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第一代国产舰舰导弹“上游1号”装备部队
第一代国产舰舰导弹“上游1号”装备部队
作者:吴殿卿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2014年第3期 日期:2014-07-02 浏览次数:7768
1967年秋,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海疆:中国自行生产的舰舰导弹“上游1号”已定型生产,很快就要装备部队了!官兵们都为这一喜讯感到高兴和自豪。
021 型导弹艇发射“上游1 号”反舰导弹
1967年秋,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海疆:中国自行生产的舰舰导弹“上游1号”已定型生产,很快就要装备部队了!官兵们都为这一喜讯感到高兴和自豪。
“上游1号”是仿照苏联“п-15”型飞航式导弹制造的,前后经过了近八年的时间。
1959年初,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苏联向中国海军提供技术援助的“二·四协定”。同年11月,按照“二·四”协定从苏联引进的两型导弹,即潜艇用“P—11fM”型弹道式导弹、快艇用“п-15”型飞航导弹,样机运抵北京。导弹仿制工作遂逐步展开。
由于没有专门的研究单位和生产厂家,军委、国务院决定由国防科委和国防工办牵头,集全国技术力量和军事工厂共同完成导弹仿制任务。据此,在分管国防科委的副总理聂荣臻和分管国防工业的副总理贺龙的参与协调下,对导弹仿制任务进行了责任划分。整个仿制工程,由海军、国家第三机械工业部和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等单位共同负责,海军负责样机、资料的引进,对导弹的效能等提出意见和建议;五院、三机部分别负责仿制生产设计研究、解决技术难题和安排生产。海军还负责掌握仿制进展全面情况,组织协调工厂和科研单位间的协作,并派军代表驻厂进行仿制监造等。
1960年3月,仿制“P—11fM”型弹道导弹(以下简称“潜地导弹”)、“п-15”飞航式导弹(以下简称“舰舰导弹”)工程正式启动。三机部将导弹仿制生产任务化整为零,分别下达给航空、兵器、电子设备等工厂,总装生产和总体归口单位为320厂。为保密需要,将仿制舰舰导弹任务生产代号定名“5081”工程。
按照“二·四”协定的规定,各参与仿制生产的单位都从苏联聘请了专家、技术人员,担任技术顾问。1959年底,应聘的专家先后到位。在他们的指导帮助下,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根据导弹仿制的需要组成了从研仿、生产到飞行试验等一整套系统的组织机构,并很快投入实际工作。但是不久,受中苏两党政治分歧影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合同,召回在华工作的专家。次年8月,参与导弹仿制工作的苏方技术人员也奉命陆续离开中国。同时,“二·四”协定规定的一些重要的技术图纸、资料,苏方也停止提供。加之受自然灾害等影响,我国经济力量严重削弱,武器装备研制经费也出现严重困难。刚刚起步的导弹仿制工程,面临着夭折的危险。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国防科研、军工生产“缩短战线、保证重点”,暂停和削减了很大一部分科研生产项目。海军导弹仿制,暂停潜对地和岸对舰(“二·四协定”前引进)两型导弹的研仿,集中力量完成“5081”工程,同时决定将交付部队的时间由原定的1963年推迟至1968年。
经过调整之后,“5081”工程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但是,图纸、资料不全,专家、顾问撤走,“仿制”已不是寻常意义上的“仿制”了,许多部件需“研制”、“创制”!大家发扬发愤图强、自力更生的精神钻研、攻关,解决一个个技术难题。许多部件从模拟件到成品经过成百上千次试验。
经过两年多的刻苦攻关、反复试验,各承制厂于1963年生产出了第一批零、组件,并按计划交付负责总装的320厂开始初装。经国务院特种武器定型委员会批准,仿制生产的舰舰导弹正式定名为“上游1号”,着手部署进行飞行试验。
在苏联提供的资料中,原本有一个飞行试验大纲,但由于两国自然环境条件不一样,更主要的是生产设备、工艺不一样,所以无法借用,只能作参考。1964年夏,海军装备部(此前海军机关整编,海军技术部缩编为机关二级部,隶属海军装备部)主持召开了由海军 试验基地及相关科研单位、工业部门参加的会议,研究制定了“上游1号”导弹飞行试验大纲。会议决定,“上游1号”导弹飞行试验按照此前国防工办的批复分模型弹、混装弹、国产弹三个阶段进行,并明确了各阶段试验的性质、目的、任务、项目和评审标准等。
试验由海军训练基地组织。为方便具体了解模型弹各部件的性能和整体效果,飞行试验分陆上、海上两次进行。第一次,“以沙代海”,在西北戈壁滩上国防科委某基地进行。试验前,在发射场地安装了固定发射架和模拟快艇甲板及艇面设备,并在发射架周围和舱室不同部位放置了羊、狗、猪等动物,配置了有线测量和光测设备。1964年12月7日、11日各发射一发。发射结束,发射架周围被助推器火、烟考验过的动物因距发射架距离不同而死伤各异,模拟舱室内的动物均安然无恙。
在总结戈壁滩试验的基础上,1965年10月又在渤海某海区进行了模型弹海上飞行试验。试验由国防科委某训练基地建制组织,试验场设在基地试验靶场,快艇某支队国产“6621”、“6623”型快艇各一艘参加试验。
试验于10月15日正式开始。首先是停泊(又称系泊)试验,即将发射艇固定在一定方向上,艇上不上人,在发射艇上应有人的地方放置猴子等动物,由操纵人员在另外一艘艇上遥控发射。第一发模型弹停泊发射后,随艇试验的动物除惊恐外没有一只受外伤。于是,在再次发射中安排一个人上艇,具体体验模型弹发射的噪音和冲击波对人的神经系统和精神的影响。两次停泊试射均获成功,接着进行航行发射试验。在舰艇正常航行状态下,连续发射模型弹三发,也取得圆满成功。11月15日,模型弹海上飞行试验结束。
这样,“上游1号”导弹仿制飞行试验就顺利进入第二个阶段,即混装弹飞行试验。试验于1966年4月中旬开始,至7月初结束。先在陆地对海上目标发射,尔后在快艇上发射。连续发射几发混装弹均取得成功。“上游1号”导弹定型飞行试验临时党委决定,将现场一发除自动驾驶仪是进口成件、其余均为国产件混装弹的自动驾驶仪也换上国产件,使其成为完全的国产导弹,与混装弹一起试验。这发弹于1966年6月26日发射,直接命中目标!这一结果宣告:中国第一枚国产舰舰导弹仿制成功!在场参试人员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不少同志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就在进行混装弹飞行试验的同时,另一项试验,即全弹和成件的运输试验也相继展开。导弹的各个部件由分布全国各地二十多个厂到总装厂、成品导弹到战斗部队,须经过多种环境、多种条件的长途运输。这些运输对导弹、各成品件有何影响?期间应注意哪些问题?这一试验从1966年夏季开始,直到第二年夏天结束。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工厂、部队密切配合,完成了高寒、酷暑等各种条件下的铁路、公路和水上运输试验,证明“上游1号”全弹及各成件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运输都是安全的。
1966年10月中旬,导弹发射艇和观察照相的直升机进驻试验场,下旬接收试验弹,11月份试验即正式进行。
这是批量生产装备部队前最后一次试验,整个试验均按照实战要求进行。首发导弹试飞发射于11月9日2时准时开始。这天晴空万里,风速小、能见度高,是导弹飞行试验难得的好天。发射后观测证明,理论命中。这一效果坚定了参试人员的信心。接下来,从11月14日至29日上午,先后又发射了六发。为了检验发射艇的承载能力和对导弹发射的影响,29日下午,艇的两舷同时发射。两弹齐射,巨大冲击力掀起的气浪,冲破了快艇厚厚的玻璃窗,浓烟灌进驾驶室。但艇上人员除轮机兵头部负轻伤、标图员被震昏迷外,其他人多无大碍。两发导弹全部命中目标。“上游一号”舰舰导弹定型试验,以九发八中的优异成绩宣告结束。
1967年6月28日至7月1日,“上游1号”舰舰导弹定型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由海防导弹临时定型委员会主任、海军副司令员赵启民主持,定委副主任钱学森、郑国仲、来光祖、黄志才及全体委员出席会议。会议认为,“上游1号”舰舰导弹设计方案正确,二类产品(各成件)符合设计要求,一类产品(全弹、整个武器系统)性能良好,舰舰导弹仿制成功,国产“上游1号”导弹质量、性能可靠,可以批量生产,装备部队。大家一致通过了“上游1号”舰舰导弹生产定型申请报告,国务院特种武器定型委员会很快批复同意批量生产。
“上游1号”导弹于1967年定型投产后,首先装备了海军导弹快艇部队。接着,又对在役的护卫舰和驱逐舰加装“上游1号”导弹武器系统。此后一段时间里,国产舰舰导弹“上游1号”,成为中国海军海上攻击武器的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