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多彩军营 > 真爱如山 ——记安徽省陆军预备役师某团副参谋长王现伟
真爱如山 ——记安徽省陆军预备役师某团副参谋长王现伟
作者:葛逊 茯苓 责任编辑:魏冉 来源:《铁军》 日期:2014-07-25 浏览次数:7055
创造这生命奇迹的人,是一名普通军人。一名普通的军官,何以赢得江淮八千多万人民群众的一致推崇?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贺懋燮主任介绍说:大爱无声,真爱如山。从王现伟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革命军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追求。爱的对面还是爱。王现伟播种着爱,也收获着爱。
王现伟照料生病的妻子
一个患爆发性全身血栓的病人,被医院五次下达病危通知书,却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个瘫痪在床,被医生定为终生不能起床的“植物人”,却奇迹般站立起来。
这是生命的奇迹!创造这生命奇迹的人,却是一名普通军人——安徽省陆军预备役师某团副参谋长王现伟。
4月下旬,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根据全省投票情况决定:推荐王现伟为“全国第二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候选人。
一名普通的军官,何以赢得江淮八千多万人民群众的一致推崇?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贺懋燮主任介绍说:大爱无声,真爱如山。从王现伟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革命军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追求。
坚贞之爱,让死神望而却步
和所有幸福的人们一样,王现伟和妻子拥有一段甜美温馨的爱情:1997年,经过两年的恋爱,他和刘粹红幸福地结合了;2000年,儿子的出生给他们的小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2003年,妻子随军,一家三口过上了团圆美满的好日子。
2006年11月20日,对王现伟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天。中午下班后,他像往常一样回到家中,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妻子粹红躺在厨房地上,浑身抽搐。他赶忙拨通了120急救电话,把妻子送进了医院急诊室。经过20多个小时等待,等到的却是一张妻子患爆发性全身血栓的病危通知书。医生:“这种病就是抢救过来,病人可能要一辈子瘫痪在床,而且永远丧失语言功能。”
为了给妻子治病,王现伟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又向朋友和战友借了10多万元,才将妻子的性命保住了。
2006年12月,当粹红被抢救过来后,王现伟把她从医院接回了家。妻子的吃喝拉撒,全靠他一人。妻子很长时间嘴巴合不拢,不能咀嚼食物,每次都是王现伟先把东西嚼烂,再一勺勺喂她。妻子经常大小便失禁,每次都是他亲手帮助擦洗干净,换洗衣服和被褥……
为了防止妻子肌肉萎缩,王现伟每天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帮她按摩四肢,然后搀扶她一步一步地艰难练习走路。每次练习下来,即使是在寒冬腊月,王现伟后背也沾满了汗水。粹红心疼他,有几次不肯再练习走路。王现伟总是劝慰她:“没事,我不累!”
一年,两年,三年……五年过去了,王现伟始终如一耐心细致地服侍妻子。粹红不能说话,王现伟“发明”了新的交流方式,鼓励妻子用笔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天,久卧在床的粹红示意要来纸和笔,写下一行字:“现伟,我这病好不了啦。我不想再拖累你,咱们离婚吧!”
王现伟理解妻子的心:这么多年来,为了让丈夫安心部队工作,是妻子一个人默默挑起家庭的重担,从照顾年迈的父母,到照料年幼的儿子,妻子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太多,却从没有半点怨言。妻子在他心中是那样美丽、善良、无私。现在她瘫痪在床,正是需要丈夫照顾的时候,自己无论如何也要守在她的身边。
王现伟说:“我要对得起婚前的承诺,对得起做人的良心。有我就有你,永远不分离!”
五年来,王现伟衣兜里总是装着一张特殊的卡片,那是他为照顾好妻子专门制订的生活时刻表,无论走到哪里,这张卡片都在提醒他,家里有一个他深爱的瘫痪在床的妻子,告诉他什么时间该做什么。
水会流失,火会熄灭,爱能够和命运抗衡。去年1月,刘粹红四肢渐渐有了知觉。在王现伟搀扶下,她能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了。如今,已经能够独立慢慢行走。
前不久,下班回家的王现伟惊喜地发现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被子叠得整整齐齐。他以为是好心的邻居来帮忙收拾的,便问粹红:“今天是谁来帮忙的?我好去谢谢人家。”
“房间是我收拾的……”字还没写完,妻子已喜极而泣,泪流满面。
阜阳市中心医院医生说:“没想到你能恢复这么好,天下所有的良药,都比不上真情更有效啊!这是生命的奇迹!这是爱的奇迹!”
圣洁之爱,让责任成为荣誉
真情源于责任。王现伟常说:“人一旦没有责任,就会放弃现在;忽略责任,就会贻误机会;背弃责任,就会埋没事业。”这也是他能够从一个农村孩子,一步一个脚印,走到团机关领导岗位的根本原因。
王现伟出生在河南鲁山县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迫于生计,五岁时就得上山捡柴,七八岁时就上山放牛,高二时家里再也负担不起他的学费,只好到煤矿做临时工。生活让他懂得:责任,是对生命的珍重,是对诺言的兑现。
正因为如此,当兵21年来他多次换岗位,不管到哪里都认真干好本职工作。王现伟在团修理所任接力机技师期间,每年都有几次往工厂送修大型装备的任务,一个往返就是半个月以上。每次他都主动要求参加。为了保证装备不出半点闪失,每次执行接送任务他都坚持吃住在平板车上,冬天用毡布或草垫子围个窝御寒,夏天就钻到装备车下避暑。战友董鹏飞说,团领导只要听说任务交给王现伟,心里就感觉到特别踏实。
有一次,王现伟又要去接装备,临行时想到一组配电箱还没修好,就主动提出顺路带到工厂维修。当时正值盛夏,为了赶时间,下火车后,王现伟背着40多公斤重的配电箱挤公交车,终于在中午下班前送到了厂家。一师傅检查后认为维修难度大,提出要收费。王现伟给师傅们端茶倒水、打扫车间卫生,还趁他们休息间隙借来工具,对照说明书自己动手检修。师傅们被感动了,下班后谁也没走,免费帮助修好配电箱,还送了一套检修工具和零配件。
考虑到照顾妻子方便,组织上把王现伟调到团机关工作。为了尽快胜任本职,他白天勤学苦练,晚上一边照看妻子一边读书做笔记。三年的时间,撰写了20余万字学习笔记,发表了12篇学术论文。因为照顾妻子不能长时间外出,他在训练场上玩命的苦练打赢本领,带出了120余名业务骨干。
王现伟帮助妻子做康复训练
2009年3月部队外训期间,王现伟主动请求承担团官兵活动中心的改建任务。得到批准后,他像照顾妻子一样精心,能自己动手干的活,绝不请小工。他多次到市场货比三家,建材老板暗示可以给回扣,他毫不动心。结果,工程不仅提前两周完工,还为团里节省了2万余元经费。
去年5月,团里首次承担上级赋予的“千人百装”实战化演练。为了能够参加演练,王现伟从家乡把堂妹请来照顾妻子。演练中,他和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冲山头越沟壑,激励着官兵们以昂扬的精神冲锋陷阵。演练结束部队会餐庆祝时,王现伟悄悄回了家。让大家难以置信的是,他在回去照看妻子的同时,还连夜赶写了一篇题为《预备役部队实战化训练若干思考》的学术文章。
王现伟是一个很有事业心的人。在王现伟的档案里,能够看到一串闪光的“足迹”:当兵21年,工作单位和岗位变换了很多次,不管在哪个岗位,都干得很出色,连续三年带出“基层建设标兵连”,个人两次荣立三等功,被军区表彰为“优秀连长”。2009年,王现伟被省军区表彰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被师表彰为“优秀现役干部”、“优秀四会教练员”等。今年4月下旬,又被安徽省授予“五四青年金质奖章”。
面对组织上的肯定,王现伟却有些内疚:这些年军地各级和许多好心人,对我和妻子给予的太多了,而我却回报的太少……
忠诚之爱,为军旗增添光彩
王建伟是个硬汉子,虽然背负着一场家庭灾难,但却从未在任何困难面前低过头,从未因妻子的不幸影响工作。
在团荣誉室里,挂着一面驻地群众自发为王现伟送来的锦旗,上面镌刻着“王家坝上,拼命三郎一展风采;淮河岸边,共产党员再建新功”金色大字,也闪烁着王现伟对职责使命的无限忠诚。
驻地阜阳地处皖北平原,淮河穿境而过,自然灾害时有发生。2007年夏天,团奉命执行抗洪抢险任务。在公布“突击队”名单时却没有王现伟的名字。“我是党员,为啥不让我加入突击队?”他匆忙找到团领导。“考虑到你家里的特殊情况,这次就没把你列进去!”王现伟一听就急了:“我知道最近要执行任务,专门从老家请来了亲戚照顾家属,我可以参加。”团领导拗不过他,只好让他随“突击队”直奔抗洪一线。
“有管涌,危险!”一天中午,已连续奋战两个昼夜的王现伟正和战友在堤坝上小憩,听到巡堤人员的惊呼声立马跳了起来。王现伟在腰间系牢背包绳,将绳头向战友手中一塞就带头跳入湍急的水中。打木桩、下石笼、投沙袋,三个小时的奋战,管涌被堵住了,而王现伟背上被石块划出的一条七厘米长、半厘米深的伤口,因河水长时间浸泡已变得泛白发肿……
淮河岸边的抗洪,很多时候是一种面对洪水的坚守,经常是白天被太阳晒脱一层皮,晚上被蚊虫叮咬一身包。作为突击队长的王现伟,白天总是在午饭后带队巡堤;晚上,他又以睡不着为由坚持下半夜值班。从进入抗洪现场到部队撤出,几乎每天如此。
对待任务,王现伟如同“拼命三郎”。对待战友和群众,他却总是捧出一颗炽热真挚的博大爱心。近些年,团里针对驻地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组织开展了“万兵接对奔小康”活动,王现伟一个人就与六个贫困家庭结成了对子。只要有机会,他就四处收集致富信息,一些退伍返乡战友的电话几乎被他打遍了。浙江丽水的战友王昌林以为王现伟因为妻子生病而“穷疯了”,专门赶来安慰。在得知情况后,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接对致富的行列之中。几年来,王现伟协调方方面面的资源,建立了三个扶贫帮困示范点,先后帮助40多个家庭走上致富路。
2011年1月16日上午,正在阜阳火车站参加春运值勤的王现伟,忽然发现售票厅前围了一群人,一个老大娘瘫坐在地上号啕大哭。原来,家住蒙城县立仓镇邹圩村的王道美老人,近日从邻村返乡者口中得知17年未回家的小儿子的下落,便背着家人卖了家里唯一的一只羊,凑了500多元钱,独自一人去寻亲,却在买火车票时发现钱丢了。
“17年没与儿子见面?”听罢老人的哭诉,许多人摇摇头走开了。王现伟却像亲人一样把老人扶起来,先安排老人吃饭,买好票后多方协调把老人送上车后,还掏出了身上仅有的700多元钱,并留了自己的手机号码,让老人在路上有事好联系。第二天早上,重逢的母子俩拨通了王现伟的手机,一口一声感激“恩人”。
为民者,民爱之。妻子患病后,王现伟所在部队各级党委、领导多次到家中看望,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当地群众知情后,自发地找上门来捐赠医药费用达10余万元,尽管捐款者谁也没有留下姓名。
爱的对面还是爱。王现伟播种着爱,也收获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