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红色景点 > 杨银聪——脱贫帮扶工作的一面旗帜
杨银聪——脱贫帮扶工作的一面旗帜
作者:鞠九江 秦龙健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14-08-22 浏览次数:7026
一项牵动全市的脱贫帮扶工程,因一位老党员的建议而诞生。如今该市已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市民有口皆碑:杨老功不可没!
一项牵动全市的脱贫帮扶工程,因一位老党员的建议而诞生。如今该市已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市民有口皆碑:杨老功不可没!
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因一位老党员的帮扶,一跃成为全市奔小康示范村。乡亲们说:杨老是我们村致富奔小康的大功臣!
一家帮扶单位,因一位老党员的参与,帮扶工作由全市倒数第三名一跃进入前五名。帮扶人员说,是杨老传经送宝为我们做出了样子。
这位老人叫杨银聪,今年93岁,住江苏省如皋市如城镇。他于1941年走上革命道路,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做过20年的区委书记、12年的县委组织部部长,1983年离休。杨银聪德高望重,人们尊敬地称他为“杨老”。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前夕,我们走近杨银聪,品味他的夕阳华章,领略他的奉献境界,感受他的扶贫情怀……
提条建议催生政府一项扶贫决策
长期的农村基层工作实践,让杨银聪心中最放不下的是农民群众的疾苦,特别是仍然没有告别贫困的老区人民,更让他难舍难分。2003年3月,杨老结合自己多年的帮扶实践向如皋市委提了一条建议: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放大全市帮扶工作覆盖面,以此加快全市农村奔小康进程。
杨老的这条建议催生了如皋市委、市政府一项决策:在全市农村实施“百村万户”(三百单位帮村,万名党员帮户)脱贫帮扶工程,以此作为加快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举措。这一决策出台后,如皋市拉开了长达八年的奔小康竞赛。从党政机关到企事业单位,从市委书记、政府市长到机关部门的党员干部,一切政策空间、一切人力资源都倾斜和服务于全市农村奔小康建设主战场……
得知市委市政府采纳建议并启动“百村万户”帮扶工程时,杨老兴奋不已,他当即给市委书记陈惠娟写了一份《我也要为“百村万户”帮扶工程做点工作》的请战书。在这份请战书上,陈书记郑重批示:“老党员杨银聪值得我们在任同志学习,请帮扶办公室以此为典型推动全市帮扶工作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从此,主动请缨的杨老成了如皋市“百村万户”帮扶工程督导组总顾问。
全市帮扶工作动员会后,杨老用20天时间跑了77个参与帮扶的机关部门。每到一地,他了解思想认识是否到位,措施是否落实,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还有哪些不足,全身心地投入脱贫帮扶工作。
培养典型贫困村成为奔小康示范村
地处革命老区的如皋市磨头镇十字桥村,早在上个世纪中后期,不少农户靠拆解废旧轮胎、编织水泥船用的钢丝网挣钱。后来,由于水泥船被禁止生产,钢丝网没有了销路,再加之小土窑被相继拆除,用于烧窑的轮胎胶堆积如山,一度红火的致富产业濒临关停,近200个从事个体作坊的农民失业,十字桥村再度成为贫困村。
2003年11月,杨银聪跟随帮扶督导组同志进入该村调查。村民脱贫无门令杨老揪心,大量资源堆在路边场头让杨老痛心。他在走访中发现,昔日的旧轮胎资源依然充足,原有的供销关系大多没有中断,而一个叫鞠明友的村民将废旧轮胎加工成胶粒和钢丸效益不错。第二次进村时,杨老直奔鞠明友工场,了解生产加工现状,鼓励其扩大生产规模、拓宽销售渠道。通过面对面的沟通,鞠明友与杨老成了忘年交。在调研和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杨老建议村党支部、村委会召开现场会,请鞠明友现身说法介绍致富经验。在杨老的倡导下,村里组建了同业商会,由鞠明友和他的企业担当龙头,其他农户共同参与购销和加工环节。很快,一个按照市场机制运作的“龙头企业+协会+农户”的产业模式重新支撑起全村的轮胎加工产业,全村180多户农户“重操旧业”。
2005年春暖花开的季节,杨老又一次前往十字桥村,看到参加同业商会的农户户均收入达五万元,数十个贫困户相继脱贫,他露出了欣喜的笑容。欣喜之余,他又想到要引导农户做大做强企业。于是他又给鞠明友和村领导出点子:围绕拆解废旧轮胎,兴办胶粉厂、钢丸厂、塑胶粒子厂,抢抓市场空间,打组合拳。半年内,全村63个大户注册了8家公司制企业,从事橡胶再生资源的村民达1700余人。至此,占全国四分之一的废旧轮胎在这里粗加工、深加工、细加工,产品形成了“橡胶资源循环经济体系”,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2009年全村轮胎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上缴国家税金近500万元。如今,富裕起来的农户都说:没有杨老的金点子就没有十字桥村的今天,杨老是十字桥人致富奔小康的大功臣!
言传身教帮扶真情感动老部下
在如皋市中片帮扶工作组,有位连续六年获得帮扶工作先进个人的老干部张耀广。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杨银聪担任如皋市石庄区委书记时,张就是石庄区的一个乡党委书记。张耀广退居二线后,被组织部选派到桃园镇桃林村担任帮扶村书记。上任之初,张耀广对老上级杨银聪道出苦衷:本想退居二线享享清福,没想到还要到农村摊上扶贫的苦差事,人家是官越做越大,我却是越做越小。
深知老部下个性的杨银聪主动约张耀广一同下村走访。一连半个月进村入户,触目惊心的贫困现实让张耀广再也坐不住了。杨银聪看到老部下激发起工作热情,他谆谆告诫,你我都是从老区走出来的干部,老区群众还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处在贫困线上,我们问心有愧啊,让我们捧出一颗真心来帮扶,这既是一种补课,也是为老百姓脱贫奔小康再作最后的贡献啊!从此,这两位老人经常形影不离地出现在桃林村。村两委会调整班子、统一思想,有他们的指点;百亩花木园区招商,有他们参与论证;村通公路、防渗渠硬质化,有他们上下沟通、献计献策;高效草莓联片种植,有他们苦口婆心的引导……连续帮扶三年后,桃林村建起公共服务中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人均收入由不足4000元猛增到7600元。一个贫困落后的扶贫村成为桃园镇乃至如皋全市的奔小康先行村。
积劳成疾仍割舍不下帮扶情
在如皋市扶贫办,有人为杨银聪做了个粗略的统计,近三年,列入帮扶的村(社区)中,有80多个村(社区)留下了杨老的足迹,他到镇、下村、进单位调查150多次,召开座谈会40多次,上党课30多次,做形势报告50多次,组织结对帮扶参观学习20多次……就这样,一年当中,杨老总有半年多时间在乡村奔波,研究脱贫对策,督查帮扶进度。他的出发点就是要努力为全市贫困村、贫困户献计献策,助推他们快速脱贫奔小康。
常年奔波在农村脱贫帮扶第一线,杨老积劳成疾,他被诊断为前列腺癌,先后进行了两次手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割不断舍不下那浓浓的帮扶情,常常带着雨披、方便面、速效救心丸等“出征”。
至2011年,如皋市已全面迈进小康社会行列,全市332个村、社区中,有的跻身省级小康示范村,有的成为省级奔小康先行村,有的被评为南通市小康模范村……
老党员杨银聪生命不息、奉献不止,情系老区脱贫帮扶工作,成为当地脱贫帮扶的一面旗帜。近年来,他被评为“江苏省老干部先进个人”、“南通市扶贫开发先进个人”、“如皋市十佳优秀共产党员”、“如皋市十佳爱心大使”等荣誉称号,并受到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江苏省委原书记梁保华的亲切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