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将帅传奇 > 将军出身的文化部长萧望东——谨以此文献给萧望东诞辰100周年
将军出身的文化部长萧望东——谨以此文献给萧望东诞辰100周年
作者:刘顺发 责任编辑:束华静 来源:《铁军》 日期:2014-11-25 浏览次数:7666
左起:萧望东、张震、彭雪枫
新中国建立后,首任文化部部长是沈雁冰,次任是陆定一,三任就是萧望东,以后数任依次为于会咏、黄镇、周巍峙、朱穆之、王蒙、贺敬之、刘忠德……萧望东是唯一一位出任文化部部长的将军,开国中将。
萧望东原名萧惠存,曾用名萧克。1910年8月25日出生,1927年加入共青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主要从事军队政治工作。1965年5月调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兼党组书记,主持文化部的日常工作,后接陆定一任部长。未曾想,“文革”开始后不久,竟因任“文化部长”职罹难。
1965年2月,时在苏州的叶群打电话给萧望东,说向毛主席推荐三人,毛主席认为其中萧望东任文化部副部长最为合适。5月,萧望东奉调北京,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兼党组书记,主持文化部日常工作。当时他并不大愿意离开部队,离开从事了多年的部队政治工作部门。但几十年的革命生涯和党性锻炼造就出的他,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以坚持党性为最高原则,党中央毛主席决定了的,那就坚决服从组织决定。这位1955年授衔的中将,调任国家文化部之前,在南京军区副政委、政委任上,十分重视部队的文化工作,与沈西蒙、沈亚威、胡石言等军中文化人交往甚密,鼓励他们的文艺创作,军区文化工作搞得十分活跃。他积极支持《红霞》《东进序曲》《柳堡的故事》《霓红灯下的哨兵》等优秀电影剧目的创作、演出、拍摄,使之享誉全国。这大概是毛主席要调他任文化部长的一个原因吧。
信念弥坚铸楷模
到任之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兼任文化部部长的陆定一,亲自为萧望东主持召开了欢迎大会。然而,谁也没有料到,1966年“五一六”通知发出后,“文革”风起,文化部系统最先大乱起来。7月,陆定一被免除党内外一切职务,由萧望东代理部长、后任部长。不久,萧继陆后也成为批判、斗争的对象。
1966年10月1日,纪念国庆17周年活动,在天安门城楼上,萧望东把对“文革”的不理解,请教老领导陈毅元帅时,陈老总指着城下玉带河南岸一条“打倒刘少奇”的大标语,气愤地说:“文化大革命,一言以蔽之,就是打倒老干部!”也许正是陈毅元帅的这句话,让萧望东多少有了些心理上的暗示。同年12月,当他自己也真的受到无情打击、残酷迫害,也被“打倒”时,任凭“造反派”、“审查组”如何威逼、恐吓,如何诱逼、陷害,他对自己、对战友、对老首长,都坚持了实事求是,不说假话,不捏造,不诬陷。他用自己的方式,坚持斗争,坚守党性。他始终认为,我是共产党员,我们党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内的事,一定会由我们党自己来解决。
将军的次子萧淮苏对笔者说:“1968年4月28日,爸爸被抓的那一刻,我非常担心,爸爸体弱多病的身体怎么承受得了那种折磨?一个革命几十年,担任着部级领导的干部,为什么就突然被捕,被关押、监禁了呢?一夜之间,仿佛从天堂跌进了地狱。”其实,在“文革”的大动乱中,要抓你,关你,折磨你,残害你,没有“为什么”,也无须“为什么”。
关押期间,造反派和审查人员按照特定的程序和逻辑,对萧将军做了多次调查、审查,和数十次的“审讯”。然而,将军的历史是鲜红的。他从17岁参加共青团,19岁投入工农红军,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过共青团区委书记,红军中的特务连政委,师军士队政委,军教导大队政委,军团无线电队政委,军团野战医院政委和卫生部政委;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期间,担任过新四军四支队政治部主任,抗日先遣大队队长兼政委,第六支队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四师、第二师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期间,担任过淮南军区政委,淮南区党委书记,华中军区政治部主任,渤海军区七师政委,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政治部主任、副政委,三野十兵团政治部主任,苏北军区政委,苏北区党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江苏军区第二政委,江苏省委副书记,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副政委、第四、第二政委,直到文化部副部长兼党组书记、代部长、部长。查来查去,还查出将军参加革命前,是一个学徒工,一个追求进步的青年。参加革命后,从没有脱离过革命队伍,从没有脱离过党组织,更没有被捕坐牢、自首变节、叛党投敌等情节。从个人历史着手,“造反派”抓不到什么小辫子,便无中生有,蓄意捏造,但对于坚持党性的萧望东,依然是徒劳无济。
萧望东经历七年关押,七年折磨,1975年4月下旬终被释放回家,全家从痛苦中得到了安慰,老伴、也是终身相守、相濡以沫的革命伴侣的辛萍女士,一颗悬着的心踏实了,她和孩子们都很激动,也很愤懑。唯将军却那么平静,那么镇定:“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吧!”那七年,萧望东的心理、精神、情感、身体……无时不在被折磨、被摧残,但是他顶住了,他熬过来了。他那么充满信心地对子女们说:“眼前这种不正常的情况,终归要改变的。”“大约就是从这时起,我开始真正理解了爸爸。”萧淮苏深情地说,“我从爸爸坚定不移的信念中,始终不减的乐观主义精神中,看到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基石。”
萧将军在工作中一贯坚持原则,并未意识到触犯了何人,可“炮轰、火烧、批斗、游街、关押、迫害”一样没少遭遇,到底缘何?马文瑞同志在后来的回忆中,披露了上述原因。马文瑞说:“我从1968年1月被关进去,到1973年6月解放出来,还是周总理批的。周总理一次批示让我们七个人出来。”这七个人,“记得有李一氓、孙大光、沈其震、李昌、许涤新、萧望东。事后得知周总理在我们七人的名单上批示:‘怎么样,这些人可以解放了嘛?请江青、康生同志阅。’江青看后批道:‘把萧望东的材料送我阅。’结果,萧望东又被多关了两年才解放。”萧望东调任文化部任职期间,没有按照“旗手”江青的意愿办事,哪能避免挨批斗、遭迫害的命运?
萧望东在失去人身自由的状态下,始终没有动摇过党的忠诚与信念,为后来者铸就了立身的楷模。
言传身教育后人
祖母曾告诉萧淮苏,他们的父亲是7个月的早产儿,从小体质就弱。9岁时一边劳动,一边随堂叔在私塾馆就读,13岁后,先后在吉安城里两家店铺当学徒,小小年纪,吃了很多苦。
萧望东只读过几年私塾,他的文化水平是在革命队伍中刻苦学习、逐步提高的。革命战争年代,他坚持学习政治理论、毛主席著作。抗战时期,对部队的政治报告,他自己写作,特别是针对部队各级干部思想实际的讲话、文章,他都经过调查、思考、自己撰稿。他的孩子们从小就看到父亲经常工作到深夜。他自加压力,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风范,对子女们一直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他经常教导子女,说自己从小受苦,没有学习的条件,现在新中国建立了,青少年都有了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你们这一代,从孩子时代起,就应该好好学习,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做一个正直的人。将军还写得一手好字,行家评说萧望东的书法颇具“柳骨颜风”,这让孩子们佩服至极。将军很忙,真正坐下来,关注子女学习的机会也很少。他的七个子女,从小就很听话,上学时,个个都是好学生。当然,对孩子们教育培养更直接的是妻子辛萍。
辛萍是西安人,在西安读师范时,正值全国掀起抗日救亡高潮,她参加了西安抗日爱国学生运动。西安事变发生前后,她就是西安青年学生抗日请愿团中的一员。1937年,在中共地下党人的影响和引导下,辛萍奔赴延安,进了抗日军政大学,从此投身革命。新四军成立后,一批抗大毕业生被分配充实到军部和各支队中,辛萍被分配到彭雪枫部。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重建军部,彭雪枫部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辛萍在这支部队中与时任政治部主任的萧望东相识,又从相识、相知到相爱,到结婚生子。她一边坚持参加革命工作,一边相夫教子,跟着萧望东随部南北转战。她为革命,为家庭和几个孩子,真是吃尽苦头。
遵循父母亲的教诲,萧家的孩子长大后都要到部队服役,锻炼成长。大的一男两女,都是军人,小的两弟两妹,因“文革”中父亲被打倒,受牵连,再无缘走进部队这所大学校。长子淮滨毕业并工作于解放军西安电信工程学院,长女淮桥读的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一直在部队工作;次女淮海考取的是上海第四军医大学,一直在部队从事医疗工作。“文革”中,辛萍继萧望东之后,因是“走资派”的老婆,也遭受冲击。正读书的四兄妹,也无书可读了,先后被赶到湖北、北大荒、青海和山西农村插队。一个九口之家,从此天各一方,相互得不到照应,辛萍和子女们都得不到将军的信息。
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同志回到中央工作,萧淮苏赶上了恢复高考的末班车,小弟小妹们也先后取得了大学文凭,他们都以父母亲为榜样,在各自己的岗位上为党为人民兢兢业业的工作。
披肝沥胆献终身
1931年春,萧望东升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第九师二十六团二连政治委员时,参加了第二次反“围剿”,在5月27日的广昌战斗中,他右手用驳壳枪射击,左手举着小红旗指挥战斗,被敌人击中左手腕,负了重伤。由于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疗,竟至伤口溃烂生蛆,迟迟不愈。医生几次要给他做截肢手术,都因为他没同意,才得以把左手保全下来。但他不得不忍着疼痛,继续随部队作战行动。直到9月,第三次反“围剿”取得胜利,他才得以住进九师军医处治疗。不过因为伤口长时间不能愈合,导致伤残。在后来的革命生涯中,他大多担任各级政治部主任、党委书记、政治委员等政工职务,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年代里,他同样地积极配合军事主官,把部队的政治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把干部战士的思想集中统一到完成眼前的战斗任务或中心工作上,而他自己在长期的战斗环境里,艰苦的生活中,始终不能让身体在健康的状态下运转,因而患上了严重的慢性肝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在南京军区副政委任上,同其他30名将军积极响应毛主席关于军队干部要下连当兵的号召,下到连队当兵一个月,积极锻炼自己,和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参加连队摸爬滚打各种训练,还下厨房炒菜做饭,给战士理发,同战士交朋友。他每年都用三四个月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指导全面工作。他不辞劳苦,足迹踏遍江浙海防前哨第一线岛屿,训练现场、作业工地,教育鼓励战士以岛为家,尽心尽责地保卫祖国安全。
1963年,萧望东到江浙沿海视察,登上了浙江省最东边的东福山小岛时,因为连日来深入基层,劳累过度,竟然晕了过去。医生赶紧给他打了强心针,他苏醒后挣扎着站起来,对守岛战士深情地说:“我是拼着老命来看英雄的,今天看到了,我非常高兴!”他代表南京军区党委热情地慰问了守岛指战员,对守岛指战员是很大的鼓舞。
未曾想到的是“文革”风起,他遭受关押,身体受到人为的严重摧残,他却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挺过来了。他居然利用被关押的机会,每天坚持学习五六个小时,基本上通读了马、恩、列、斯的经典著作和毛泽东著作,还学习了中国古代思想史、欧洲哲学史等大量政治、经济和科学社会主义等著作。1971年允许他写读书笔记后,他用香烟盒纸,废旧报纸、其他边角料纸,密密麻麻地写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萧淮苏后来帮父亲整理这些笔记时,多次被他的精神感动得落泪:“父亲太了不起了!父亲虽已因病逝世,可是在我们子女心中,父亲没有死,父亲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1975年4月,萧望东被“解放”之后,在叶剑英元帅安排下,于6月住进了北京三○一医院检查身体。他在住院期间,给毛主席和叶剑英、邓小平写了一封信,检查自己的缺点、错误,表达自己愿意改正,并希望能回到部队继续工作。8月底,经毛泽东、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公布了调整八大军区领导的命令,萧望东被任命为济南军区政委,同时担任军区党委第三书记。
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后,萧望东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状态中。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为萧望东彻底平反昭雪,更振奋了他的工作精神。但是,萧望东的身体健康透支过多,他的慢性肝炎发展到肝脏已不能支撑他的身体,他没能在这个世界上走得更久、更远。1989年5月11日,他告别了亲人、告别了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驾鹤西去。
萧淮苏对笔者说,他们兄弟姐妹七人,他是与父亲在一起共同生活时间最长的孩子。他对父亲身体的健康状态描述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疲劳过度,积劳成疾。
萧望东中一生超负荷工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