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别阅读 > 我了解的张爱萍将军
我了解的张爱萍将军
作者:黄风华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14-09-15 浏览次数:716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陈聰,在听老师讲长征历史时,讲到张爱萍,又看到家乡金华市新四军硏究会编印的《婺州风云》刊物,得知这个刊名是张爱萍亲笔题写,他想更多地了解张爱萍,便写信给他的小学老师、金华市新四军硏究会会员黄风华求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陈聰,在听老师讲长征历史时,讲到张爱萍,又看到家乡金华市新四军硏究会编印的《婺州风云》刊物,得知这个刊名是张爱萍亲笔题写,他想更多地了解张爱萍,便写信给他的小学老师、金华市新四军硏究会会员黄风华求教。下面是黄风华给陈聰的复信摘编。
投笔从戎
张爱萍1910年1月9日生于四川省达县罗江口镇张家沟村一富农家庭。1925年春季,15岁的张爱萍进入达县中学读书。由于学习努力,成绩优异,从课代表升为班长。不久,在全校学生干部竞选中,以90%的票当选学生会副主席。教师中的中共地下党员对張爱萍特别关注,着力培养,将《共产党宣言》送给他阅读。1926年张爱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8年离开达县到上海,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暗夜书写
红军长征时,张爱萍任红三军团骑兵团政委兼参谋长。当时环境的恶劣和条件的艰苦,是现代年轻人所无法想象的。爬雪山,过草地,还要跟国民党的追兵和空中的飞机作战。晚上没有灯烛照明,要连夜起草作战文书,怎么办?张爱萍有摸黑书写的硬功夫。他头天晩上书写的文稿,翌日天亮给别人看时,就跟白天写的一样。行距相等,字距均衡,没有漏字,也没有涂改。首长誉他为“摸黑清”、“一遍清”的奇才。
任职浙江
1937年抗战爆发后,张爱萍受命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军委书记。1938年3月,在武汉的周恩来派张爱萍到浙江做统战工作。张爱萍化名张舟到金华黄绍竑的第三游击支队工作,公开的身份是支队政训室协理员。
张爱萍在第三游击支队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掌握了部分游击武装。后被长江局调回武汉。在武汉,他按周恩来的要求,写了一篇《目前的浙江应该做些什么?》发表在1938年8月13日出版的《群众》杂志上。
迟到自罚
抗日战争时期,张爱萍任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负责全师的军事集会、操练、演习、军事知识讲座等。他治军严格,赏罚分明,以身作则。一次全师要集合到大操上听报告,当集合号吹响时,刚巧师长黄克诚找他有要事商量,他到会场时迟到了四分钟。两小时的报告结束,张爱萍宣布各部自行带回营房,同时又宣布:“副师长张爱萍迟到四分钟,罚站十分钟。”张爱萍原地罚站。官兵们开始时全场愕然,继而肃然起敬,最后掌声雷动。
追悼战士
毛泽东在烧炭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上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剝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个讲话后来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了。张爱萍读了这篇文章,深受教育。已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的张爱萍,在为一位抗日阵亡战士开追悼会时,依据《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讲了一个多小时,走下讲台,又提笔写下一副挽联:“恨寇贼杀死吾战友,率全师誓为尔报仇。”
传奇人生
张爱萍一生有“56个首任首创”、“10次让职3次辞职”、“6次死里逃生”、“两次坐敌人铁牢”、“一次5年囚室”和在政治舞台上“三落三起”。尤其是在“文革”期间被关囚室,遭受非人折磨,在逆境中审视历史,审视自己,痛定思痛,坚定不移,不低头,不揭发,不检讨。保持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骨气,保持了一个人的人格尊严。当有人问他,你究竟要跟谁走?他毫不含糊地回答:“我谁也不跟,我只跟真理。”足显他的名士品格。
自我修养
张爱萍的自我修养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有人说他是熟读孔子的《论语》,有人说他深入研究了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和《毛泽东选集》。我们看他的座右铭:“勿逐名利自蒙耻,要辨真伪羞奴颜”,“将有三忘,出家忘妻,出门忘乡,出阵忘身”。这位在1955年就被授予上将军衔的人,何止仅读了这些书,他可以说是博览群书,博古通今。所以他除了指挥打仗,还能写诗、填词,喜书法、摄影。是个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的战地记者和军旅作家。
伟人评说
张爱萍是一个能文能武,不可多得的奇才。之所以党中央、毛泽东把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的任务交给他,把我军第一次海、陆、空军联合作战解放一江山岛的指挥权交给他,又把组织铸造“神剑”和试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总指挥权交给他,正因为张爱萍有个性、有特点。毛泽东说他“好犯上”;叶剑英说他“混身是刺”;邓小平说:“军队中有几个人惹不起,你张爱萍就是其中的一个”。是批评耶,抑或是赞扬。
有缘金华
81岁的丁民老人说:“张爱萍在抗战初期来过金华,有缘金华。只因当时是化名做统战工作,一般人不知道。”金华酒坊巷34号,是《浙江潮》旬刊社编辑部,张爱萍常为进步刊物撰稿。年己80的金华党校郑振乾老师说:金华新四军研究会《婺州风云》会刊的刊名,是我联系请张爱萍题写的。解放初期,张爱萍任第七兵团司令员兼浙江军区司令员期间,曾到驻金华部队视察过。
将军铜像
鉴于广大人民群众对这位“从战争中走来”将军的爱戴,出于广大师生官兵对这位军事奇才的崇敬,2004年在广州华南大学校园的中心广场上,敬立了张爱萍将军的铜像。张爱萍的勤奋好学,豁达耿直,追求真理的品格,以及他的光辉形象,永远激励着大学校园里一代又一代的师生们。
将军故居
2002初,四川达州市(原达县)人民政府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信息研究会联合集资,在达县罗江口镇张家沟村给张爱萍老宅作全面整修。将军故居己在2003年将军逝世后向社会开放。在故居陈列室里,除了张爱萍童年时期学习、生活用品外,大量的是张爱萍自己撰写的文稿。其中抗战时期金华的进步刊物《战时生活》旬刊、《大风》三日刊、《浙江潮》旬刊、《抗战论坛》旬刊、《东南战线》半月刊、《青年团结》不定期刊、《浙江妇女》月刊、《刀与笔》月刊等,都刊有张爱萍写的文章。张爱萍还应严北溟主编约稿,为《台湾先锋》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