了5年书,受大哥影响他18岁加入共产党。党指派他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工作。他奉命参加南昌起义,等他赶到南昌时部队已经南下,他追到江西临川,被起义军哨兵抓住。幸亏周恩来认得他,问明情况即派他到叶挺的十一军政治部工作。三河坝战斗失败后,他随朱德部队转战湘南。1927年11月初,朱德部队在赣南整训时,偶闻附近有毛泽东部队,陈毅化装侦察虚实,真的是秋收起义时的第三营,在战斗中该营失去和毛泽东的联系,驻扎在这里。互相沟通后,这个营加入了朱德部队。于是朱德派毛泽覃作特使去找毛泽东。毛泽覃的到来,使毛泽东知道了朱德部队的详细情况,喜不自禁。
毛泽东派出的特使是何长工。就在毛泽覃到来之前,毛泽东也派出卫生队党代表何长工去寻找朱德。何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加入共产党,见多识广,应变能力强。毛派他先找湖南省委汇报秋收起义以来的情况,并打听南昌起义部队的下落。他刚下井冈山就被湖南民团抓起来。民团要杀他,他说自己是从毛泽东部队开小差出来的。民团同意放他,他不走。说:“我是想到长沙去找哥哥,可是你们这一路关卡多得很,求团长给我开个路条吧!”这个草包团长真的给他开了路条,何长工便一路绿灯到长沙。何长工走街串巷,明询暗访,找到省委作了汇报,并得到56块银元路费去广州找朱德部队。他坐上到广州的火车,没想到在韶关就不明不白被赶下车。他一头雾水住进旅馆,到澡堂洗澡时,正好遇到国民党军范石生部队的几个军官也在洗澡,水气濛濛,谁也看不清谁。何长工只听他们说:“听说王楷的部队到了犁头铺,他原来叫朱德,是范军长的老同学。”另一个说:“同学是同学,听说那是暴动集中的一支部队,我们对他有严密的戒备。”何长工听了很兴奋,连夜急行40多里,五更时分到犁头铺,被哨兵抓住,带到司令部,进行盘查。上天有眼,巧上加巧,他一眼就看出一个熟人,大声喊道:“老蔡!”原来是与他在洞庭湖做秘密工作的患难之交蔡协民。这时朱德从里屋走出来,蔡协民介绍何长工,朱德紧握何长工的手,自报家门:“朱德”。何长工喜不自禁。随后和在法国同学的陈毅见面时,两人拥抱起来,因为他俩都没有想到会在这里重逢。
朱找毛,毛找朱,两个特使都遇到许多巧事,完成了任务。这是人意,也是天意,天遂人愿嘛!
两伟人握手
宁冈地处江西西南边陲一隅,是江西省最小的一个县。我早就听说过:“小小宁冈县,三家豆腐店。县长一声喊,全城都听见。”无非形容它小。朱毛会师地就在宁冈砻市。砻市是宁冈县的一个镇,只有1000多人,四面环山,源于黄洋界脚下的龙江穿城而过,把城镇切成两半,横跨其上有一大木桥,后被称为红军会师桥。我们到砻市参观时,位于龙江河畔的会师广场正在翻修,透过临时搭起的围墙,可以看到朱毛会师纪念塑像。陈毅、何长工等人见证,朱毛会师的具体地点是在砻市龙江书院的门口,两位伟人互相凝视,两双巨手紧紧握在一起。这一历史性的握手,从此把神州大地搅得天翻地覆!
在思考建立井冈山根据地时,毛泽东坚持以宁冈为大本营竖立红旗。理由是:一、以宁冈为中心这一地区是罗霄山脉的中段,地势较好,易守难攻;二、这里有党组织,民众基础比较好,很重要的是有井冈山最有实力的袁文才、王佐两个山大王。首先是袁文才,他是茅坪人,茅坪是他活动的基地,被称为井冈山寨的寨主,可以支持我们;三,这里靠近湖南,如果以湘南或赣南为中心只能影响一省,并只及于它的上游,而宁冈可影响湘赣两省并能及于下游。还有就是这一带物产丰富,有粮食。正如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说,湘赣边界的“这面红旗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
1962年3月4日朱德故地重游,看了砻市后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诗高度评价这一伟大会师:
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
领导有方在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
历史岂容改
井冈山会师后,朱毛两人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朱毛红军”,也源于朱毛会师,以后作为一种特定的名称,给世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美国作家韦尔斯女士曾在描述中说:“朱毛,许多中国人都把他们看作一个人。”
据说在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贴大字报要批斗朱德,说朱德是“黑司令”。毛泽东气愤地说:“总司令是红的,怎么是黑的?”“朱毛、朱毛,没有朱,哪有毛。”这样才制止了红卫兵的错误行动。
初上井冈山,我随梁灵光看朱毛会师的油画时,陪同参观的市人大主任介绍说:“文化大革命中,这幅油画也被改画成毛泽东跟林彪握手。”知道这段历史的人谁也不服气,但在那高呼“林副主席永远健康”的年代,谁敢公开说!来这里参观的人看了都暗暗好笑。其实朱毛会师时,林彪还只是朱德手下的一个连长。
梁灵光说他看过一个材料,上面刊登了一个国际友人,是古巴驻华大使馆代办加西亚,写给我们党中央的信,反映了这件事。大意说,他任期快到了,调回国去之前,特地到井冈山参观,看到朱毛会师的油画被改画成了林彪和毛泽东会师,内心很不平静。他认为这样很不好,会损害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朱毛会师,全世界都知道,历史怎么能随便改!作为中国人民的朋友,特地写了这封信,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周恩来总理很重视此信,送给毛主席看,毛批示的意思是:这个意见是对的,历史就是历史,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后来朱毛会师这幅油画才恢复了原貌。这说明篡改朱毛会师为林毛会师,全党和全国都反对,国际友人也反对,完全不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