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艺苑 > 楚地抗战史迹踏访
楚地抗战史迹踏访
作者:闻桑 责任编辑:党亚惠 来源:《铁军》 日期:2014-12-03 浏览次数:7767
湖北大悟白果树湾周边的每一个山头,每一片树林,每一条溪流,到处都写满了军民携手抗日的动人故事。溯江而上,一尊高约20层楼房的石牌横空出世。石牌无语,倒是旁边有块不起眼的无名石碑,碑文里镌刻有这样四句话:“石牌峨峨,江水汤汤,英名不灭,地久天长。”
白果树巍巍
湖北大悟的同志告诉我,白果树湾其实根本没有了白果树,就在1992年李先念主席逝世不久,那棵5人合抱的千年白果树在一个风雨之夜也轰然倒下。但我还是禁不住自己的景仰之情,要看一看这片浸透着抗日将士鲜血的红色土地。
白果树湾是距大悟县城约34公里的一个普通小村,东有大马尖,西连歪歪寨,北依泉水岭,南接大悟山。1941年春,这里成为新四军五师司令部驻地之后,使它名播遐迩。
庚寅初夏,我们走进旧痕犹在的李先念宿舍,一张床铺、一套桌椅、一盏油灯、一管毛笔、一只铁箱映入眼帘。那一草一木无不透出简朴,透着艰辛,彰显出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其信念而奋斗的忘我精神。这是一栋青砖青瓦筑就的古朴小院,一张方桌四周散放着七八把松木椅,一面墙边有一个烧茶烤火的土火塘,60多年前,李先念、郑位三、任质斌、陈少敏等就围着方桌或守着火塘运筹帷幄,决胜于鄂豫边区的千里之外。一道道电波划破长空,一个个命令传至前线,一次次炮火的洗礼,五师在与15万日军和8万余伪军的抗击中越战越强,历经主要战斗1200余次,缴获各种枪械近2万件,队伍从最初的1.35万人发展到5万雄师和30余万地方武装,根据地跨鄂豫皖湘赣5省纵横10万平方公里。共产党人驰骋中原,为全国的抗战胜利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
白果树湾周边的每一个山头,每一片树林,每一条溪流,到处都写满了军民携手抗日的动人故事。在大马尖的山腰,我五师十三旅作战科长宋斌的英灵于此长眠,墓碑上的字迹虽已有些模糊,却真实地记录着那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1942年12月16日,日军三师团、五十八师团之四十三联队及伪军十一师共两万余人,在飞机的掩护下分14路“扫荡”,企图一举全歼孤悬敌后的抗日主力。面对装备精良、数倍于我的日伪军,五师在夜里分路突围。次日清晨,雾锁大悟,留在内线的我军小部队分散游击日伪军,巧妙的“麻雀战”引得敌人自相开火,死伤累累。敌人知道中计后气急败坏,架起大炮对白果树湾一带狂射滥炸。
流连于当年鏖战的村前屋后,漫步在滚子河畔和小路山坡,我们真切感受到新四军五师一腔热血浇灌的白果树,65年后依然透出它那一股浩浩正气,耿耿情怀。在这如诗如画的神奇小村,我还真有幸见到了那棵倒下18年的千年白果树。它至今依然横卧在村中,尽管虬龙似的树干已经折裂,但仍有胳膊般粗壮的根茎与大地相连。曾目击过“大山寺保卫战”的八旬老人汪兆惠说,这是李师长与我们根连着根、心连着心哩!
巍巍白果树,秋后满畈香。有倒下的就必然有新生的。与红色旅游相配套,新开发的玉皇岛、光明岛、桃花岛、葫芦岛等休闲地就在眼前,龙潭湖边那遍植的白果树苍劲挺拔,与葱郁的乌桕林、连成一片的翠绿稻田,正引领老区一步步迈向美好的明天。
石牌嵯峨峨
连绵蜿蜒的三峡山峦腾挪出一个空间,让一尊高约20层楼房的石牌横空出世,坚硬的花岗岩如刀砍斧削一般剖面平整,以顶宽12米的形态兀立江岸。当地的老百姓说,此处名曰明月湾,号称“长江三峡第一湾”。相传它是上古时期玉皇大帝巡幸时,被这里的山川形胜所动,特降圣旨一道所致。
溯江而上,转过湾来,让我们悚然而惊的第一个标志性物体就是这尊石牌。
石牌就伫立在湖北宜昌城区与三峡大坝之间的中心点上。长江在切开夔门之后,以不可阻挡之势奔腾而下,唯独到了西陵的灯影峡里,突然间少了劈山削岩的野性,浩浩江水恍惚没了出路,被北岸的山崖一弯新月般钩住,于此作了一个小小的回旋,然后在南岸石牌的注视下,乖乖地向左绕了一个110度的钝角大弯,绕开造物主先前安排好的缺口,重新冲出一条水道奔涌而去。
朋友告诉我们,正是长江的这一改道左折,把那个本该属于水道的缺口滋润成了峡江深处的一块风水宝地。史载北宋前的后周峡州州治和南宋建炎年间的夷陵郡治都曾设于此地。两宋时期的文人雅士也在这里留下了些许诗文。欧阳修有“蛤蟆喷水帘,甘液胜饮酎”的佳句,苏辙也有“岂惟煮茗好,酿酒更无敌”的赞叹。最令人自豪的是陆游不仅有行吟绝唱,而且用如椽大笔将石牌山下的蛤蟆泉命名为“天下第四泉”。
漫步石牌山下茶香四溢的月色中,听江涛拍岸,看云起潮落,拾记忆碎片,唱峡江情歌,摇曳的桨橹声总会让人产生罗曼蒂克抑或诗情画意,幻想不经意间撞上三两个唐宋骚客或明清佳人,或对月当歌,或执手相看,或饮酒论词,或清风抚琴……
石牌并不因此而轻松浪漫,甚至可以说有着十二分的沉重与悲壮。那是上个世纪的30年代末,骄横狂妄的日寇在中国大地长驱直入,国民政府节节败退,从首都南京辗转中原武汉,继而一路退至山城重庆。1943年5月,日军出动20余万军队从水陆空向中国军队发起立体进攻,杀气腾腾直指入川门户,血战台儿庄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军三十一师在石牌奉命防守。
在战斗进行得最惨烈的时候,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亲扛军旗,同将士一道浴血奋战。一个多月的鏖战,令敌人在石牌前止住了西进的脚步。在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筑就的钢铁长城面前,东洋鬼子最终以伤亡2.5万余人,损失飞机45架、汽车75辆、船艇122艘的代价惨败,石牌化险为夷,陪都转危为安。
这场被西欧军事家们称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我方也付出了1万余人的伤亡代价。
抚摸着犹如父亲老脸的石牌,我们已无法找到当年每位血洒疆场的壮士姓名。石牌无语,倒是旁边有块不起眼的无名石碑,碑文里镌刻有这样四句话,让人萦绕于怀:“石牌峨峨,江水汤汤,英名不灭,地久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