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史林新叶 > 货币是政权的名片
货币是政权的名片
作者:吴孝桐 责任编辑:王月红 来源:《铁军》 日期:2014-10-27 浏览次数:7065
1938年5月19日徐州沦陷后,徐州周围重要城镇被日军占领。共产党领导的萧县抗日游击队赶走了伪维持会,于8月组成了以爱国人士彭笑千为县长,共产党人主政的萧县抗日民主政府。彭笑千有十几年管理县财政的经验。为了发展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彭笑千采用征收田亩公粮的办法,保障部队和政府机关的粮食供给。但没有自己的流通手段,即没有自己的货币,也就无法进行交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彭笑千上任不到两个月,就决定发行地方流通券。
彭笑千《我的自述》中说:“到1938年九十月间,我就决定发行票子。当时正印刷困难,就借了私人所未发行的纸票,把每张千文改为每张一元,加盖县印,布告发行,财政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以后经过辗转周折,在徐州敌占区搞出印刷机、印刷工人和纸张,就正式印刷发行。”这告诉我们:萧县地方流通券开始是“借了私人所印未发行的纸票”,“加盖县印,布告发行”的。
1989年12月出版的《萧县志》中也写到:“民主政府方面,民国27年(公元1938年)10月,发行了萧县地方流通券。”
《中共萧县地方史》记载:“1938年冬季,抗日民主政府一次就给苏鲁豫特支4万元,解决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冬装问题。”
《淮北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中写道:“萧县货币发行之早,是当时萧县县长彭笑千起着关键作用。在调查中,发现过去在萧县工作的老同志,一致认为,彭笑千有经济头脑,并善于理财。”
以前曾有资料说:萧县流通券是1939年、1940年期间发行的。1999年12月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淮北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一书,作者宿州市工商银行的赵丙乾先生作出这样的结论:“经过反复深入考证,萧县地方流通券,不是1939年而是1938年10月发行的,不仅发行最早,而且效果最好。”他还说:“萧币之所以发行最早,质量最好,它不仅反映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重要的是有一个强有力的群众信赖的民主政府。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了政权,就有了一切。所以说,货币是政权的明片,货币是综合实力的反映。”
萧县地方流通券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保障了全县敌后抗日武装的供给。1939年萧县有1000多地方武装上升为主力外,还编了6个营的地方抗日武装,有3000多人。还有各级民主政府的工作人员,除伙食外,每月还发干部6元、战士3元(当时小麦6角钱1斗)的津贴费。
二、支援主力部队。1938年冬,萧县抗日民主政府给中共苏鲁豫特支4万元,解决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的冬装问题。1939年6月,又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到萧县的部队每个战士做两条短裤、两件衬衣,发4元钱津贴费。新四军游击支队和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所需的药品,大部是由萧县抗日民主政府用地方流通券兑换成伪币,从敌占区购进的。
三、萧县地方流通券不仅在萧县境内流通,还在萧县周边的宿县、永城、夏邑、铜山部分地区流通,甚至有些敌伪据点内也能通用。这说明萧县流通券的信用度高。
四、萧县流通券的发行,在抵制伪币,促进对内对外贸易方面也起了很大作用。萧县地方流通券从1938年10月开始发行,到1940年10月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决定停止发行各县流通券,统一印制豫皖苏边区流通券。四年后当彭笑千重新担任萧县县长,不久又调任边区第八专员公署专员时,他想方设法拿出3000万元边区新币,以两元换1元兑换萧县地方流通券。这是抗日民主政府对人民负责,取信于民的实际措施。
以上史实证明:萧县是华中敌后最早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最早发行地方货币的县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