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别阅读 > 光辉的榜样
光辉的榜样
作者:徐良 小凌 薇薇 许飞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14-06-11 浏览次数:6978
童世明(1912-1943)
童世明是河南商城人。他于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通信员、班长、排长、连政治指导员、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参加过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战斗和长征。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又参加了陕北苏区的第三次反围剿斗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童世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第六八七团副团长,先后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战、山西灵丘战斗、晋东南粉碎日军九路围攻和河北威县反扫荡战斗,四次负伤。
1940年5月,童世明随部队南下,支援新四军发展华中。第六八七团先后编入八路军第四纵队第四旅和第五纵队第二支队。皖南事变后,第六八七团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第二十二团,童世明仍任副团长。
他身先士卒,英勇善战。1941年9月,攻打伪军据点郑潭口,童世明协助团长张天云在前线指挥。经过激战,全歼守敌600余人,拔掉了日伪插入淮海、盐阜根据地之间的钉子,沟通了两个根据地的联系。
1943年2月,日军又对盐阜地区进行春季大扫荡。3月16日,新四军第三师集结主力反击。第二十二团与敌步、骑、炮兵部队300余人交战于涟东县黄营,激战六小时,将敌全部击溃。3月19日,日军400余人,伪军600余人,进犯阜宁县单家港。童世明指挥第二十二团连续三次击退日伪军的进攻。战至下午,日军前来增援。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童世明果断指挥部队转移。就在这时,敌弹击中他的头部,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纪念烈士,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将单家港命名为世明港,单港小学也改名为世明小学,并在高庄为童世明等23位烈士建了烈士公墓。1943年6月1日,隆重举行公祭大会。黄克诚师长亲题挽联:“单港永留名,典籍流芳,抚墓碑追怀故旧;黄河长饮恨,烽烟尚炽,闻鼙鼓痛失忠良。”
宁玉庭(1912-1943)
宁玉庭是湖北荆门人,靠借贷读过三年私塾,后辍学务农。土地革命时期,他参加荆钟北山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区委委员。1932年北山游击区遭破坏,宁玉庭与党组织失掉联系。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中共湖北省委派共产党员到荆门地区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并寻找失散的红军。宁玉庭于这年10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春,为准备抗击日军,经党组织同意,宁玉庭打入钟祥县皮集乡武装分队任班长,掌握了这个班的10条枪。
1940年9月,宁玉庭率皮集乡武装分队编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襄西独立团,任政治指导员,先后参加了石牌战斗、横店战斗、武装开辟荆南和周家集反扫荡。1941年初,襄西独立团编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八团队并撤离襄西,宁玉庭任新四军石牌留守处主任。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再次组成一支十余人枪的抗日游击队,神出鬼没地伏击小股日军,奇袭敌人据点,夺取枪支、马匹和军用物资。1942年4月,国民党顽固派调重兵进攻襄西抗日根据地,日军亦配合扫荡。襄西党政军机关奉命转移,留少量干部和武装组成荆南、北山、当阳三个坚持委员会与敌周旋。10月,为加强襄西地区的斗争,组建中共荆当钟中心县委和新四军襄西支队,宁玉庭任中心县委书记兼襄西支队政治委员。他带领襄西支队奔驰于三个坚持点之间,发动群众,扩大武装,不断袭击日伪军,并建立了一批基层抗日民主政权,为后来组建新四军第五师独立第三十三团和全面恢复襄西抗日根据地创造了良好条件。
1943年3月,国民党顽军以450余兵力分三路包围襄西支队营地。宁玉庭果断决定支队主力撤出转移,自己带领50余人与顽周旋。枪声惊动了附近据点的日军。日军纠集近百名骑兵迅速绕到襄西支队背后夹击。为掩护部队突围,宁玉庭主动将日军引向自己。经过一番激战,部队冲出包围圈,他却光荣牺牲。
汤万益(1914-1943)
汤万益是福建周宁人,又名汤笫三。家境贫困,17岁就远离家乡去当店员。1933年,汤万益参加红军游击队。由于作战勇敢,工作努力,不久即任班长,后任红军闽东独立师第五支队支队长。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1月,红军闽东独立师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汤万益任第一营第二连排长。1939年5月,第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名义东进苏常太地区,汤万益参加了攻打浒墅关火车站等战斗,因战功卓著,被任命为营长。11月,江抗西撤,编入新四军挺进纵队挥师苏北,汤万益继续任营长。随后参加了驰援保卫半塔集的战斗。在半塔集解围后,率前卫营继续向西搜索前进,同国民党军独立第六旅遭遇。汤万益在战斗中被子弹打穿右眼,坚持指挥直到胜利。由于身负重伤,不得不离队治疗。伤愈后,调任苏中军区如西独立团团长。
1942年冬,汤万益调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九分校第一大队大队长,并于1943年2月随校渡江南下,到达溧水里佳山地区。3月,日伪对苏南镇江地区开始清乡。国民党顽固派放弃其对日防务,调集13个团1.5万余兵力,迂回包围,东西夹击,企图趁机消灭苏南新四军主力。新四军第十六旅和抗大第九分校共5000余人奋起自卫。第一大队奉命坚守铜山(今溧水县云鹤乡)。汤万益在对敌情作了详细分析后,决定由大队政治委员唐昆元率第三中队守卫铜山右翼阵地,自己率第一中队守卫铜山左翼阵地,第二中队置于铜山背后作预备队。4月12日下午4时许,国民党军第五十二、第一九二师各一部冲到铜山脚下,倚仗优势火力发动猛烈进攻。汤万益和战友们依托有利地形,以一当十,奋勇打退顽军的多次进攻。战斗持续到黄昏,突然侧面响起了枪声。原来顽军眼看正面进攻难以取胜,悄悄派出一路人马,从侧面攻上了铜山。汤万益立即率战友们反击,和顽军展开白刃战。这时,一颗子弹夺去了汤万益的生命。
大队长的牺牲激起战友们的无比仇恨。大家更加英勇地搏斗,终于将冲上山来的顽军赶了下去,保住了阵地,为这次反顽战役的胜利赢得了时间。
邓振询(1904-1943)
邓振询是江西兴国人,字仲铭。1927年在家乡参加农民暴动。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兴国县塘石乡工会委员长,上社区工会委员长,兴国县总工会委员长,江西省职工联合会执行委员、组织部长、委员长,全国手工业工会委员长,中央执行委员兼劳动人民委员(部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长征途中,任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1935年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劳动部部长。1936年3月,任全国总工会西北办事处主任。1937年9月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任民政厅厅长兼工业厅厅长。
1937年12月,邓振询、李坚贞夫妇从延安到武汉,接着又到南昌,参加新四军组建工作。1938年1月,邓振询任中共江西省委民运部部长,到赣南、闽西、湘赣边等地组织红军游击队集中改编。之后到龙岩协助邓子恢、张鼎丞完成了新四军第二支队的组建。
1939年1月,邓振询任中共皖南特委书记,建立了新四军军部所在的泾县和南陵、繁昌、青阳等县的中共组织,组织了抗日青年参加新四军的扩军运动。
1940年2月,邓振询被派往苏南,任中共苏皖区委书记,7月又任江南军政党委员会书记。1942年1月至2月,邓振询到苏北参加中共中央华中局扩大会议,在会上作了《关于苏南工作的报告》。4月回到苏南,传达贯彻会议精神,致力于巩固中心区,扩大游击区,开辟同情区,缩小敌占区。8月调华中党校学习,学习结束后任中共中央华中局民运部部长。1942年底,邓振询返回苏南,再任中共苏皖区委书记。1943年3月成立苏南行政公署,兼任副主任。
1943年4月,国民党顽固派调集13个团的兵力向新四军驻溧水、溧阳部队进攻。邓振询协助江渭清领导军民进行自卫反击。6月,邓振询随部队撤出溧水,转移到横山地区活动。8月3日,在江宁县冯谭庄宿营,因发现敌情,部队当晚转移,在渡秦淮河时,邓振询于高桥渡口牺牲。他的遗体安葬在江宁县竹山。1983年,为纪念邓振询牺牲40周年,在竹山建筑了“仲铭亭”,亭内有烈士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