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文化村的文明事——江苏省阜宁县陈集镇汪朱村采访纪实
文化村的文明事——江苏省阜宁县陈集镇汪朱村采访纪实
作者:王乃顶 颜章才 陆友江 责任编辑:党亚惠 来源:《铁军》 日期:2014-06-27 浏览次数:7767
江苏省阜宁县陈集镇汪朱村是闻名遐迩的抗日敌后“文化村”,先辈的救国壮举,激励着后代奋发上进。在革命前辈的精神熏陶下,汪朱村涌现了众多大学生和军人、干部。
采访汪朱村第一任兵营长朱学兵
5月的阜宁县陈集镇汪朱村,春光明媚。在乡间小道上,一阵阵麦香令人心旷神怡。汪朱村是闻名遐迩的抗日敌后“文化村”,60多年来,涌现出许多立志报国者。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寻觅、探访其中的奥秘。
文化名人走进来
现已92岁高龄的朱学兵,是汪朱村第一任民兵营长。他说,1942年10月的一天,村子里突然出现了许多穿着新四军军装的文化人,他们上衣口袋插钢笔,戴着眼镜、手不离书很斯文。
原来,在汪朱村的东西两头,驻有新四军军部机关和华中局的部分人员。他们当中有阿英、彭康、李一氓、范长江、李亚农、车载、王阑西等。这些文化人根据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把附近的农村青年组织起来,分成文化组和教育组。文化组的任务是自编自演抗日歌曲、戏剧,进行文化宣传。演出的主要剧目有《阴阳界》《人面兽心》等,内容是揭露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实行苛捐杂税、抓壮丁抢粮食等罪行,使广大农民受到正反两面教育,提高阶级觉悟。教育组的任务是组织少年儿童学文化、开展成人扫盲教育等。新四军政治委员刘少奇住在汪朱村,村民们经常看到他在四合院内挑灯夜读,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朱学兵告诉我们,这批新四军的文化人,虽然在汪朱村居住的时间不长,但他们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巨大财富:“干革命没有文化不行。”
救国壮举激后人
60多年过去了,先辈的救国壮举,激励着后代奋发上进,为家乡人民争光。如今的汪朱村有三多:
大学生多。据统计,只有1900余人的汪朱村,先后走出了330多名大学生,平均80%的家庭有大学生。他们当中不少人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乃至英国牛津大学等著名院校。其中刘少奇房东汤三奶三个女儿分别考上国防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及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当兵的多。汪朱村的后代,在革命前辈精神熏陶下,立志报国的愿望强烈,当兵热情经久不减,献身国防欲望高。据统计,目前汪朱村有300余人当过兵或正服现役,95%以上的家庭都是军属。汪朱村现有党员116人,其中退伍军人党员占60%。
出干部多。该村涌现出师职干部3人,团职干部6人,现役干部10多人。他们在国防战线上默默奉献,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村规民约为报国
汪朱村为啥有那么多立志报国者?
首先是注重革命传统教育。村干部经常对青少年讲刘少奇等新四军老一辈刻苦学习、“湖海艺文社”如何进行创作、新四军如何创办“草棚党校”带领村民学习的故事,使汪朱村成了红色旅游景点。
其次,充分发挥“青年民兵之家”作用。该村民兵图书室有1000多种各类书籍,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等革命家在该村战斗学习的故事,在书架上琳琅瞒目,供广大青年阅读,让他们吸取丰富知识,激发报国热情。
再次,村里形成不成文的村规民约:哪家孩子考上大学,由村领导请学生父母、爷爷奶奶等合影,村里放专场电影;哪家孩子光荣入伍,全家披红戴花,召开村民会欢送,敲锣打鼓给新兵送红包。还有该村有志青年考取名牌大学、在部队立功授奖,村干部把喜报敲锣打鼓送到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