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水西村新农村建设呈现六大变化
水西村新农村建设呈现六大变化
作者:李向东 责任编辑:王月红 来源:《铁军》 日期:2014-11-25 浏览次数:7767
溧阳市竹箦镇水西村是著名的革命老区,1939年11月至1940年6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就建在这里。今天,水西人民在溧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作为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发扬革命传统 争取更大光荣”,不断加大投入、努力改革创新,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变化一:村级经济变强了 水西村坐落在溧阳市北山片的竹箦镇,原建制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45亩、茶园500亩、水产养殖420亩,456户,1547人,是个没有工业,经济单一的穷村,2006年村级经济仅有承包收入20多万元。新农村建设开展后,村支部把发展生产作为首要任务,利用多种渠道和关系招商引资,同时也得到了常州老促会的大力支持。目前已引进项目1个,集体经济得到了壮大。至2009年,集体收入已突破118万元。
变化二:人民生活变富了 在新农村建设开始的2006年,全村人均年纯收入仅7200元。经过几年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至2009年,全村人均年纯收入已达10555元,比2006年增长46.6%。这个变化从根本上说是源于党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思路的转变。思路决定出路。他们认为贫穷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千道理、万道理,发展经济、致富百姓才是硬道理。支部书记张虎炳带头致富,他经营500亩茶场适时更新品种、提高效益,并注册了“水西翠柏”的品牌,利用“水西”的知名度,提高品牌效应,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他致富不忘乡亲,鼓励大家利用本地资源,开展养鱼、养鸡、养猪等多种经营,多余劳力外出打工,增加收入。现在全村632个劳动力中已有156人外出务工,收入达296万元。
变化三:干部作风变实了 村干部牢记“人民利益至上”的水西精神,经常重温当年革命前辈在水西与老百姓水乳交融的动人事迹,不断激励自己多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的劲头。为改变多年来村容村貌不佳的形象,村里从抓规划入手,下决心整治乱搭乱建等不良现象,经过村干部串门入户,过细工作,在较短时间内拆除52户乱搭建的建筑物、1800多平方米,拆除率100%,并对被拆除的农户合理补贴。同时,对民宅外墙粉刷一新,家前屋后无杂物堆放,新建民居全部进入规划点,老百姓对干部的作风普遍比较满意。
变化四:村容村貌变美了 新农村建设前,整个村庄“脏乱差”,群众编了个顺口溜:“垃圾到处堆,苍蝇满天飞,河塘水发臭,下雨到处流;睁眼不见树,闭眼满天灰,道路不平整,出门路难行。”通过先后投入环境整治资金475万元,使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投资80万元搞卫生洁化,全村有456户农户通上了水质达国家卫生标准的自来水;消灭村内400多个露天粪缸,改造445户无害化卫生户厕,修建下水管道560米,实现污水直排,同时,开展河塘全面清淤,打捞漂浮物;建垃圾收集房13个、密闭式垃圾箱40个,专人定时收集处理,做到了村内无暴露垃圾,无污水横流,无蚊蝇孽生地。投入20多万元实现村庄绿化,村庄绿化覆盖率30%以上。建造村中心公共绿地面积1500平方米,主要道路、河塘及农户房前屋后应绿尽绿,绿化率达95%以上。
变化五:道路变得通畅了 为改变村内的道路状况,村支部和村委会想方设法,多渠道筹资,投入151万元建成宽度3.5米水泥路9000余米,实现村内主干道与对外公路贯通,村通组、组通组全部硬质化,道路硬化率100%。同时,安装路灯30盏,电费全部由村里支付。
变化六:社会风气和谐了 以前邻居之间矛盾多多,现在生活好了,气也顺了,大家见到了像亲戚似的。小偷小摸基本杜绝,社会治安大为好转。老百姓文明程度提高了,计划生育更加自觉,已没有超计划生育现象出现,有的甚至照顾生二胎也不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