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多彩军营 > 爱在天地间
爱在天地间
作者:娇滢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2014年第5期 日期:2014-07-22 浏览次数:7002
伤感的日子,我的脑海里却跳出这样一个温暖的题目。又是一年清明节,从韩国归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尽管历经60多年的分别,但魂归守望了一个甲子的祖国,真的可以含笑九泉了。
伤感的日子,我的脑海里却跳出这样一个温暖的题目。又是一年清明节,从韩国归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尽管历经60多年的分别,但魂归守望了一个甲子的祖国,真的可以含笑九泉了。虽然我们并不知道他们是谁,但在战火纷飞中永远定格的那些生命,却让我们在心有酸楚的同时,也有一股暖流浸润着心肺,那是因为他们对祖国的大爱长存于世,而我们对他们的思念与缅怀也永存于心。
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
那一条小路
2013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胜利纪念日,我来到鸭绿江边。眺望夕阳下的断桥,江水缓缓流动,我的心却波涛翻滚。那一刻,我眼前浮现出魏巍笔下《谁是最可爱的人》中记述的志愿军战士“一把炒面就一口雪”的艰苦岁月。在祭扫烈士陵园的那一天,我们走的是当年志愿军战士们踏上征途时其中的一条小路。
2014年3月28日,437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的英灵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沈阳仙桃国际机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指出,60多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建立的不朽功勋,始终没有忘记谱写了可歌可泣、气壮山河英雄赞歌的志愿军将士,始终没有忘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志愿军烈士们。
得知志愿军烈士遗骸归来,自发来到机场接机的志愿军后人,发自肺腑喊出了“爸爸”。这一声呼喊,积郁在心头已经60多年了,这一声呼喊让我想起那首俄语歌——《小路》,当年的浴血奋战,当年的生离死别,都在这如泣如诉的呼喊声中与哀婉低回的歌声里重现。不久前,当我收到老师发来《鹤群》的视频邮件时,一个人静静地听着这首歌,眼里不断涌出泪水……
有时候我总觉得那些军人没有归来,从那些流血的战场。
他们并不是埋在我们的大地,他们已变成白鹤飞翔。
他们从遥远战争年代飞来,把声声叫唤送来耳旁,
因为这样,我们才常常仰望;默默地思念,望着远方。
疲倦的鹤群飞呀飞在天上,飞翔在黄昏,暮霭苍茫。
在那队列中有个小小空档,也许是为我留的地方。
也总有一天我将随着鹤群,也飞翔在这黄昏时光,
我在云端像鹤群一样长鸣,呼唤你们,那往事不能忘。
在中朝边境一步跨,在鸭绿江断桥,在抗美援朝纪念馆,抚今追昔,我的记忆里还有军旅作家王树增写的《远东:朝鲜战争》那本书里描写的成战斗队形冻死在长津湖的连队,有在上甘岭战役中打出国威和军威、唱响《英雄赞歌》的硬汉们,还有抱着自己被炸断的双脚爬上阵地把停战命令送到前沿的那名小战士,我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我们却永远记住了硝烟炮火中的那一幕!
清明将至,魂去归来,共和国的铁骨脊梁带给我们的再不是炒面就雪的艰苦。我们今天斟酒、点烟、敬香,顶礼膜拜,因为我们是站在你们的肩上建功立业!
65565 部队67分队向抗美援朝纪念碑献花
那223阶台阶
又是清明时节,老山主峰连队的指导员格茸七林说,从昆明陆军学院毕业任排长、副指导员至今日任指导员,他对老山的感情是说不清,也道不明,但唯一清晰的是,他找到了一个可以下跪的地方,那就是在老山主峰屹立着的张大权烈士雕像前。
通往老山主峰有223阶台阶,那是在老山主峰战斗中,一天内牺牲的官兵数字。1984年4月28日,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用生命和鲜血浇铸的丰碑,是“不怕死、不怕苦、不怕亏”的老山精神的具体映照。
在守卫老山的日子里,格茸七林无数次爬过那223阶台阶,无数次伫立在刻写“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山岩前,无数次静静地看着雾霭中的254号界碑,更是无数次想起当年在边境战争中因蹲守猫耳洞而得了类风湿瘫痪在床25年的阿爸。在他的记忆中,阿爸始终被病痛折磨,但阿爸却坚持让他放弃留校和回到家乡香格里拉工作的机会,让儿子坚守在当年他战斗过的边防线上。
老山常年大雾覆盖,阳光难得一见,因而太阳花在边防线上显得弥足珍贵。格茸七林用自己的笑容,消融了戍边守防的苦与累,他把心酸留给了自己,把阳光带给了战友和亲人。
2013年2月,新兵拉练至老山主峰,格茸七林为新战友们送上了一首家乡的歌《香格里拉》;11月送老兵,他说,无论是新兵,还是老兵,只要是站在老山,就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追求,军人就要化作一座山脉、一条河流,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在他的心里是父亲的高原、母亲的雪山,因而他唱得最多的就是那首《思乡情》,而他心中的“家”,一个在迪庆高原,一个在老山连队。
采访支前民兵王正明(孙益祥摄)
那杂草丛生的扣林
与立有“老山精神万岁”的主峰纪念碑不同,扣林山的主峰杂草丛生,但驻守在这里的官兵每次登上扣林山主峰,却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深深敬意。那条台阶已是残破的小路,那老旧斑驳的营房,见证着岁月的流逝,而难以忘却的是那场战争,因为那条小路见证了扣林山的军民鱼水情。
2013年11月,扣林山连长石俊带我拜访支前民兵王正明。在昏暗的房间里,我们看到了这位在边境战争期间为给部队带路而炸断一只腿的老人。他平静地讲述了事情的经过,之前一直是路参谋走在前面,但当路参谋踩雷牺牲后,他就走在官兵前面,他的左腿也是踩雷被炸断。他说,当时路参谋不害怕,他也就不怕了。他不知道路参谋的全名,我们也无从知晓那是怎样的血腥与残酷,但我们能从老人的身上,看到无畏、无怨、无悔的精神境界。
2013年12月28日,支前民兵指导员王正明病逝了。得知这一消息,是石俊连长给我打电话说的,泪水在瞬间就模糊了我的视线。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换一只假肢,现在,老人什么都不需要了……
在扣林山,还有一位86岁的拥军模范——张翠黄老人,老人曾在战争期间50多次冒着枪林弹雨给官兵们送热饭到阵地上。从50多岁到80多岁,她坚持 30多年为驻地官兵送米、送肉、送柴,她最难过的就是清明节扫墓,每次当她坐在那些烈士墓碑前,她都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喃喃地说,他们好可怜啊,为了我们边疆,他们回不了家了,见不到妈妈了……
对她而言,没有亲疏之别,她一定亲手拔完每一座墓碑上的杂草,一定亲自扫干净整个烈士陵园,一定要为每一位烈士斟满酒,尽管她不识字,也不知道墓碑里的战士她是否见过。当我和孙益祥干事为她唱起那首《送你一枚小弹壳》时,坚强的老人眼里噙满泪水,那一刻,我们偎依在老人的身边,再次感受到她是我们永远的妈妈。
广西南宁匠止烈士陵园
那1016座墓碑的陵园
在广西南宁匠止烈士陵园有1016座墓碑,放眼望过去,心都颤抖了。生命定格在17岁、18岁、19岁、20岁……,甚至23、24岁都是年龄大的,他们的墓碑上记录着被记的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他们中的多数是党员。
2012年5月,骄阳似火。我们不知道说什么,默默采集了野花,摆放在他们的墓前。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甚至有的烈士从来没有亲人来过。那野花的生命力,就像这些浴血奋战的烈士们的生命一样,绽放在血染的大地上。
同行的小战士,早已汗流浃背,但他还是一遍一遍搜寻着自己的一位同乡,找到那一刻,他默默掏出烟,点燃了,摆在墓前。那位同乡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这位小战士的年龄。他们是不同时代的同龄人。穿越时空隧道,他们以军人、战友的身份,重逢在共同守卫的地方。
金鸡山哨所的剑麻上刻写着老兵留下的诗句,“笑饮风雨当美酒,环看群山抒豪情”,让我感受到他们的乐观。每一块界碑,都是官兵用青春、鲜血和生命浇铸。我受伤的脚,爬上高高的台阶,肿胀的踝关节都已经穿不上鞋了。杨万巨说,没来是遗憾,来了没看到界碑,更是遗憾。为了不让我留下遗憾,他把我背上了友谊关的界碑。
藏历新年,我收到藏族官兵及亲人的祝福短信时,一种感动涌起在心头,他们在对我说“扎西德勒”时,是对我最大的肯定,我们之间结下了像亲人一样的真情。当年贺龙在红军长征时,为寺庙题写了“兴盛番族”,朱德与格达活佛、刘伯承与小叶丹,都在艰苦的年代结下了深厚的民族情谊,这让我深深体会到,没有我们翻不过去的雪山,也没有走不出去的草地,更没有我们克服不了的困难。
那94岁老英雄眼里的泪水
2012年新春走军营,元宵节这一天,94岁的老人梁斌为我讲述临汾攻坚战。他让我听到了这场战役付出的巨大牺牲的经过,也让我看到了这位亲历战争的老英雄眼里和心里的泪水。是他,骑着自行车四处奔走,做了几百场报告,募集到百万捐款,为战友修建了这个烈士陵园。
老人说施工最初的20多天,他一直睡在工地上,因为他害怕陵园的修建被偷工减料,那他心里就觉得愧对战友。我们无法想象,他是顶着怎样的刺骨寒风,又是冒着怎样的酷暑,忍着怎样的心酸和无助,自己去选石料,就像小鸟垒巢一样,为烈士们搭建了10个可以安放遗骨的坟冢,让烈士的遗骨不再被风吹日晒。
2004年,我去过黄花岗72烈士陵园,那里荒草丛生,第一次见到写《与妻书》烈士的墓碑,第一次看到那里如此清冷,却也如此喧嚣,因为墓碑几近被荒草掩盖,而老大妈们还在扭腰摆胯跳着健身操。
2008年,我去了刘公岛。那里高耸的烈士纪念碑,真的需要仰视才可以看到顶。走过邓世昌和他的爱犬“太阳”的雕像,看过甲午海战的北洋水师纪录片,回想博士论文写的日本当年提出的“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天下”的嚣张气焰,我陷入沉思。
2009年,我去了井冈山。映入我眼帘的是满眼的红土地,翠竹掩映下的是近5万烈士无声的诉说。100多红军伤病员拒绝说出红军的去向,他们被枪杀在田地里,后来,人们建起红军小井烈士墓。曾志魂归井冈,就埋在离烈士墓不远的小山坡上。这个红军医院是她怀着身孕,吃着辣椒就笋,每天奔波在山间小道上,与官兵搭建起来的。她,不仅骨灰回来了,魂魄也回到了这里,与当年的战友永远相伴。
2010年,我去了江西赣州崇义县思顺乡,那里有王尔琢墓。那是去采访南京军区“三栖精兵”何祥美,他告诉我,他小时就是在那里玩耍。已近黄昏,我们来到王尔琢墓地,他是为了追回自己信任的战友而被枪杀,倒在叛徒的枪下。何祥美说,小时翻过一座山,还有一座山,这让他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也让他没有给自己留白的时间,因为他知道人生有限,学海无涯。
2011年,在历时近两个月、跨越15省市的红色足迹万里行追寻党史、军史的路上,我深刻理解了为革命牺牲的那些人心中高贵的信仰,就像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所以,在2012年、2013年新春走军营和上高原、下海岛、走边防的采访中,我在无数个烈士陵园里驻足后,更明白了什么叫初心不改、信念不衰。
那101岁老红军没有走远的身影
在不久前的《解放军报》上,我看到101岁的老红军陈绍清老人病逝的讣告。记忆又回到2011年,在河北廊坊军分区采访92岁的老八路杨敏学,他讲述了自己为近百岁的老红军陈绍清整理事迹的经过。听着为之动容,两位走过近一个世纪的老红军和老八路,他们在晚年心中还是当年的主义、当年的信仰。
我们来到陈绍清老人住院的北京通州263医院,老人端坐在轮椅上,他为我们唱起当年的红军歌谣,那种激动和感动,久久回荡在我的心间。我连夜写了《万里追寻,万千风流》,早起,当我们挥手与廊坊军分区的官兵告别之际,我们的眼睛都是湿润的,因为我们一起经历了一次生动的教育,什么是红军精神。
每当我采访的前辈离世,抑或走访过的官兵牺牲,我都能想起我的导师、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金一南教授写的那篇怀念他的父亲金如柏将军的文章,他把父亲比作天边的星,我也希望那些离开我们的军人已化作天上的星星,只要我们抬头,就可以看见他们的光亮,只要他们俯首,就可以看到欣欣向荣的祖国。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又是一年清明来到,枝头春意渐浓之际,我却觉得失去左腿的支前民兵王正明老人、101岁的老红军陈绍清老人,他们都没有走远,他们就在不远处看着我们,期待着我们,那个他们曾经为之付出心血和生命的国家正走向复兴之路,他们也在托梦给我们,让中国强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梦想,能一代一代延续。
在江西瑞金红军烈士纪念塔前的煤渣路上,刻写着“踏着先烈的血迹前进”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在扣林山驻守的连队总结的扣林魂是“为祖国战斗,为人民戍边”,在高原的官兵“缺氧不缺精神”,在海岛的官兵“乐守天涯”,这些精神都让我获得前行的动力。无 论是抗日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老山精神、扣林魂,乃至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等,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之源,这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魂之基。
天边那些闪亮的星星,是先烈们凝望我们的眼睛,他们守护着天空,让我们自由翱翔,我们守望着安全,让他们能够在每一次玉兰花开的时节感受到春意盎然。我们曾经是跌倒的巨人,但是,我们今天是睡醒了的狮子;我们曾经遭受屈辱,但是,长风破浪会有时;我们曾经历经苦难,但我们今天正走向辉煌。
对祖国的大爱深情,就像张学良所说:“我是个爱国狂,要我的脑袋,拿去就是。”军人,对家国的情怀,就像当年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一样,“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但是,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们不会忘记:
那一条小路
那223阶台阶
那杂草丛生的扣林
那1016座墓碑的陵园
那94岁老英雄眼里的泪水
那101岁老红军没有走远的身影
他们就是矗立在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