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老兵风采 > 现实生活中的“谷子地”——顾理昌
现实生活中的“谷子地”——顾理昌
作者:申承银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14-05-19 浏览次数:7411
在电影《集结号》里,连长谷子地的一连人,经历一场极其惨烈的战斗,仅有他侥幸存活下来。可是,后来他却发现,连里那些牺牲了的战友,竟没有一个算是烈士,都成了“失踪者”。他为死难弟兄感到委屈、甚至愤怒!他一心要为他们讨个“说法”,证实他们都是革命烈士。在现实生活中,顾理昌老人就是江苏省海安县老坝港的“谷子地”。
顾理昌在2010年清明节祭奠烈士时讲话
在电影《集结号》里,连长谷子地的一连人,经历一场极其惨烈的战斗,仅有他侥幸存活下来。可是,后来他却发现,连里那些牺牲了的战友,竟没有一个算是烈士,都成了“失踪者”。他为死难弟兄感到委屈、甚至愤怒!他一心要为他们讨个“说法”,证实他们都是革命烈士。
在现实生活中,顾理昌老人就是江苏省海安县老坝港的“谷子地”。
他目睹很多同志牺牲
顾理昌的老家在老坝港镇顾陶村。1940年,陈毅、粟裕曾率领新四军在老坝头(即现老坝港镇)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斗争。那时,顾理昌刚小学毕业,在区委书记袁舜生的教育影响下,他开始走上了革命道路,担任了儿童团团长。
1943年春天,袁舜生调到其他地区工作后,顾理昌在家乡继续从事革命工作。参加革命后的最初七八年,顾理昌一直在家乡工作和战斗。他所在的区和乡镇,由于敌我斗争的形势尖锐复杂,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前后牺牲了很多革命同志。他没有因此而退缩,机智勇敢地和敌人展开斗争。他历任乡党支部书记,区委宣传和组织科长,直至区长和区委书记。
1948年,顾理昌离开家乡到淮南天长县工作,后调安徽省委工作。1952年起,他在北京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离休前曾任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副院长。
艰苦的取证之路
“文革”以后,顾理昌在回乡看望乡亲和烈士们的遗属时,许多人都强烈要求建一个烈士陵园,让在革命年代战争的牺牲者能有一个集中安息之地,也使后人有个纪念之处。陵园开工时,顾理昌约了在山东的一位同乡老战友,以个人名义出资选购了名贵石料,刻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等字,用卡车专程运回故乡,矗立在新建的陵园之中。
烈士陵园落成举行揭幕仪式时,顾理昌应邀赶回来参加。在陵园里,他细看了每块碑文及烈士名录,竟发现了他所熟悉的许多烈士都没有列上去。他初算一下,至少漏掉了20多位烈士。他随即找到镇政府领导,首先肯定了他们为教育子孙后代不忘先烈,积极建造烈士陵园所作的努力,接着反复向他们交代,一定要补齐当地所有烈士,让后代知道他们、怀念他们。他把自己所了解的烈士的基本情况,写成了材料,请他们尽快一一查证,予以确认后补进名录。
此后,顾理昌每次回乡,都要先到烈士陵园查看那些烈士名单补上没有,然后把相关情况与当地党政负责人交流。由于年代久远,行政区划多次调整,档案资料缺乏和证明人死亡等原因,烈士身份确认工作进展缓慢。针对这一情况,顾理昌建议,镇党委本着对烈士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调整工作部署,组成调查组查证当年烈士牺牲的情况。
调查组由镇党委副书记申承群牵头,聘请顾老先生任顾问,镇关工委、教育工会具体负责,张桂华、顾理稳、顾用生、吴义发、王文山等多名同志参加调查工作。为了能使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老坝港镇政府出人、出钱、出交通工具。大家考虑到顾老年事已高、身体多病,劝他在家坐镇指挥。他硬是不肯。
顾理昌领着调查组先后奔赴南通、海安、如东、如皋、东台等地,不怕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放下架子,陪笑脸、说好话,争取人家的支持。很多工作人员被他执著的精神感动,主动提供帮助,使得调查组能够顺利地查阅有关县志档案。
调查工作最为辛苦的是走访烈士健在的旁系亲属(很多烈士没有后人),这些老人大多居住在偏僻闭塞、交通不便的地方。顾理昌总是勉励同志们,这些烈士们没能见到胜利的一天,更没能享受到一点幸福,无怨无悔,为了人民的利益流尽了自己的鲜血。我们要克服种种困难,为烈士查证、补办必要的手续。
调查过程中最为感人的情节是查证申必恭壮烈牺牲的情况。调查组走访当年的民政助理吴礼穆,已耄耋之年的老人颤抖着从尘封60多年的工作笔记中找出当时为悼念申必恭烈士而作的挽歌《吊忠魂》。面对久远而又熟悉的歌词,顾老和几位老人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何处吊忠魂,怅忧吾庙前。申公犹在,笑语无闻。欲相逢,除非梦里三更……”一遍又一遍,泪如雨下。随行的记者录下这悲怆的歌声,在北京从事多年声乐教学工作的张教授根据录音,整理出完整的挽歌《吊忠魂》。目前,这首歌已在老坝港镇中小学生中广为传唱。
经过前后六年的努力,调查组终于查实了24位烈士的情况,形成的原始档案资料有几尺高。他们把每个烈士牺牲的时间、地点和经过,以及他们的遗属(有的已逝世多年)的姓名、地址和与烈士关系等等,都一一登记入册,印制成了《遗漏烈士调查情况一览表》,加上镇人民政府的《补办遗漏革命烈士的报告》等形成一套完整的资料。顾老将这些文件、材料复印了许多份,不顾年老力衰向各级领导和部门报送和重申,踏上了一条漫漫的认证之路。
海安县老坝港镇烈士陵园
艰难的认证过程
事情远比顾理昌预料的要困难得多。因为乡镇一级无权将这些调查对象定为烈士,必须经过县以上政府机关审核批准。为此,他几次去找海安县民政局、南通市民政局和江苏省民政厅等部门,请求他们办理。有几次谈到伤心处,他老泪纵横,痛切地说,烈士们已经死去60多年了,他们的情况我都知道,我要不为他们说话,他们等于都白死了!这些烈士都是我的乡亲,更是我的战友。我每次回家乡,都觉得对不起他们,我应该也能够做的,就是为他们求个“名分”……
顾理昌也知道,由于烈士们牺牲年头太久,他们的亲属不少已经去世,有的还没有留下后人,连证明人也都老了或死了,早先发的“烈属证”,还有登记表和名册等等,都已找不到了,落实此事确实有很大的难度。
顾老的努力,得到了海安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对如何进行调查和认定作出具体指示。
“集结号”终于吹响了
经过多方努力,2010年的清明节前夕,上级民政部门批准了续补申必恭等24位烈士的请示,老坝港镇人民政府举行纪念碑安放仪式暨清明祭奠活动,顾老盼望几十年的“集结号”终于吹响了。
在祭奠活动中,86岁高龄的顾理昌老人在女儿的搀扶下给烈士们敬献了花篮。顾老指着纪念碑上牺牲者的名字说,这上面第一位是申必恭,他老家在旧场镇,还是个知识分子,1941年就是区队武装的连长,在日伪军大扫荡时,他在角斜镇周庄被俘,竟被敌人用铁叉活活戳死!第二位是乔锦圣,跟我到区上参加游击连,后来上升到野战军七纵,1946年夏打海安时负了重伤,转移途中牺牲在东台县境内。第三名李胜兰,是我们的女情报员,1947年5月21日侦察敌情时被俘,敌人连着捅了她八刺刀……
临了,顾理昌用悲怆的声音带领老干部、教师和中小学生唱起当年悼念烈士的挽歌《吊忠魂》。他老泪纵横地说:“烈士们长眠地下已经60多年了,他们很多人没有子孙后代,我们不能忘了为今天美好生活而牺牲的革命先烈!祭奠先烈,仰望丰碑,能使我们的灵魂不断得到洗礼,思想不断得到净化!”
顾理昌——老坝港的“谷子地”,在垂暮之年和他的战友们终于在“集结号”的召唤下相聚了。