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本刊专访 > 《茉莉花》花开海内外——著名作曲家何仿访谈录
《茉莉花》花开海内外——著名作曲家何仿访谈录
作者:刘顺发 责任编辑:党亚惠 来源:《铁军》 日期:2014-10-08 浏览次数:7767
中国民歌《茉莉花》传遍海内外,经久传唱。本刊记者于2010年有幸采访到这首歌的作曲家何仿老人,请他谈谈他和《茉莉花》的不解情缘。
何仿在家中工作照
何仿老人今年已82岁高龄,说起话来依然中气十足,铿锵有力。说到情动之处,甚至引吭高歌两句。请何老谈《茉莉花》,自然是信手拈来。笔者与何老熟识十余年,就想请何老围绕“《茉莉花》香飘四海”谈谈新体会、新资料。何老情致极高,谈兴很浓,不觉讲了两个多小时。谈得最多的是许多“没有想到”。
没有想到一首民歌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何老说,从1942年学唱与记录《鲜花调》的词与曲,到1957年奉命进京向总政汇报演出,15年来,是第一次加工、整理、改编成《茉莉花》。他将歌词中带有封建色彩的“奴”等字词换掉,将带有低俗、挑逗性质的歌词改掉;又在保留三段歌词的基础上,把唱词的三种花,改为一种花即茉莉花;将曲谱中的前四小节做了加工处理,对结尾处又作了翻高八度拖腔处理。由陈鸿虹、宋桂英、计秋霞、李小林四位青年女演员,在北京首次演唱,就受到赞赏,好评如潮,被中国唱片社录制成唱片。从此,中国乐坛增添了一朵鲜艳的《茉莉花》。
1959年,前线歌舞团受命将参加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为创作精品,何仿对《茉莉花》作了第二次修改,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一字之改,唱腔舒展,变静为动,堪称神笔。三段词的结尾处,又统一为“又怕……”更显含蓄之美;同时将结束音“5”前的“1”作了延长处理,使全曲更加悠扬婉转,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经过他的严格排练,九位女演员的精心演绎,少女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恋花、惜花、怜花,欲采又止,羞涩动情的美好纯洁心灵,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展示出人和自然的和谐之美。
1981年,早已担任前线歌舞团团长的何仿,又创新了《茉莉花》的唱腔,他让前线歌舞团青年歌唱家程桂兰用苏州方言演唱,又一次受到好评。用吴侬软语演唱的《茉莉花》,不久亦灌制成唱片大量发行,与任红举作词、龙飞作曲的《太湖美》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剔透出江南的灵秀。难怪有人误以为《茉莉花》是一首苏南民歌了。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推荐《茉莉花》,并将其确定为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
何仿的曲作共有200多首,其中不乏传唱久远的精品力作,唯有《茉莉花》早已唱响大江南北,唱遍全中国,唱出了国门,这是何仿所始料不及的。更为惊奇的是,《茉莉花》的传唱,也让洁白的茉莉花成为江苏民众心目中的名花,在江苏“省花”的民间评选中,茉莉花一举夺魁。在2007年1月的江苏省第10届28次人大常委会上通过了确定茉莉花为“省花”的决定。而作为江苏民歌《茉莉花》发源地的南京市六合区,从2002年起,更是抓住《茉莉花》潜在的文化发展商机,每年举办一次“中国南京‘茉莉花’音乐文化旅游节”,在2008年9月26日的第七届艺术节开幕之时,江苏省长罗志军专门致信南京市六合区委、区政府祝贺,信中赞道:“江苏民歌《茉莉花》发源于六合,是中华民族的标识文化之一。茉莉花是我省的省花,是江苏人精神的象征。举办‘《茉莉花》·雨花石国际文化旅游节’,是对内凝聚人心,对外扩大影响的有益活动。”连续八届艺术节成为文化盛宴,企业舞台,人民节日,已实现引资数百亿元。
一首民歌产生的重大影响,不仅是何仿老人没有想到的,也是南京人民、江苏人民没有想到的。
没有想到一首民歌得到如此多领导的关心
最早关注关心《茉莉花》的中央领导同志是周恩来总理。这始于1957年进京参加总政的汇报演出,那次演出后,周总理记住了南京军区的前线歌舞团,记住了江苏民歌《茉莉花》。1965年,他同陈毅副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10周年纪念大会,亲自点名要前线歌舞团随行。会议结束前,中国驻印尼使馆举办了欢送周总理先期回国联欢晚会,当《茉莉花》乐曲刚一奏起,周总理就走下舞池翩翩起舞。一曲终了,他特地走到孙子风、计秋霞等《茉莉花》的歌唱演员旁边,笑着说:“我已经54年没有回家乡了,你们唱得好呀,唱得我都想起苏北老家来了。”对于周总理的鼓励,老演员们至今不忘。
最早演奏《茉莉花》乐曲的重大场合是1997年7月1日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6月30日午夜,交接仪式之前,中英双方的军乐团分别演奏5支曲子。中方军乐团进场时,现场严肃而寂静。中方演奏的第一支曲子就是《茉莉花》。随着乐曲声响起,外宾们一张张严肃的面孔,开始有了笑容,有了喜悦;第二段乐曲奏起时,中外人士开始打起了招呼;第三段奏完后,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江苏民歌《茉莉花》在这个特殊时间、特殊场合,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特殊催化作用。何老说,现场的情状,是总政军乐团总指挥、现场指挥于建芳事后回忆告诉何老的。何老当时在家里,他在电视机前观看实况转播。当他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响起时,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问自己:“真的是《茉莉花》吗?事前一点儿信息都没有得到过呀。”身旁的夫人李雪先激动地肯定说:“是你的《茉莉花》曲子!”此时,第一个电话铃声响起,北京的胞弟何孝充向何仿报喜:“祝贺你!《茉莉花》在香港奏响了!”何仿兴奋了,对着电话连声说:“谢谢!谢谢!没想到呀!这么重大的场合竟然奏起《茉莉花》来了。”接着,第二个、第三个电话,那晚,他不知接了多少个全国各地老战友打来的祝贺电话,高兴极了。
1997年12月,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时,在白宫前的南草坪广场举行的欢迎音乐会上,美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奏了《茉莉花》,江泽民主席上台讲话时,对此特别提出了感谢。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在接待宴会上,中国著名歌唱家吕继宏、张燕演唱了《茉莉花》,克林顿听得如痴如醉,事后特意向中方提出要演唱的录音呢。
1999年,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上,2001年上海APEC会议上,都演奏了《茉莉花》乐曲。2001年的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几国组织的混合乐队、近千人的乐队演奏中国的《茉莉花》,宏大场面催人泪下。2002年摩纳哥蒙特卡洛上海申办世博会的宣传片中,也演奏了《茉莉花》。2004年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中央有关方面指定江苏演艺集团女声小组进京,专门演唱《茉莉花》与《红莓花》。
2005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江苏时,在南京艺术学院接见了何仿,他说:“《茉莉花》是何仿写的,很多人不知道。当然这是二度创作,如果没有他收集改编,老民歌《鲜花调》只能在一个局部地区传唱,不会像《茉莉花》走向世界。”他还说:“《茉莉花》在摩纳哥蒙特卡洛上海申办世博会中起了很大作用。”
2006年,为纪念中苏友好,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大型音乐晚会上,俄罗斯女歌唱家库尔卡斯卡娅用中文演唱了《茉莉花》。异国他乡,洋溢着中国风情,让世人惊讶不已。
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胡锦涛主席宴请时,宴会上演奏的也是《茉莉花》。胡锦涛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在欢迎宴会上,哈国欧亚大学孔子学院十位哈萨克女学生也用中文演唱了《茉莉花》。这正验证了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言:越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越具有世界性。
“《茉莉花》简直成了‘中国名片’,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它能受到这么广泛的关注和爱戴。”何仿说话时,非常的欣慰,“当然,《茉莉花》不是我个人的。对于南京来说,它是六合人民的;对于江苏来说,它是南京人民的;对于全国来说,它是江苏人民的;对于世界来说,它是中国人民的。”这就是何老的胸怀,一个老共产党员、新四军老战士的胸怀。
1957年四位青年演员赴京演出剧照
没有想到《茉莉花》从地面唱进太空,又从太空唱回地面
何老说,关于《茉莉花》,没有想到的事太多太多。其中,没有想到被翻唱出了不同版本,不同的演唱形式,不同的演奏方式。演唱者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有独唱,有合唱,有小组唱,有表演唱。曾获第12届全国青歌赛金奖的前线歌舞团王达等迷彩三人组,后来又改编演唱了《茉莉花》,获得了广泛赞誉;还有各种舞蹈表演;前线歌舞团杨积强团长用二胡演奏的《茉莉花》,更是把听众带入了一个美妙的境界,得到一次全新的审美愉悦。
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将《茉莉花》旋律运用到歌剧《图兰朵》中,成为公主的主题曲。上世纪90年代初,著名的美国萨克斯管演奏大师凯利金,把《茉莉花》改编成长达8分钟的萨克斯演奏曲,已风靡全世界。
《茉莉花》从江苏唱到全国,从中国唱到海外,这是何老没有想到的。然而,更没有想到的是,《茉莉花》已从地面唱进了太空。美国发射的一艘向外太空寻找宇宙生命的飞船,搭载了许多国家的优美音乐进入太空,民歌《茉莉花》被作为中国的经典名曲入选,让《茉莉花》香飘宇宙,成为了天籁之音。现在的《茉莉花》,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了。
何老还不无自豪地述说了一个《茉莉花》从太空回到地面的故事。几年前,他听说,上海世纪广场新近落座的一台瑞士金面钟,能奏出《茉莉花》的曲谱,于是,夫妇俩专门到上海,要亲眼见之,亲耳闻之。
这台坐落在上海市南京东路步行街世纪广场东部的金面钟,是瑞士政府为纪念中瑞建交50周年而赠送的,它是欧米茄公司精心打造的世纪之钟。四根高高的金属立柱,上端部分每两根“夹”着一面钟,四个方向共四面,金色的钟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成为来往游客瞩目的焦点。钟表的走时极准,每到正点时,会自动奏响一支世界经典乐曲,下午5点,奏响的正是《茉莉花》。它的遥控系统是太空中的人造卫星。何老夫妇到上海后,为准点到世纪广场,就乘坐了出租车。出租车司机得知老人是专门到上海来观赏世纪钟的,就有了点上海人的自豪,但当他得知何老就是《茉莉花》的二度创作者时,便肃然起敬起来,“老人家,了不起,我就敬佩你们这样的老人,这一趟,免费!我送你们。”何老一听:“那可不行,你开车送我们,已经节省了我们的时间和体力,车费是必须付的。”说着说着,车停了,“请二老慢点下车,我只能送到这里,前面不让进车的,步行也就几分钟。”何老下车后,迅速地向车里扔进一张百元钞票,“谢谢师傅!不要找零了。”随即消失在步行街中,让师傅无可奈何。走到钟前时,时钟指向下午4点58分。何老在钟的四周踱步,双眼紧盯着钟面指针,5点正,那首熟悉的曲谱果然响起,他的心里一定充满自豪,《茉莉花》从太空宇宙又落回了地面。路上行人,外地游客们,没人打扰这位老者。但我断定,如果得知他正是《茉莉花》的作者时,会因为没能请他签名留念而遗憾且后悔的。
没有想到一首民歌会给自己带来无尚荣誉
何老说,1942年,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八路军、新四军各部队和各根据地都认真学习并贯彻《讲话》精神,我们文工团也深入乡镇农村调查研究、学习采风,我在南京六合采集了民歌《鲜花调》。1957年我把它加工改编成《茉莉花》,没想到不经意之间挖到了一个“宝”,首次演唱后,很快在大江南北传唱开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实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文化蓬勃发展,我这个《茉莉花》的改编者也越来越得到各级领导、媒体和词曲爱好者的关心关注,心中非常高兴,也非常感激。
何老反复强调说:“《茉莉花》是南京人民的,是江苏人民的,不是我个人的。人民给了我很多很多荣誉,我心存感激,可是,我真的快要承受不起了。”
首届“茉莉花节”是2002年由六合县八百桥镇举办的,之后,由六合区举办,即将由南京市举办了。当地政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获得了大丰收,每年招商引资100多亿元。办首届时,何老就应邀参加了,有人说:“何老,用您的词曲办节,您应该参加分成。”何老笑了,并诚恳地说:“你说笑话了,这怎么行呢?当年我们在老革命根据地金牛山打游击,人民支持我们,人民养育我们。我作为一名文艺兵,向人民学习,向人民采集,就要服务于抗战,服务于人民。老调是民歌手的,如果没有当年的《鲜花调》,也就没有后来的《茉莉花》。我对人民,感激还来不及呢,怎么有资格向人民‘分成’呢?”一位在场的报社主编说:“老一辈的价值观就是不一样!”每年的“茉莉花节”,何老总被邀请讲话,坐在主席台中央,所以“我承受不起了!”
第七届江苏省文代会闭幕联欢晚会上,何仿应邀坐在主宾席,梁保华省长同他握手时说:“《茉莉花》是你写的,很多人还不知道,我们要很好的宣传,你为江苏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2008年元宵节,江苏省召开文艺创作座谈会,已担任省委书记的梁保华,特别热情地对何老说:“江苏文化艺术要走向世界,《茉莉花》走向世界了。”
2009年国庆60周年前夕,南京评选出新中国成立以来30位感动南京人物,何仿名列其中,何老连连摆手:“太高了,太高了!人民给我的荣誉实在太高了!”
这就是我们的何仿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